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教育论坛:现状与改革

admin 2007-02-07 来源: 网
  中国概念与现代原创   蔡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教授)  景观设计学,引入到我们中国,从起步,发展,以至于下一步的专业建制和课程完善,俞孔坚教授做出了非
  中国概念与现代原创

  蔡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教授)

  景观设计学,引入到我们中国,从起步,发展,以至于下一步的专业建制和课程完善,俞孔坚教授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贡献。今后的路还很长,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和建制,我们正处于发展转型和动荡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领衔的学术带头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很多建筑文化遗产造到了破坏,求大求奇和求豪华的思想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在大的背景下,这是一个文化和教育之路。应该提醒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注意我们几千年古老的文化历史,发扬我们泱泱大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有着这样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需要有一个决策人站出来说: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本土的文化发扬光大,结合现代人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再者审美问题教育的不足,也导致了很多城市的遗憾。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审美的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我们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应该加强民族文化的素质培养,我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还有很多的老先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教育,而今天大学里的教育,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少。同时也反照自己,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传授了多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东西? 

  我们的设计是要提供最好的、舒适、方便和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设计,而不是模仿和照搬。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怎么样结合我们本土地域的条件和文化的背景,用现代的设计元素来完成我们今天的设计原创?思考中国设计创造的新问题?怎么样把传统元素、好的元素,应用在基本设计里面,来满足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现代设计的实践,需要我们今天的学者和设计师来进行很好的思考和结合。比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建筑环境,就是中国的建筑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新的发展的标记,是当今时代,设计师在探索利用传统的元素来完成现代的设计。记录一个时代好的篇章,在历史上为这个时代写下好的一页,应当说是今天教育者和设计师应该完成的工作。 

  参与社会实践

  杜顺宝(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1986年就开始招收风景园林的本科生,1989年以后,由于人才市场的问题,以及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而停办了,但是保留了教师队伍,并且将这个专业纳入到城市规划中,作为风景园林的方向,继续培养研究生,一直到现在。 

  基于理工类高校的专业背景,我们认为,景观学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门类的众多学科都有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要,社会的发展对本学科的科学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二,它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从学习掌握学科相关知识到它要解决的课题,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第三,它是一门适应性很强的学科,或者叫口径很宽的学科,由于学科的综合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科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国的景观学学科的发展,不但要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应有适应我国国情的特点,现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在办这样的专业,像工科大学、艺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等。

  我们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做法是:依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强调参与社会实践,并选择适宜的合作单位,建立相对稳定持久的社会实践基地,避免每届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时的随机性与局限性;培养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身教,提高学生的精品意识,要求做作品,而不是出产品。

  从福山开始

  刘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景观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感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提供这个机会,跟大家作一个交流。我的题目是 “从福山开始,注重景观认知和空间序列的景观设计”。

  福山位于黄河旁边台塬阶地上灵泉村东侧, 离黄河的湿地只有两公里,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山,而是土塬旁边的土被水冲走了,留下来的一个小土峁和连接塬面的一个土梁。当地人利用蝎子尾巴状的土梁和蝎子头状的土峁修建了福山庙和它的甬道。这里就是每年十月上旬,我们带领刚刚进入景观课程学习的学生来展开第一个作业——景观认知调查的基地。学生首先要感受观察并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景观认知,认知地貌是什么?植物是什么?水文是什么?历史文化是什么?观察感受农业和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当地人如何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修筑甬道和庙群建筑形成巧妙而丰富的空间序列,并让学生通过实地测绘,理解230米长空间序列的形成与尺度、实体要素和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理解山门、过亭、牌坊、通道如何依托自然地形形成序列并通过人们的行为感知形成的空间意义。理解因为这个空间序列,使得非常普通的三个院落的小庙显得非常的神圣的原因。最后,通过绘制平面图,建立实体空间与平面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感知的与设计数据库,小组间合作完成福山景观认知调查报告。

  依托福山调查的景观认知,学生独立完成“观景点”和“道路”设计,第一是通过实体空间设计,展示乡土自然文化或农业景观。这是景观空间设计的第一步。第二,带领学生走到西安的城市空间,让他们找到一个“象征性空间”和“纪念性的空间”,设计一个logo和事件表达这些空间的特性。第三,学生通过华山古柏行设计,了解境地空间,理解空间的“大”与“小”的意义与实体空间设计的关系。这样,设计内容从乡土环境,到城市环境,到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意义的风景名胜区,空间意义从单纯的站点、观景点、道路到复杂具有象征纪念和境地意义的空间;每一个设计都从景观认知环节开始,通过感知、评价和诊断,由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计划,最后通过设计要素表达空间构成、功能满足的方案构思。

  景观设计在本科教学的定位,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从多学科知识角度来认知景观的意义和方法,特别是植物、地貌、水文和生态等自然学科,注重依托本土自然与文化的感知与表达。
  第二,注重自然、乡土和城市环境中人的活动场所的实体空间塑造,特别是空间序列的构成。
  第三,掌握自然、人工与实质、虚质景观设计要素在实体空间构成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

  从一个简单的空间设计训练,到一个城市地段的景观设计,到总体的景观和绿地系统规划,再到毕业设计,可能就是从福山一个简单的台子开始,你想展示什么?你展示的景观有什么价值?想像作为一个旅行者,来到一个小小的福山,发现一个远眺黄河的观景台的感受是什么?

