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俞孔坚:写在城市风景里的诗篇

admin 2004-02-03 来源: 网
  [B]美国:波士顿、尔凡1993—1997[/B] [I]  在我的家乡,  当孩童生病发烧时,  母亲会走到村口,  将茶叶和大米撒向路面,  呼号:魂兮归来!   当孩童不幸天亡时,  族人会弃尸童坟,  碑曰:魂兮归来!   然而,
  [B]美国:波士顿、尔凡1993—1997[/B] [I]  在我的家乡,  当孩童生病发烧时,  母亲会走到村口,  将茶叶和大米撒向路面,  呼号:魂兮归来!   当孩童不幸天亡时,  族人会弃尸童坟,  碑曰:魂兮归来!   然而,亡逝的灵魂啊,  你将被指向何处?   是希腊和罗马的废墟,  还是养育你的家园?         ——俞孔坚[/I]   1995年7月,32岁的俞孔坚驾车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出发,用了整整12天的时间横跨美洲大陆,来到了位于西海岸南加州的小城尔凡(IRVIN)。一路上,他饱览着这块他生活学习了3年的异国土地的美景,设想着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自己的理想与归宿。背后,是历史悠久的哈佛大学,和他常流连忘返波光粼粼的查尔斯河。他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专业就是1900年在这所著名学府诞生的,而他的毕业也使他成为获得这个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前面,是他将要去任职的SWA集团,这是由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系的前两任系主任Walk和Sasakii创立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业最具权威的企业,他的职位将是设计师和项目主管。   现在的俞孔坚应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成功的中国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得到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东西,学识、身份、绿卡、好职位、高薪,以及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幸福的小家。但是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情绪折磨着他的神经,令他久久不能化解。 从踏上美国求学之路的那天起,他就从没想过要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久留,而现在SWA集团的任职他也只是想为今后回国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积累一些必要的经验。在波士顿,当地政府花费200亿美元把一条过去修建的城市干道埋入地下,并在上面修建了一条绿色生态走廊。他深为美国人的魄力和胆识折服——这是在修正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许多好大喜功的工程,实际是在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覆辙,而我们必定要花更高的代价来纠正。   从哈佛毕业的前夕,受中国教育部“春晖计划”的邀请,他回国进行了一次巡回讲学——香港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他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祖国这些优秀高等学府的讲学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几乎还是“零”。每次讲课的时候,他都向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提一个相同的问题:什么是景观?令他遗憾的是,能够回答出这个简单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和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是多么需要更多的有着先进景观规划和设计专业知识的学者。   这次回国,他不仅在讲学,他还在看,在感受,在聆听。所到城市几乎都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历了199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度萧条后,中国又面临者一个房地产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潮。所有的地方都在盖楼,都在治理河流,都在美化大街小巷。中国的城市面貌正在飞速地更新,成绩是显著的,但在俞孔坚眼里,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建设规划中无一例外的盲目崇洋正在使这个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国家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个性:100年前在美国受到批判的“城市美化运动”的恶劣后果正在祖国的土地上重演;蜿蜒曲折的河流被坚硬无情的水泥、钢筋裁弯取直,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被先进的建筑机械疯狂地摧毁,并代之以千篇一律的中心广场、城市大道;甚至连一些居民小区都要请美国、法国、瑞士的设计师仿照欧洲和美国的样式设计,中国的土地上充斥着“欧陆经典”、“罗马花园”等等和这片土地不协调的建筑。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这一切令俞孔坚经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和不安中……   回到美国以后,俞孔坚常常坐在自己的那间离海不远的办公室里,向太平洋那边的祖国大陆眺望。一次次的沉思一次次地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意志。终于,1997年1月,在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两位教育领事的沟通下,国内几家大学同时向他发出了邀请,其中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为热情。这一刻,俞孔坚没有丝毫的犹豫,携一家五口踏上了归国之路。   [B]北京1997——今[/B] [I]  那一年我流连于草原,旅途的静寂和情绪的干涸让我忘记了企盼。  猛然间,见一小小的男孩赤裸着沉睡于垛草之中,在辽远的天幕下,混沌的身体与澄澈的灵魂一同安眠。  怦然心动的瞬间,我穿越时空触摸到祖先从远古送来的震撼,沉重而原始的呼唤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仿佛挣脱巨石阻隔的激流终于奔涌而出,我骤然明白,原来千里万里的追寻之后,我注定要把生命最真的渴望,坦白呈献于这绿色的天边……                          ——俞孔坚[/I] 其实,直到走下飞机,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俞孔坚还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进行着两难的取台。在心里,他更倾向于清华,因为清华的建筑系与他从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更贴近。可是,让俞孔坚没有想到的是,他走下飞机的时候,北京大学人事处和城市环境系的老师和朋友已经站在那里迎接他了。   1997年1月,俞孔坚在北大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开始了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旅程:教学、著书,带研究生。但是,当他开始接触自己项目的时候却发现经费不足成了眼前最大的障碍。