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山西传统建筑之美——王其钧

admin 2011-12-27 来源: 网
山西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地上地下文物俱丰,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远离兵燹的袭扰,传统建筑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仍留存十二世纪之前的传统木造建筑,全中国不过一百四十余座,山西一省竟占一百零六座,元明清的建筑更是不可胜数。近年山西古建成了建筑学者络绎于途的胜地,本文作者以山西古建为媒介,引领读者进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堂奥。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保存不易。唐代以前的木造建筑至今已荡然无存。

  山西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地上地下文物俱丰,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远离兵燹的袭扰,传统建筑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仍留存十二世纪之前的传统木造建筑,全中国不过一百四十余座,山西一省竟占一百零六座,元明清的建筑更是不可胜数。近年山西古建成了建筑学者络绎于途的胜地,本文作者以山西古建为媒介,引领读者进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堂奥。

  中国传统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最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初步形成,之后不断发展,并传播到东亚、东南亚邻近国家。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主要有工匠掌握,师徒相传,口授心传,因此直至今日,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主要仍停留在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阶段。目前尚没有学者敢说:“我完全懂得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由于主要为木造结构,不同于欧洲的石造建筑,因此不易保存。目前中国大陆连一幢唐代以前的木构殿堂式建筑都没有被保存下来(砖塔、墓穴除外)。唐代木造建筑保留至今的有两座,都在山西省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及佛光寺大殿。

  从佛光寺大殿,可以判断从战国时期始创台榭建筑以来,中国人创造出了由斗、拱、枋组合成的“铺作”。铺作位于柱子之上,屋檐之下。古代工匠创造出铺作的整体结构层,在这个结构之上,是一个巨大的屋顶。

  唐代的建筑,斗拱位于柱子之上,柱子与柱子之间没有依托,时间一久,屋檐容易变形成波浪状。

  中国传统建筑是水平分层堆叠而成,有点像是叠“积木”,这种形式适宜建造大规模的或高层的建筑物。这种结构的形式,在初唐就已经成熟。

  五代的建筑,至今仅存平遥县镇国寺的万佛殿了。大殿只用十二根檐柱,内部没有柱子,柱高约为柱径的七.四倍,比例粗壮,不怎么好看。而且四个拐角处的柱子比中间的平柱高,因此屋檐都是中间低两头高翘,叫做“生起“。万佛殿屋顶的坡度平缓(日本模仿唐代的建筑都是平缓的屋顶),不像明清的建筑,屋顶靠近屋脊处,几乎成垂直状,因而形成稳重淳朴的外观,表现出唐宋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

  宋代是中国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时的屋顶造型和唐代一样是平缓的,但斗拱已不仅设置在每根柱子之上,而还设置在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横字额枋之上,因此,屋檐不会变形了。另外,宋代的斗拱仍然是屋顶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屋檐和唐代一样,向外出挑很多,不像明清的斗拱那么小,成为装饰体,屋檐也出挑较少。

  宋辽建筑目前尚保留好几处,但风格都不完全一样。如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山门,都很像唐代建筑,豪劲、朴实、典雅。而浙江省宁波市的保国寺大殿、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则十分秀丽。河北省正宁县隆兴寺的摩尼殿,则完全以秀丽为基本特点。

  金元时期是传统建筑的变化期,作法灵活,不完全按照以前的章法,这儿省一根柱子,那儿拼一根横梁。像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的前殿和大殿,使用了与屋面平行的斜梁,拼合成梁架。这种做法似乎是出于节省工料,故多以加工粗糙的圆料制作。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建筑上的创新,也有人认为是返祖现象。

  总的来说,从元代初期建造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到末期建造的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的明应王殿,都与宋式建筑没多大区别。

  总之,元代以前的木造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极少,而山西省就占了总数的一大半,实在值得前往一看。

  明清建筑就很多了,随处可见,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曲阜孔庙和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等。

  明清建筑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度很高,千孔一面,风格呆滞。具体地说,斗拱变小,而数量大大增加,因而出檐较小,屋顶变化陡峭。总之,明清时期已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衰落期,和宋代画家描绘的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建筑造型无法相比了。

