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让故宫做个国家公园的示范如何?
admin
2014-03-28
来源:
网
故宫作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或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参照“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如果尝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实质上的“国家公园”,对于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引领我国景区发展走上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正道,无疑将产生巨大作用。
故宫作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或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参照“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如果尝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实质上的“国家公园”,对于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引领我国景区发展走上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正道,无疑将产生巨大作用。
故宫博物院3月26日下午再次举行各界听证会,拟以年票、淡季试行2天“免费日”、全年试行7日单日内分流、客流高峰网上购票4套方案对游客限流分流。成人票价将不调整。而2月27日故宫曾召开票务政策调整咨询会,宣称将考虑拉大淡旺季票价价差、淡季免费开放、黄金周高峰日网上预约、年票发售等方案。对于调整票价的目的,单霁翔院长一再表示,此次票务调整不是单纯地涨价,而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游客错峰参观、“削峰填谷”。
然而,媒体与网络舆论却完全不领情,几乎一边倒地猛烈炮轰。时隔仅一个月,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故宫的调子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是社会舆论压力所致,还是故宫管理方“良心发现”,尚不得而知,但此前故宫管理方有关故宫票价调整缘由的诸多说辞,实有既无“新意”、也乏“诚意”之嫌,很有必要进行推敲与反思。
其中,故宫拟通过“拉开淡旺季门票价差引导游客错开高峰参观”的说辞就是很没有“智慧含量”的老生常谈。理由至少有二:
首先,如果上调旺季门票价格,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故宫客流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宫博物院全年接待量分布不均,旺季单日参观人数最多达到18.2万人次,淡季客流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非是由门票价格造成的。众所周知,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不适合旅游,本来就有接近半年左右的淡季。虽然故宫享有盛名,是众人向往的非常重要的景点,但绝大多数游客并不是专程来只参观故宫的,北京才是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北京当地人随时可以去,何况很多人一辈子只去一次,很可能已经去过了,但外地人大多数是在旺季才来北京,在旺季游故宫几乎是必然。显而易见,故宫的淡旺季是由北京的淡旺季决定的。作为海洋性气候的巴黎,气候条件就远胜北京,淡旺季差别相对就没有北京明显,卢浮宫就很难出现故宫这样的“波峰浪谷”。作为北京旅游吸引因素之一的故宫,依靠价格调整,是不太可能实现调节淡旺季游客参观量的。
事实上,故宫自2002年实施淡旺季门票价格以来,门票价格并没有起到分流游客的作用。外地人在旺季期间来北京旅游,大多不会因为门票高或低20元或几十元而影响对景点的选择。高峰旅游时间,如暑假、“十一”黄金周等高峰时段的形成实际是国家现行假日制度导致的供求严重失衡,并不是游客自己选择的,在此期间对故宫的游览需求其实是刚性需求,用价格调控流量的有效性几乎为零。
其次,故宫调价方案真的能让更多人受益么? 该方案提议将旺季调整为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调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来年4月30日,表面上看似将旺季时间缩短了一个月,较低门票价的淡季多了一个月,有益于民。但细想并非如此,因为4月份对北京而言本来就是淡季,不以人为的淡旺季划分为转移,在每年4月执行淡季价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至多是个顺水人情。如果真想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故宫应该体现进一步的诚意,直接把淡季的门票价降下来,而旺季保持票价不变。
近年来,全国景区的门票涨价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诟病,景区涨价风波此起彼伏,景区门票形成了所谓“三年一涨”、“三年必涨”的循环轨道。而故宫现行门票价是2002年制定的,至今已有13年未做调整,在这种背景下调整价格,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个包括“拉开淡旺季门票价差引导游客错开高峰参观”在内的票价政策调整方案却难以给民众带来实惠,而且完全忽视了故宫的特殊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一种更重要角色的可能性、必要性。
其实,故宫地位的特殊性在中国人心目中不言而喻,其中最特别的是——故宫是全国唯一由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其门票收入作为非税收入直接上缴国库,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收到的门票款故宫博物院不能使用,故宫事业发展需要的费用由故宫博物院单独上报财政预算进行申请。 故宫本身是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国人耳熟能详的其他着名景区如九寨沟、张家界、泰山、颐和园和曲阜等,虽然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实际上是长期由地方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开发、维护及提供服务的成本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更何况如果请全国人民的客,理应由中央政府来买单。在没有中央财政补偿的前提下,不照顾地方政府的谋利冲动,肯定是不公平的,现行景区管理体制也难以为继。即使要改变,这些景区的体制调整也将是个非常浩大而缓慢的工程,让这些景区短期内大幅度降价显然是不现实的。