学校给的十几万元经费只够买一台机器和几套软件,等到需要落实自己计划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把自己先进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理念播种在祖国的土地上,他需要钱。于是,他只能通过向别人传播自己的设计理念来争得支持的项目。   恰好,由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搞的一个全国市长培训班使俞孔坚有机会让市长们坐在他的讲台前。对于这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者而言,需要的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而俞孔坚正好是这种先进理念的布道者。   最先被他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念打动的是广东中山市的领导。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中山凭着独有的开放态度和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成为了俞孔坚第一个正式合作伙伴。中山市将一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的项目交给了他。就是从这个项目上,俞孔坚得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笔资金。   俞孔坚虽然是个洋博士,但是他身上总也挥不去的却是那种“土人”情结。俞孔坚称自己是“土人”主要有四层意思。第一是强调入与土地的关系;第二是表现他虽然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论,但却坚决反对崇洋;第三是他对脚下的土地生而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与敬畏。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他看到坦露的泥土和平凡的野草时,就恨不得一下扑到土地的怀抱里去;最后一点是在他离开自己的家乡,走上求学之路的时候,母亲曾经将一包家乡的泥土给他带在身边,而家乡的土地也正是他灵魂最终的皈依。   带着这种对土地痴恋的情怀,1999年,他着手创办了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在创立“土人”的时候,他的“土人理念”也开始成了他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义。   从1998年到2003年,5年的时间证明了俞孔坚“土人理念”的巨大生命力,也见证了他那超越于当前时代的理念所必然要承受的波折与歧视。“土人”创办之初还没有获得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俞孔坚面临着非专业人士的困惑、不理解和专业人士的排挤、敌视,向那些项目决策人费尽口舌地解释他的想法,当他争取到一个项目的时候,甚至还会不时地接到威胁电话。直到“土人”已经从创始之初的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二百多人并得到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的今天,仍然有业内人士对他们投来鄙视的眼光,并称其为“个体户”。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时代的发展可以为那些超越于时代的先行者立下丰碑。俞孔坚称自己的理念并没有超越时代,只是稍稍超前于当今,而“土人”今天的成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时代为那些执著于理想的人建立的丰碑。   [B]金华1963——1980[/B] [I]  为什么我的眼中含满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I]   俞孔坚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叫东俞的偏僻农村。东俞位于金衢盆地之中,金华江和白沙溪流经村外,山水之中孕育了村民对风水的笃信和敬畏。孩童时代的俞孔坚在古老的樟树下听着长辈讲黑色森林中祖先的遗骨和灵魂保佑村民的故事。   “文革”期间,因为母亲和父亲是地主、富农子女而使一家人遭受批斗。才3岁的他也被赶到操场上跟着受批斗。操场的四周是围墙,墙并不高,但在他的眼里却高不可攀,因为遮挡了他的视线,遮挡了他逃离的路径。   俞孔坚上小学的时候是班上成绩最优秀的,他第一批被提名加入少先队,又第一批落选了;到了第二次人选的时候,他满以为可以如愿了,但是名单下来的时候仍然没有他的名字。红领巾,那鲜红的颜色在一个幼童的眼里简直成了一种深刻情感的图腾,一生都无法释怀。   初中毕业的时候,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仍然不能继续上学。生产队把一头牛交给俞孔坚看管,就这样,整天与牛为伴的俞孔坚开始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也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伙伴。陪伴他的只有山间的野草、溪流和充满神话传说的风水林。   一天,当俞孔坚将牛往家赶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原来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告诉他,已经恢复高考了,他可以继续复习,继续考高中。   俞孔坚的命运就从这一刻开始改变。一个月后,他以略高于录取分数线的成绩勉强考上了高中,到第三个学期,他成了全校第一名。1980年,他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成了全校三百多学生中惟一一个考上大学的。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没有什么可给儿子带的,除了做草鞋攒下的两块钱外,还从村外风水林中用红布包了一包泥土给儿子带上。母亲不知道北京到底有多远,也不知道儿子这一走会走到天涯还是海角,她只是希望儿子在外边水土要服,希望家乡的风水一直保佑着儿子……   1992年,从林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5年后,俞孔坚那不安分的叛逆灵魂又开始蠢蠢欲动,他最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走上了异国求学的路程。   [B]广东中山1997[/B] [I]  我是在耕耘中不愿问过往的人,并非不善言辞,而是发现,尽管这是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但一些久经验证、通行千载的哲学,却仍然在不断被证明其正确和深刻,即便在某个历史瞬间它曾经被遗忘得无比彻底。  在我心里,越来越频繁地浮现儿时穿越黄花摇曳的农田和神秘葱茏的风水林时起伏跳跃的视野,那种广阔,那种深邃,那种绚丽,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大地的声音……在触手可及的思念中,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俞孔坚[/I]   广东中山,原本对于俞孔坚来说是个没有关联的城市,但在1999年以后,这个城市却因特别的机缘成为他却因特别的机缘成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表达儿时情怀的地方。   从在全国市长培训班上得到中山市领导的认可,到开始为中山岐江公园做规划设计,经历了大约半年的磨合与切磋。在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中山的同志曾经告诉俞孔坚,这个公园很难做,他们曾经请了香港、法国和国内的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单位,但结果都不令人满意。   这里原本是建于1953年的中山粤中造船厂旧址。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粤中造船厂经历了高峰时代。随着后来珠江三角洲公路系统的逐渐发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90年代末不得不解散,并由市政府决定改建为中山岐江公园。   