  传统布局的庭院

  【太原晋祠】

  太原市郊,有一座晋祠,始建于公元5世纪之前。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史记·晋世家》对唐叔虞有记载。

  周武王驾崩,他的儿子姬诵即位,也就是周成王。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游戏,他把一片梧桐叶剪成上尖下方的玉圭形状,对姬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当时在身旁的史佚立即记录下来,并请成王选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成王说:“弟弟这么小,我是和他开玩笑!”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国(今太原晋源镇)去做诸侯。这就是历史上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姬虞到了唐国,开发农田水利,发展农业,造成日后700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他死后,其后裔选了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建一座祠堂祀奉他。他的儿子更国号为晋,唐叔虞祠便被人称晋王祠,这就是晋祠名称的由来。

  晋祠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圣母殿前的献殿建于金大定8年(1168年)。宋代木造建筑保存至今的不到10处,所以这两幢建筑理所当然的被定为国宝。让人叫绝的是,位于这两幢建筑之间的鱼沼飞梁,是晋祠的第三大国宝建筑。


  这座飞梁也是建于北宋天圣元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看后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此仅例,实属可贵。”

  晋祠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现存建筑从北宋起,一直到明清,历代都有经营壁画。有人或许将晋祠想象成一座布局森严的祠堂式建筑,其实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园林。院内古树参天蔽日,建筑东一个,西一个,没有明显的规律,泉水环绕,亭桥点缀,这种营造手法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这里有古戏台、有佛塔,祠后是高山,有人说,晋祠的美,是以历史故事和诱人风景交织的美,祠内的一泉一阁,几乎都有一段动人的典故;一草一木,也都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隋槐周柏、宋殿唐碑,叫人看了以后不知怎样描述这种感受才好。

  化身如来的帝王神仙

  【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是山西省最北部的城市,北边几十公里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了。大同的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代属于雁门郡,西汉改置平城县。大同最光辉的历史是在北魏时期了,鲜卑族的拓跋珪正式立国号为“魏”称帝后,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在此期间,北魏结束了十六国长期割据的历史,统一了华北地区。随着和平稳定时期的到来,移民不断涌入平城,城市建筑也同时展开。

  鲜卑拓跋部在北方一带活动时,信奉萨满教。拓跋珪当了皇帝,接触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既好黄老,信奉道教,也赞佛经,礼敬名僧。他还下诏在京城为沙门建筑佛塔、佛殿、讲堂和禅室,并请赵郡沙门法果担任道人统,统辖僧徒。由于拓跋珪对佛法的大力支持,法果法师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魏誓,释老志》)的说法。这种“皇帝即如来”的主张得到北魏皇帝的赏识。从北魏文成帝起,周武山(云冈石窟所在地)便成为历代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460年批准高僧昙曜的建议,凿山石壁,开窟5所,建高70尺、60尺的佛像各一座。这就是云冈石窟著名的云曜五窟。

  当时平城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包括凉州僧徒3000人,吏民、工匠30000户,以及从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关中长安、山东六州、东北及龙城迁移到平城的几十万人口,其中有许多人是造像的工匠和高僧。北魏皇室倾其国力开凿云冈石窟,使庞大的佛窟工程能持续进行。

  随着北魏政权的强大,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原地区,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皇家开始重视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尽管云冈石窟继续开凿,但石窟的规模已大大减小。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石窟均在山的南麓,是当年从蒙古到平城的必经之地。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有的地方有上下几层。现存主要洞窟45座,大小窟龛252个。现存的大小造像有51,000多尊,最大的高17公尺,最小的仅有2公分。由于历史年代的悠久,岩石不断风化,再加上历史上的多次破坏,至今完整保存的相当有限。不过许多中型、大型佛像还算完整,特别是中部几个大窟,内部的彩绘仍十分艳丽,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土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气魄宏阔的唐代斗拱

