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张锦秋:用智慧砌筑古都新韵

admin 2010-11-04 来源: 网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他(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忽略他(她)的名字。   1966年,当张锦秋在西安定居的时候,她也许并没有想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他(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忽略他(她)的名字。

  1966年,当张锦秋在西安定居的时候,她也许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44年后的今天她却发现,她和西安这座城市已经是密不可分。在西安,张锦秋的名字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很多标志性建筑紧密相连。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群贤庄、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传承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卓越作品。相比很多城市中显眼的西式建筑,从张锦秋的作品中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气息。

  西安成了张锦秋的舞台,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建筑设计风格,在这个舞台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父亲的愿望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36年10月,金秋季节,她在“锦官城”成都呱呱坠地,长辈取名为“张锦秋”。

  有人说这个名字起得好,正好对应着叙事的三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果不其然,多年以后,张锦秋真的成了个“人物”。

  从1987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1年,她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0年,她荣获梁思成建筑奖;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评选中,她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榜上有名……

  2010年,还是在金秋10月,张锦秋成为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

  对于荣誉,张锦秋在获奖感言中说:“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的光荣,也是献身于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建筑人共同的荣誉。”

  张锦秋的办公室离西安北城墙不出百十步,室内除了书就是花草。城墙维系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魂魄,而张锦秋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心血,设计出一座座雄壮秀美、质朴舒适的建筑作品,和城墙一并呵护着西安,传承着中华建筑的千年文脉。

  1948年,张锦秋随父母举家迁往上海,进入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后更名为本立第二女中)就读。一开始,张锦秋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

  是父亲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张锦秋说,父亲期待她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还因为他有个愿望,当时她的兄长已经在学习造船技术了,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师从中国建筑学术泰斗梁思成

  1954年,张锦秋如愿迈进清华大学校门,就读于建筑系。从1961年开始,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术泰斗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对这位女弟子关怀有加。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也参与研究,但这个学生却自有主张。

  张锦秋参加了古建筑考察活动,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后又到无锡、苏州、杭州、扬州、上海考察了古典园林,“我彻底为之倾倒,中国古典园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时隔将近50载岁月,张锦秋回忆起中国传统园林给她带来的震撼,还兴奋不已。

  情定园林,她决定论文选题围绕园林展开。但张锦秋感到自己好像犯了什么错误,因为有老师和同学告诉她,别人想跟梁先生一起工作都苦于没有机会,你张锦秋怎么可以这样自作主张!

  张锦秋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怀着一份忐忑,她走进了梁思成的书房。

  “那是一个黄昏,斜晖脉脉,书房的空气宁静舒缓。梁公笑容可掬地坐在他的圈椅上,又像是讲正事,又像是聊天地谈了起来。”张锦秋曾经这般诗意地写道。

  结果,梁思成尊重她的意愿:“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

  开创“新唐风” 名动长安城

  1966年,形势正紧,张锦秋的清华园学习生涯也画上了句号。由于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她来到了西安。

  当时,她对西安的印象来自于骆宾王的诗句:“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但是,在火车上她看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苍凉。

  她选择了坚守,机会也就接踵而至。

  当旅游开发的意识刚刚开始在这座城市萌动,驰名中外的华清池成为首选的重点,但这个景点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设计任务落到了张锦秋供职的西北设计研究院。

  设计唐代风格的建筑,这对于张锦秋是头一回。但以此为发端,西安成了张锦秋的舞台,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建筑设计风格,在这个舞台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1985年,日本企业被批准在大雁塔附近建设“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和唐代艺术博物馆。日方作为投资方按当时的常规拿出了设计方案。

  日方的设计风格带有明显的“和风”色彩。张锦秋觉得,在大雁塔旁边盖这样的房子不合适。她向有关领导建言,领导反问:那你来设计一下?

  张锦秋对大雁塔“关怀备至”。她设计的唐华宾馆,客人不管是从宾馆的走廊上路过,还是透过房间的窗户,都能眺望到古塔的雄姿。

  方案一拿出来,日方颇为赞赏,觉得比以前的方案好。如今,雁塔高耸,“三唐”奔趋,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依然是西安一景。

  周总理的鼓励让她一生难忘

  44年来,张锦秋以自己的力量,在西安唤醒了中华传统建筑的魂魄,赢得赞誉无数。

  周总理给予的尊重,让张锦秋一生难以忘怀。

  她的毕业课题是研究颐和园后山,她屡次去现场勘察,搜集数据。有一回伙伴稳住小船,她站在船上拿相机取景拍摄。这时一艘画舫驶来,周总理就坐在靠近她们的一侧,正陪客人参观游览。张锦秋和同伴欣喜若狂,连忙高喊:“周总理好!”周总理微笑应答,并和蔼地问道:“你们是姐妹吗?”张锦秋回答:“不是”。周总理再问:“你们是哪里的?”张锦秋回答说:“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正在研究颐和园后山。”周总理说:“好嘛,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研究。”

  “那次偶然相遇,使我激动了好久好久。总理的游湖与鼓励增添了我学习研究的热情。”回望这段往事,张锦秋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有意味的是,时光飞逝20余年,张锦秋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正是周总理要求建设的。

  古稀之年豪情今犹在

  张锦秋的努力,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看在眼里:“我观察她从不放弃机会,多方虚心求教;她不固执己见,但非没有主见;她潜心创造,对建筑精益求精。”

  对吴良镛先生,张锦秋怀着由衷的崇敬。他的一席话,张锦秋至今难忘:“张锦秋,你是个建筑师,你可要坚持原则啊,不要拿原则做交易!”

  前辈的嘱托,张锦秋不敢怠慢。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有些城市的相关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建筑师跟画家不一样,画家你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建筑师的作品是一个城市的门面,不能由你想着自己来发挥,如果这样,没过几年作品就可能成了城市垃圾。”张锦秋希望年轻的建筑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

  “张总工作起来就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年龄,经常是上午倒杯水,下午才想起喝。”跟张锦秋一起工作近十年的艾女士说。

  在学生万宁眼里,张锦秋总是充满了干劲与激情。不久前,他们和业主见面讨论方案直到夜深,万宁说她困得有点支撑不住,但张锦秋依然精力充沛,耐心地做着解释。

  古稀之年的张锦秋,正以这般的干劲与激情,迎接着生命中的丰收季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好一个锦绣的金秋时节。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