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东西方亲水文化的差异

admin 2011-04-27 来源: 网
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水景发展历史,明晰东西方对待水景的不同态度与欣赏程度,将会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亲水活动的进一步认识。

  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水景发展历史,明晰东西方对待水景的不同态度与欣赏程度,将会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亲水活动的进一步认识。 

  不同的哲学体系是东西方亲水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 

  古代中国人看来,水是世界的本源。中国最早关于世界本源的五行说,就是把水作为万物的本源。《尚书•洪范》中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在中国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占据重要的统治地位,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万分推崇水,道家以水至柔,儒家以水为阳。“大禹治水”则反映了水灾害影响的一面,说明人对水还存在敬畏的思想,采取疏导的方式来治理。 

  西方人喜欢水,但更崇尚火,由于是照亮黑暗,给人以光明,就注定自己是不长久的,要很快消亡,薪尽火灭的。所以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短暂的一生能否发出最大的能量和光芒。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东方人对水是带崇敬和敬畏的心理,对待自然的感情不是敌视,而是以高于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在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是把自然看作是主体,而把人看成是被动、受自然支配和影响的对象,这是种可逆性思维。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左右着我们的园林设计,其最高境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因此,古代中国人对水景的利用也就在于对纯自然水体形态和环境的模仿,虽然有局部的改变,但大体上中国古人还是以单纯模仿为主。而西方人带着照亮世界的心态对待自然,对水景的利用上也和其他自然事物一样,认为是无生命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和危险的一面,他们希望能通过人力把自然改造的更适合人们居住。 

  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之下,中西传统水景一个侧重纯自然的模仿,极尽能力去艺术地创造出泉、潭、溪涧、瀑布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一个侧重改造,推崇发展,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改造。因此,东西方传统水景在形态上有了很大的本质差异。 

  不同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东西方对水景的欣赏与认同程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特点反映在水景上就是“外师造化,内法自然”,追求自然、直觉体会,讲究自然、含蓄。而西方的艺术在鲜明的文化特色影响下,渗入了科学性,例如讲究比例尺度等艺术法则。东西方人的文化情趣也有所不同。东方文化偏重于“求静”,追求返朴归真和淡中求趣的意境,这种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力在喧闹的城市中寻找一处宁静的处所来修心养性。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而且意大利的造园师为增加游憩的功能,还设计出了水风琴、水剧场、机关水嬉等新奇玩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水的动势。清代的圆明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的水法,这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喷泉。 

  其他因素也影晌了东西亲水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水景还受到风水等一些传统理论的影响,风水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既是集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也具一定的操作技术,它以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揉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及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将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同城市环境的选择和经营融于一体,指导了千百个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建设和创造,是中国人理想生存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选择,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理想契合。

图2.5传统风水中的水 
图片来源:《中国传统风水文化》

 
  风水学虽庞大精深,但都是围绕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大部分展开,其中有许多理论和复杂的勘察方法。气、光、水、方位与人体场是风水基本构成内容,“气”、“穴”、“砂”、“水”是基本要素。水是聚财与生气的象征。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己”,相度风水须观山形,亦须观水势,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作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东西方水的创造者不同也影晌了各自的亲水方式。东方水景是在诗人、画家手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人工营造中体现出真正自然的味道,重视意境,其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怡情,其手法偏于感性而不易把握;西方水景是由建筑师附带设计的,这也能容易理解为何西方水景有浓厚的建筑味,形式显得非常重要,严谨而实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