故宫的使命是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不是商业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故宫应该鼓励和欢迎来自各地的游客,因为每个参观者都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渴求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而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强调:“故宫的参观者大多来自全国基层,不能因高票价挡住他们”。而故宫作为唯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景区,为实现这个目标至少提供了一种道义上的可能与体制上的便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如何破题?不该是故宫这个唯一的世界遗产景区“国家队”需要深入思考应对的吗?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之后,即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演变为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一种中央政府对景区成本与管理兜底买单的体系。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于1916年8月25日根据美国国会的相关法案成立,隶属于美国内政部,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国家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历史公园等自然及历史保护遗产。
鉴于国家公园制度制度建立的复杂性、艰巨性,三中全会《决定》虽然指明了我国重要景区的发展方向,但尚未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公园体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笔者一再建议:全国的立法机构尽快制定有关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以期规范管理一批公益型景区,建立三级公益景区体系,实行免票或者低票价;并由中央政府明确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国家公园制度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同时将“国家公园预备清单制度”作为过渡性管理措施。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公园法》制定之后,选择大约100个最具代表性和保护价值的景区列入《国家公园预备清单》,并明确授权地方政府暂时托管这些列入预备名单的景区,明晰责权利,在正式实行国家公园制度之前,确立“国家公园预备清单”景区执行以“合理成本+合理利润”为原则的门票定价机制,并仿效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经过第三方审核的财务数据,将其经济运行情况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兼顾游客、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而故宫作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或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参照“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带头来体现重要文化遗产景区的公益性,以更好地达到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使命,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浏览故宫这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故宫如果尝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实质上的“国家公园”,对于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引领我国景区发展走上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正道,无疑将产生巨大作用。
故宫博物院3月26日下午再次举行各界听证会,拟以年票、淡季试行2天“免费日”、全年试行7日单日内分流、客流高峰网上购票4套方案对游客限流分流。成人票价将不调整。而2月27日故宫曾召开票务政策调整咨询会,宣称将考虑拉大淡旺季票价价差、淡季免费开放、黄金周高峰日网上预约、年票发售等方案。对于调整票价的目的,单霁翔院长一再表示,此次票务调整不是单纯地涨价,而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游客错峰参观、“削峰填谷”。
然而,媒体与网络舆论却完全不领情,几乎一边倒地猛烈炮轰。时隔仅一个月,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故宫的调子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是社会舆论压力所致,还是故宫管理方“良心发现”,尚不得而知,但此前故宫管理方有关故宫票价调整缘由的诸多说辞,实有既无“新意”、也乏“诚意”之嫌,很有必要进行推敲与反思。
其中,故宫拟通过“拉开淡旺季门票价差引导游客错开高峰参观”的说辞就是很没有“智慧含量”的老生常谈。理由至少有二:
首先,如果上调旺季门票价格,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故宫客流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宫博物院全年接待量分布不均,旺季单日参观人数最多达到18.2万人次,淡季客流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非是由门票价格造成的。众所周知,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不适合旅游,本来就有接近半年左右的淡季。虽然故宫享有盛名,是众人向往的非常重要的景点,但绝大多数游客并不是专程来只参观故宫的,北京才是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北京当地人随时可以去,何况很多人一辈子只去一次,很可能已经去过了,但外地人大多数是在旺季才来北京,在旺季游故宫几乎是必然。显而易见,故宫的淡旺季是由北京的淡旺季决定的。作为海洋性气候的巴黎,气候条件就远胜北京,淡旺季差别相对就没有北京明显,卢浮宫就很难出现故宫这样的“波峰浪谷”。作为北京旅游吸引因素之一的故宫,依靠价格调整,是不太可能实现调节淡旺季游客参观量的。
事实上,故宫自2002年实施淡旺季门票价格以来,门票价格并没有起到分流游客的作用。外地人在旺季期间来北京旅游,大多不会因为门票高或低20元或几十元而影响对景点的选择。高峰旅游时间,如暑假、“十一”黄金周等高峰时段的形成实际是国家现行假日制度导致的供求严重失衡,并不是游客自己选择的,在此期间对故宫的游览需求其实是刚性需求,用价格调控流量的有效性几乎为零。