  还要提到,景观设计学习中的一个小花园,是在我们建筑学院东楼北侧的一块20米见方的角落,那里曾经是一个垃圾堆,在非典的时候,学生自己劳动,把它做成了一个小小的试验花园,通过螺旋性的水渠创造不同的生境条件,种植并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每一棵生命带来的惊喜。

  北大的学生说大学是思想的制造工厂,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景观了?景观就是把垃圾变成花园,使我们的土地不要变成垃圾堆。

  意与匠

  邵健(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在设计过程中,在特定的地域,尤其在江南地区怎么样和景观设计结合?怎么把传统结合?有的院校做得很好,而我们也有一点心得,也算是我们系的一个特点,我们想把这个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我们强调的是全局观的培养,这个全局观基于的一个背景,实际上我们在定位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开始就是希望以建筑为龙头,向室内室外两个方向来扩展。

  第二,我们希望景观设计不仅是造景的问题,更是一种造境的问题。

  第三,我们讲传统的时候,往往容易泛泛而谈,但到了实际动手的时候,学生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强调工匠的受益观。

  第四,必须返本开新。关于这四点我们在教学里是怎么做的,我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环境艺术系是1984年开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刚开始是以环境一体化、环境优先的概念,并没有把每个学科、每个专业分得很细。尤其是我们不太赞成用行业标准来界定这个专业,设计就是设计,设计就是关心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所以我们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互动课程。对于建筑,从调研报告到最后的资料查阅,所有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做法有一个特色,我们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个过程,而是整个建筑在这个空间中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建筑和室内景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它和建筑的关系,用滚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设计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观念。

  在理论方面,从传统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全局观理念的灌输。从造景到造境的表达上,以人文的方式来看待文人,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表示的是静与思的概念,用艺术的方式把纯粹的概念表达清楚。

  园林调研等全部的过程都是以模型来展示的,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很多东南大学的教学基本思路。构造有新意,要求学生在专项上,做得非常细。如果仅仅停留在创意上,我们认为是不够的,他必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在返本开新上分为三点:一是鼓励学生用新的方法来构建空间,称之为新空间。二是希望学生有新的人文观念,称之为新乡土。三是新桃源,其实就是生态,也是未来人类艺术的、诗意的生存方式。

  建构台湾城乡景观环境规划理念

  宋文沛(台湾国立勤益技术学院景观设计与管理系系主任、教授)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现在学生来源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生小孩,台湾今年只生了19万人,所以未来我们学生的来源会越来越成问题。所以上世纪90年代景观相关系所开始着重资源评估,我们是全台湾第一所参与的。我们1998年开始着手景观科技,在2003年成立系,开始招收大学四年制的同学,科只能招收两年的,而系是可以招收四年的。我们的特色是希望建构台湾城乡景观环境与地景规划理念,休闲游憩之规划与管理,景观生态工法之规划与管理。我们分成三个学程,分别是设计学程(包括景观设计、基地计划、景观师业务与专业等等)、工程学程和管理学程。我们招生大概分四类,土木建筑类群,设计类群、农业类群、普通高中及综合高中。 

  我们的师资方面,依据教育目标与课程规划,本系师资须包括设计、工程与管理。我们系在定位上是培养学生以实践为主,一切为辅,所以大三以后,就送学生去校外实践,我们希望能在台湾,能在中部地区,培养团队,搭建大家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Studio教学的思考

  杨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Studio是在景观学的教育课程里面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动手能力,要能用规划设计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在Studio课程体系里面分四个版块:一是自然科学应用的版块,我们第一个学期会有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景观地文基础。二是景观与园林历史。三是构造,不管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有时候由于细部构造方面的落后,都会导致建成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也特别注重工程与技术。四是Studio,如果以上三个版块都学了,但是没有Studio版块,不给学生搭建一个让他们把相关的知识、技能转换为规划设计的平台的话,我们这个学科的设置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Studio教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

  一是本科生的阶段,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实际上是属于宽口径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要求有建筑的背景。所以五年的本科教育,实际上是广义建筑学,分五个方向,设置五个具体的Studio题目。在景观方向设计的Studio题目叫做场地规划。在第五年的时候,又会分五个方向进行毕业设计,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无论学生将来是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也好,这种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室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城市景观设计;第二是大地景观规划;最后是研究性景观规划设计,这是我们要求学生单独完成的一个深化的内容。 