在设计之初,俞孔坚就为岐江公园定下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指导思想,他准备保留大部分现有的造船厂机械设备和厂棚,公园里全部采用直线路网,将其建成一个有着明显工业时代烙印的适合普通百姓流连休憩的工业主题公园。但在中山市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论证会上,方案遭到90%的专家反对。大部分人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但是,中山市领导最终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采用了俞孔坚的设计方案。   2000年,改建后的中山岐江公园以一个历史符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没有围墙,游人可以从任何一个方位不经意间走进一个刻着工业时代印记的地丸这里有残留着锈蚀的船坞、退役的老船、高耸的烟囱、高大的龙门吊和沉重的机床,供深受工业时代浸染的人们随意凭吊;这里没有弯曲的小径,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通向四方的直线路网,不但为人们不经意的穿越带来方便,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工业时代切割机械的无情和现代城市节奏的明快。为了体现野草之美,设计师没有在这里栽种昂贵的国外花草,而是将当地最普通的几十个品种的野草迁入园中;为了体现“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设计师更是将栈桥式的河岸一直修到水中,让人们无论在水涨还是水落的时候都能与江水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一切都是那样和谐、自然并富有创意,一切都显得那样尊重人性、尊重历史。2002年,中山岐江公园在竣工1年后就获得了世界最权威的景观设计大奖——“2002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荣誉奖”,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此奖项授予非本土设计师和非本土项目。   从中山开始,俞孔坚的“土人理念”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承认,而他的理想之舟也从这里扬起风帆。至今,俞孔坚带领的土人研究所已经先后参与了一百余项大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得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项。他的天地—人—神和谐的“土人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带着诗人气质的俞孔坚终于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写下了他期望已久的诗篇。   [B]俞孔坚论点[/B]   土人理念就是“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天地,就是要尊重自然,保留原有的河道、山川。动植物。文化古迹:人,就是要尊重人,尊重真正的城市使用者——老百姓, 充分体现他们的需要。神就是要尊重土地之神,时刻怀着对土地的敬畏,不要以为我们通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就可以改变一切,不要以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景观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与空间构成的综合体,是人在大地上的栖居地,而非表层意义上的视觉风景,良好景观的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神之间和谐的关系。   谈到中国景观设计学的水平必须从中国目前面临的两个问题入手。第一个是人和土地关系的问题。我刚刚看到一张神州5号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中国这块土地是黄色的,裸露的,缺乏绿色。这说明中国的土地安全和健康问题在目前人口负重的情况下已到了极限,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激化。第二个是民族个性丧失的问题。从景观角度去讲,如果你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还能清楚地辨别这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认同的丧失。因此,如果说我们的景观设计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师水平。技术水平落后。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缺乏这两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的设计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与世界同步。   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是1903年由美国专栏作家马尔福得·罗宾逊(Mulford Robinson)提出的,并借此呼吁城市的美化与形象的改进,并倡导以此来解决当时美国城市的脏乱差问题。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尤其强调把这种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提高社会秩序和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更多情况下,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决策者的集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和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从而使城市美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在1909年的首后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但其流毒却在世界各地持续不断。   反规划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和土地关系的问题提出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是以建设为导向,政府总是根据现有的人口数量去考虑应该建设多大的城市,多大的基础设施。而实际上,人口的变量是随机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所以现实中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与危机总是无情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反规划理念的提出就是想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反过来考虑,先不从建设的角度去考虑土地的开发利用.而是从土地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不规划什么,不建设什么,把哪些土地.哪些河流,哪些自然资源留下来,去给今后的人们享用。至于土地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严格控制不建什么。   [B]俞孔坚设计宝笈[/B]   之一:种树,种树,种树,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种树;  之二:细部,细部,细部,当你对设计没感觉的时候请注意细部,  之三:边缘,边缘,边缘,当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功夫时请注意边缘;  之四:简洁,简洁,简洁,少即是多。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