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策略规划新学科分支的探讨
admin
2007-04-03
来源:
网
“景观策略规划”不是现今一些项目中后期介入的营造“景观”的方法论,也不是规划工作中提出的“景观优先”原则,更不同于项目开发建设前期宏观的“策划”,它是参与项目前期
“景观策略规划”不是现今一些项目中后期介入的营造“景观”的方法论,也不是规划工作中提出的“景观优先”原则,更不同于项目开发建设前期宏观的“策划”,它是参与项目前期运作、与策划并驾齐驱、虚实互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鲜事物,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合理性。国内尚无“景观策略规划”这门学科,也没有人提出明确的“景观策略规划”概念,虽然有极少部分人实质上在从事景观策略规划工作,但没有为这个学科、这个行业“正名”。
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投资方、开发方,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在前期工作中,仅有“策划”成果作为项目决策是不够的、片面的,毕竟策划是过于宏观,过于“虚”,而规划是确定方向后才能展开的后续工作,不可能作为前期决策的资料。如何在项目前期,在“中观”层面上,对项目用地进行深入、周密的分析、研究,从“大景观”的角度,促成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如何才能“虚”、“实”结合,连同策划,形成“两条腿走路”的稳妥格局?“景观策略规划”应运而生。
“景观策略规划”是以景观规划师为首的、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优方法、最佳途径,取得最佳效果的行动,与项目策划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指导规划的前期工作。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看,它能解决策划的“落地”实施问题,与策划“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从工作深度上来说,景观策略规划更注重于“中观”层面上用地本身的相关分析,其成果直接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景观策略规划成为策划与规划的粘合剂,是沟通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与开发机构之间、沟通开发机构的设想与社会及市场的对应需求之间的纽带。
景观策略规划作为一个新理念、新学科提出,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如同1907年城市规划学科从哈佛的景观建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运用学科一样,景观策略规划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越来越显现。
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到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洪保德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在强调景观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景观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水、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景观策略规划”所研究的基本元素在美学、地理学、生态学中都有了初步、朴素的探讨和研究。
与此同时,在设计领域,“景观策略规划”的实践已经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进行了运用,如小欧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美国华盛顿特区改造计划、加拿大的托德完成的瓦斯开纳中心规划等,他们都是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如果将他们在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工作进行分离探讨,那么项目前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景观策略规划”的工作内容。只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学科分离的必要一步。
“景观策略规划”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笔者提出了“三化三性”的景观策略规划目的:“三化”即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三性”即规划思路的权威性、区域存在的唯一性、整体效果的独特性。
在策划的成果基础上,具体就用地本身进行“中观”层面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类似项目的横向权衡比较,由此及彼的综合思考,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资源,提出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方案,指出规划思路,即如何做到区域存在的唯一性、整体效果的独特性,协调功能、建筑、景观等各项因素,保证最终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
“景观策略规划”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选址、土地利用策略、山水地形改造、风水条件研究、生态效益研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选取、项目产品组合研究、功能布局结构分区研究、建筑形式表现探讨、植物种植特色研究、实施策略研究、工程造价评估等等。
“景观策略规划”概念的提出,尽管还不成熟,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技术手段,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新学科、一种新理论,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各自发展,共同完善。
(本文系作者在“第八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上的演讲,有删减)
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投资方、开发方,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在前期工作中,仅有“策划”成果作为项目决策是不够的、片面的,毕竟策划是过于宏观,过于“虚”,而规划是确定方向后才能展开的后续工作,不可能作为前期决策的资料。如何在项目前期,在“中观”层面上,对项目用地进行深入、周密的分析、研究,从“大景观”的角度,促成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如何才能“虚”、“实”结合,连同策划,形成“两条腿走路”的稳妥格局?“景观策略规划”应运而生。
“景观策略规划”是以景观规划师为首的、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优方法、最佳途径,取得最佳效果的行动,与项目策划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指导规划的前期工作。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看,它能解决策划的“落地”实施问题,与策划“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从工作深度上来说,景观策略规划更注重于“中观”层面上用地本身的相关分析,其成果直接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景观策略规划成为策划与规划的粘合剂,是沟通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与开发机构之间、沟通开发机构的设想与社会及市场的对应需求之间的纽带。
景观策略规划作为一个新理念、新学科提出,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如同1907年城市规划学科从哈佛的景观建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运用学科一样,景观策略规划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越来越显现。
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到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洪保德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在强调景观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景观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水、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景观策略规划”所研究的基本元素在美学、地理学、生态学中都有了初步、朴素的探讨和研究。
与此同时,在设计领域,“景观策略规划”的实践已经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进行了运用,如小欧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美国华盛顿特区改造计划、加拿大的托德完成的瓦斯开纳中心规划等,他们都是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如果将他们在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工作进行分离探讨,那么项目前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景观策略规划”的工作内容。只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学科分离的必要一步。
“景观策略规划”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笔者提出了“三化三性”的景观策略规划目的:“三化”即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三性”即规划思路的权威性、区域存在的唯一性、整体效果的独特性。
在策划的成果基础上,具体就用地本身进行“中观”层面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类似项目的横向权衡比较,由此及彼的综合思考,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资源,提出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方案,指出规划思路,即如何做到区域存在的唯一性、整体效果的独特性,协调功能、建筑、景观等各项因素,保证最终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
“景观策略规划”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选址、土地利用策略、山水地形改造、风水条件研究、生态效益研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选取、项目产品组合研究、功能布局结构分区研究、建筑形式表现探讨、植物种植特色研究、实施策略研究、工程造价评估等等。
“景观策略规划”概念的提出,尽管还不成熟,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技术手段,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新学科、一种新理论,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各自发展,共同完善。
(本文系作者在“第八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上的演讲,有删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