  在Studio的教学里面,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应该值得关注,第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认为田野调查或者说实地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很多教授跟我们的学生一起考察香山五园地区,然后结合北大和清华的一些老师的讲座,给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第二是Studio的课题的提出和选择。

  第三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一些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待于改进的。对于学科发展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中国学科的发展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那么这个学科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第四就是理论课程和工作室课程配合,包括景观生态、景观水文等等都一样,实际上每个Studio的课题间也是有很密切的配合的。

  台湾景观教育的发展

  王小璘(台湾东海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台湾景观学会名誉理事长)

  这几年我有一些机会到大陆来,大概比较了解一点,目前,大陆的景观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所以这几天我也是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把我个人在过去几年中,在台湾从事景观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说到景观,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我们到底怎样去看这个景观。基本上中国的园林里面所谓的园子都有景观的含义,园子里应该有围墙、屋宇、水池等,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而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素?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景观,基本上有四种解释:第一是印象体,第二是开放的空间,第三是自然效应的组合,第四是地理上的一个整体。景观在西方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人为力量没有办法改变的,第二个是可以改变一点点,有特殊的目的,但是并不完全是设计的。第三个是我们现在周遭活动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公园绿地等。不管怎么样,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中西方意义上的整合,我认为这就是景观上大的内涵。

  景观是以天为顶,地表为底,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户外的空间以及它所包含的有机、无机、有形、无形的因子及其互相之间互动所产生的自然效应的组合。生态、环境、文化,这是景观里必需的内涵。

  在台湾,整个景观教育是由一个脉络发展下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景园建筑时期,到了70年代以后,就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训练,在专业的训练上,西方还是比较完整的,所以在70年代,大部分学生在西方完成学业后都回到台湾,然后在80年代以后,就成立了专业景观的造园系。从1980年以后景观专业教育的设立到目前为止,台湾一共有13所学校拥有完整的景观系。13个学校里面有景观系的学科就有六个,分别是景观学、景观设计、景观建筑、造园景观、景观设计与管理、规划与景观,这13所学校分在9个学院里面,包括建筑学院、农业学院等等,也包括东海大学(正在合成一个创意与艺术学院)。我们可以看到,跟教育在同步发展的,就是景观行业,这两个一直在互相影响,是互动的。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争取将景观定义为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来自相关领域的挫折。在台湾第一是园艺,第二是建筑,第三是土木。以上科目在政府部门任职,要有一个资格考试。这些科目侧重各有不同,在园艺上,比较注重植物育种等方面,缺乏空间上的概念和生态方面的观念。在土木方面跟我们景观有一点距离,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的地方。在都市规划方面,台湾的城市规划跟大陆可能有点类似,不过台湾更注重水土的保持,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这里的水土保持就是在做坡地、水土的绿化工作。

  我们在争取政府部门的资格考试的过程当中,也一直在努力。今年景观科目已经成为单独的考试科目,包括景观生态学、景观植物学、景观规划、景观都市设计等等。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跟其他相关领域做一个区别和定位。 

  总体来讲,在台湾的科系里面,还是有规划课程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思想,包括昨天有一位先生提到色彩学,都非常重要。还有就是植物与施工实务,环境与生态,休闲游憩,设计课程、电脑辅助设计,表现技法。基本上来讲,景观学科的本质是什么? 

  在教育体系上,首先是本科,我认为是在做全人教育的本科,是通才教育,是一个人格的培养,包括道德教育、人文素养、人格陶冶、职业伦理,这都非常重要。然后研究所的部分,我觉得它既是研究又是实务的,所以我们朝着两个方向在做,我们可以设立一个景观设计的硕士,在学术导向上,像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除了实务以外,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两者是要互相配合的,当然也要重视理论、方法还有论文。最后我想怎么去教育?我提出一个五化教育概念,即思维本土化、国际化的视野,内涵创意化、科技人文化、经营永绩化。谢谢大家。

  景观教育的“U+L”模式

  余柏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俞孔坚教授再三强调,这个会议是民主和科学的大会,我的发言肯定是一个民主的发言,但不一定是科学的。

  命运坎坷、死去活来是我国景观教育的昨天。今天是形势大好,热浪滚滚。在这热情高涨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中国景观教育如何发展?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有核心,但是没有定式的或者多样化的发展。目前根据我国的学科体系来看,已有的相关学科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各学科专业之间还是有差异性的,所以不可能都统一到这个大学科中来。我们应该探讨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三层次、多类型的模式,包括基础教育、类型教育和个性教育。到底什么是基础、什么是类型,什么是个性,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们培养人才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的职业需求,职业标准到底是什么?考核标准是什么?基础是统一的,类型是多种的,个性是多样的。凡是从事这个专业的职业设计师、规划师,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能力标准和类型的标准。         