其次,故宫调价方案真的能让更多人受益么? 该方案提议将旺季调整为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调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来年4月30日,表面上看似将旺季时间缩短了一个月,较低门票价的淡季多了一个月,有益于民。但细想并非如此,因为4月份对北京而言本来就是淡季,不以人为的淡旺季划分为转移,在每年4月执行淡季价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至多是个顺水人情。如果真想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故宫应该体现进一步的诚意,直接把淡季的门票价降下来,而旺季保持票价不变。
近年来,全国景区的门票涨价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诟病,景区涨价风波此起彼伏,景区门票形成了所谓“三年一涨”、“三年必涨”的循环轨道。而故宫现行门票价是2002年制定的,至今已有13年未做调整,在这种背景下调整价格,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个包括“拉开淡旺季门票价差引导游客错开高峰参观”在内的票价政策调整方案却难以给民众带来实惠,而且完全忽视了故宫的特殊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一种更重要角色的可能性、必要性。
其实,故宫地位的特殊性在中国人心目中不言而喻,其中最特别的是——故宫是全国唯一由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其门票收入作为非税收入直接上缴国库,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收到的门票款故宫博物院不能使用,故宫事业发展需要的费用由故宫博物院单独上报财政预算进行申请。 故宫本身是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国人耳熟能详的其他着名景区如九寨沟、张家界、泰山、颐和园和曲阜等,虽然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实际上是长期由地方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开发、维护及提供服务的成本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更何况如果请全国人民的客,理应由中央政府来买单。在没有中央财政补偿的前提下,不照顾地方政府的谋利冲动,肯定是不公平的,现行景区管理体制也难以为继。即使要改变,这些景区的体制调整也将是个非常浩大而缓慢的工程,让这些景区短期内大幅度降价显然是不现实的。
故宫的使命是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不是商业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故宫应该鼓励和欢迎来自各地的游客,因为每个参观者都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渴求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而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强调:“故宫的参观者大多来自全国基层,不能因高票价挡住他们”。而故宫作为唯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景区,为实现这个目标至少提供了一种道义上的可能与体制上的便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如何破题?不该是故宫这个唯一的世界遗产景区“国家队”需要深入思考应对的吗?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之后,即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演变为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一种中央政府对景区成本与管理兜底买单的体系。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于1916年8月25日根据美国国会的相关法案成立,隶属于美国内政部,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国家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历史公园等自然及历史保护遗产。
鉴于国家公园制度制度建立的复杂性、艰巨性,三中全会《决定》虽然指明了我国重要景区的发展方向,但尚未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公园体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笔者一再建议:全国的立法机构尽快制定有关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以期规范管理一批公益型景区,建立三级公益景区体系,实行免票或者低票价;并由中央政府明确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国家公园制度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同时将“国家公园预备清单制度”作为过渡性管理措施。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公园法》制定之后,选择大约100个最具代表性和保护价值的景区列入《国家公园预备清单》,并明确授权地方政府暂时托管这些列入预备名单的景区,明晰责权利,在正式实行国家公园制度之前,确立“国家公园预备清单”景区执行以“合理成本+合理利润”为原则的门票定价机制,并仿效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经过第三方审核的财务数据,将其经济运行情况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兼顾游客、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而故宫作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区或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参照“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带头来体现重要文化遗产景区的公益性,以更好地达到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使命,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浏览故宫这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故宫如果尝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实质上的“国家公园”,对于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引领我国景区发展走上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正道,无疑将产生巨大作用。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