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马岩松:建筑师不该做城市的刽子手

admin 2014-06-04 来源: 网
作为明星建筑师,马岩松已回答过太多的媒体提问,从个人奋斗的甘苦谈到专业领域的设计理念,从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到没有灵魂的城市该如何给人以归宿感。

 

 

  人物名片 1975年生于北京,美国耶鲁大学硕士,曾在伦敦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创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世界20位最具影响力的青年设计师之一。
 
  作为明星建筑师,马岩松已回答过太多的媒体提问,从个人奋斗的甘苦谈到专业领域的设计理念,从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到没有灵魂的城市该如何给人以归宿感。在被问到“如果可以,你最希望的变化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用我的想法改变城市。虽然这听上去漫无边际,却是一个建筑师最朴素的愿望。

  地标这东西,在马岩松的记忆中泛着暖光,它们统统来自马岩松长大的老北京城。他曾睡在景山亭子旁的石台上,倏忽晌午,目光所及处,整个帝都全在脚下;他也曾扎进鲜有人迹的什刹海,带着少年翻滚的胸臆学习游泳。在二环路的里边长大,几次搬家都离不开胡同,景山北海成为他的童年乐园。长大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像北京一样是有山有水的大公园。北京这个词对于马岩松而言,无关权威无关标志,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参与感。

  虽然参与了许多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但对于地标,马岩松一向持有机警的态度。他曾多次提到,如今中国的建筑太具象征意义,常常是与权力合谋的产物,而在此状况下,塑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他所希望的是在东方自然体验的基础上诠释未来建筑,把城市的“目睹”、功能与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从2002年为纽约世贸中心的重建方案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就以梦露大厦、北京2050、鄂尔多斯博物馆、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他的人居理念。

 


1.山水城市在朝阳公园广场项目的实践(概念图)
2.北京2050(概念图)

 

  如果说梦露大厦唤起了大城市里人们对自然的憧憬,让人在高层建筑上也能时刻感受到阳光的温度与风的力量,那么“北京2050”则是他对这个城市在美好愿景中的改造。在这个设计中,他以覆盖着绿色植物的天安门广场、在CBD上空飘浮着的空中之城、以及水滴般散落老北京胡同中的金属泡泡,来描绘三个关于城市的梦想——属于公民瞻仰的广场变为属于居民参与的城市空间,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自由连接,在不影响原有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基础上保护北京传统的城市肌理。

  2009年,关于胡同泡泡的实践已出现在北兵马司胡同32号小院中,这个金属感十足的圆润物体,为原有的四合院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间和一段通上楼顶平台的楼梯,改造老城腹地的居民生活,试图挽救势不可挡的拆迁与消亡。

  同样在四合院中长大,马岩松认为:四合院的核心是家庭生活,是邻里关系,是成片的布局与老北京骨子里相互关照的精气神;而如今比胡同改造问题更严峻的,则是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是被大规模相似建筑的复制与扩张所磨灭的城市个性。在这样表面光鲜精神灰暗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建筑承载不了人性,人的自尊愈发没有着落。“我认为建筑是应该有精神性的,尊严也不是别人给的。作为建筑师我也要与政府和开发商打交道,但每个建筑师都不该以此为理由成为城市的刽子手。”

  去年,“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在京城的实践,已落实开工在朝阳公园南门的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这个办公商业综合体将建筑、景观与城市紧密结合,马岩松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跟自然对话的城市建筑。如今京城之内,已没有哪栋建筑能够唤起他的情感共鸣,面对记忆中不可挽回的北京城,他仍认为人们应对这个城市保有信念。“对精神上的追求造就了城市之美,现代城市的美与不美单单只是建立在建筑之上的,没法达到参与感与精神上的愉悦层面……建筑要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它应该是开放的,不单只是说没有围墙这种空间上的开放,它应该成为这个城市中城市生活的发生地。”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