  结合教师结构、学科群特点,专业类型,我们在探讨和实验U+L的模式,就是景观与城市结合的类型,我们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景观方面,因为城市化、城市社会发展、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景观有着迫切的需求。我们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办这个专业的历史是源于城建学院,从1960年到1997年办学期间,其中1994年停办,1997年最后一届毕业,虽有不同的名称,但都是有专业的教育。2000年合校以后,我们成立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并把原来的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培育方向,但是没有设专业。我们的这种教学实践和整个的教学体系以及我们的环境,是一个跟城市很密切的学科群,包括建筑学、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等等,我们目前关于U+L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我们已经举办了相关的活动。做了两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双年会U+L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等等。从事景观教学和研究的队伍也是一个U+L型的。我们现在分散在三个系里面的景观教师,都在从事有关景观的教学和研究。

  我们学校1994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的硕士,2005年我们正式招收景观方向、风景园林方向的博士生,这都是属于城市景观方面的。我们根据我们的教师结构,根据我们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寻求一种教学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是不是很对,是不是很科学,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给予指导,也希望各位加入U+L,参与U+L。谢谢大家。

  关于景观设计学科

  姚亦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

  我来自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我们系的名称最近刚改变为第一海洋学院。我的本科和硕士学的是景观规划,博士学的是风景园林的变迁,通过博士的学习,我还是深有体会的,我们的景观和自然的学科在研究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我现在提五点的认识,第一,是发展与危机,景观这个词的运用,这几年是越来越广泛了,同时也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我还感觉存在一个很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还不是很明确,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接照我们以往的理解,景观是在风景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各有各的说法,应该有一个很具体、明确的界定。

  第二,是教材规范的问题,我们深感遗憾的就是缺乏一本完整的,具体、系统的教材,这是我们学科发展致命的一个问题。全国各地学规划的用的都是同一本书,而我们景观规划只是以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来探讨的话,还是比较浮了一些。我们的基础在哪里?我们景观规划,包含了土地、生态的这些东西,你的设计规范在哪里?

  第三,通过读了大量的著作,我觉得有一个概念要分清楚,有一些书籍和论文里讲景观是突破了以往的城市绿地、风景园林设计等,但据我在国外的理解,觉得还不是很准确。我和外国的专家了解到,景观在土地的规划 上牵扯得少了一些,应该是建筑方面多一些。三个用词是代表了三个方向,这在国外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国内的很多书里是把它们混为一谈了。 

  第四,这几年又冒出来一个大地景观规划,我认为不太准确。

  第五,景观规划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我们景观教育里面,自然保护意识、自然恢复意识比规划设计更重要。因为近十年来,目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片片失去了自然的美丽,所以保护自然的意识,面临的危机,要比景观设计重要得多。造成这种自然面貌的缺失,是与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开放、盲目的利用有关的,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在景观设计下,不能眼看着一片片自然的美丽的景观,变成一个人为的、庸俗的设计。

  三位一体

  刘滨谊(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思考,关于同济办学,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中国景观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围绕着需求。总结一下,有三方面的需求是很要紧的。第一个就是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大的方面说,大地景观,地理景观,地理规划等等都出来了。中国恰恰处在第一个需求的层面上,而且需求很大,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是很薄弱的,实践更加薄弱。第二个需求是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三个需求是游憩和与旅游化,走出城旅游和在城市中闲暇游憩,这对我们也有一个需求。围绕这个需求,我们定位了培养未来景观专业的人才。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也值得去思考,同济就是这么去想的,这么去做的,就是从景观规划设计迈向景观学。我们的理解是对于发展了100年的传统的一个扩展,怎么扩展法?其实就是以传统的景观的核心,向现代发展。有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管理,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按照这三个核心在发展。我们的教学计划里面,具体地把资源课程扩展成很多课程。而这几个,刚才俞教授提得很好,有一个基础课程,我们认为这三块里面都含有基础课程很重要的部分。而作为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已经实践了差不多5年了。而且有一点,这不仅仅是我们同济的,应该是我们整个景观界令人振奋的一个消息,今年9月份中国第一届景观学本科(工科)在同济大学已经招生了。这一次我们就可以正正规规的,大张旗鼓的按照三位一体地宗旨办下去。当然同济也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面,有这样一个规模、师资和水准。当然我们更要强调多元化,所谓三位一体也只是三个大的方向,其实再往下走的话,还很难说。

  所有的这些也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转达的一个思想,第一点就是我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争论问题,但咱们别忘了最原始的初衷,咱们干什么?国家需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毕竟是教育,培养人才,所以仔细考虑一下,除了规划设计,确实一大块就是资源,还有后期的管理都应该加强,教学也应该加强,不仅仅是规划设计,还应该有其他的。 

  注:文中内容根据各作者在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