  【五台山的佛光寺与南禅寺】

  五台山的寺庙大都集中在台怀镇,但有两座在中国建筑史上极具价值的寺院却不在台怀镇,这两座寺院的大殿都建于唐代,而且是目前仅存的两座唐代木造建筑!这两座寺院是:佛光寺与南禅寺。佛光寺在五台县城东北22公里的佛光山中,而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东冶镇李家庄西侧的黄土塬上。幸亏两座寺院都远离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而且又没有公共交通抵达,所以才没有出现进香客拥挤的局面。而且两座寺院都属于文物部门保管,并没有交由佛教协会使用。

  佛光寺很大,主殿建于唐大中11年(857年)。亲眼看到唐代的建筑,柱、额枋、斗拱、门窗都不施彩绘,涂的是土朱粉子,格调稚拙。大殿的大门既扁又宽,而且是板门两扇,与后期宫殿、庙宇的6扇带窗台的格门完全不同。佛光寺大殿正面两头的开合有窗子,但是古老的直棂窗,没有什么装饰。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极重要的构件,光看斗拱就知道建筑的大致年代。佛光寺大殿的斗拱,硕大雄壮,斗拱高度是柱子高度的一半,后期建筑的斗拱越来越小,到了清代,斗拱是基本装饰,而且越来越繁复。看了南禅寺大殿,可感觉到唐代的宏阔气魄。

  其实佛光寺的精品远不止这些,不说正殿上那15尊唐代风格的彩塑,就是配殿的文殊殿,也是建于金朝天会15年(1137年),是中国少见的辽金建筑,殿内的柱网极有变化,是古建中的珍品。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幢木造建筑——南禅寺大佛殿,建于唐会昌5年(845年)灭法之前。当时天下佛寺毁于一旦,前面提到佛光寺,就是在灭法几年之后修建的。而南禅寺因寺院不大,而且又地处偏僻的山村,幸免于难。据考证,南禅寺的大佛殿最迟建于唐建中3年(782年),距今已1200多年。

  大佛殿的比例尺度极为和谐舒展、豪迈超旷、格调高远,给人以美的享受,百观不厌。给大家带来的疑问是:“为什么唐代能建造这么美的大殿,而明清却越来越不行了呢?”人们自然产生怀古之情。殿内有大佛台,台上塑有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菩萨和童子,个个丰满圆润、衣纹流畅、色泽鲜艳。

  內九外五木塔至尊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沿着恒山山脉向西走,就是著名的古建所在地——应县县城。应县之所以闻名中外,是因为这里有一座了不起的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但几乎人人都以“应县木塔”相称。

  建塔年代一般认为是辽清宁2年(1056年)由一位田和尚奉敕募建。塔的平面是8角形,底层直径30多公尺,座落在一个4公尺高的石基座上,顶端的塔剎高约10公尺,书上都说塔高67.31公尺,但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王贵祥教授带人搭脚手架实测,真实高度略矮一点,但大陆文物局掌权的一位著名学者不准将此真实数据公布出去,其实塔的真实高度矮一点点,并不影响应县木塔的“光辉形象”。因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木塔均已不存,应县这座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高、最大的木塔。

  从外面看,塔高5层,但每层之间,还有一个暗层,所以实为9层。另外,底层是重檐,塔外又有一圈回廊,所以一共有6层屋檐。应县木塔内部还有不少辽代的佛、菩萨、胁侍像,艺术性很高,加上光线好,很像是展览馆内的展品。

  木塔是应县最高的建筑,四周都是低矮的平房,更烘托出塔的气势。木塔造型,比例适当,不胖不瘦,外轮廓收分缓和,上小下大并不明显,整体上显得稳重而庄严。

  以壁画传世的

  【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极少的元代建筑群之一,原址在山西永济县城南60公里的永乐镇,相传那里是吕洞宾的故宅,唐代改为吕公祠。元中统3年(1262年)重建主体建筑并改称为“大纯阳万寿宫”。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结构,基本上都保存了元代的手法。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镇在淹没区内,故于1959年迁建在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东泉村东侧。

  永乐宫的建筑很有特点,山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5座建筑前后一字排开,都在中间一个高高的平台上。参观者从大门处上了平台就不用下去,一道走到底便可参观完所有大殿。庭院两侧没有建筑,只有围墙。除了元代建筑珍贵外,永乐宫的元代壁画,画工高超,线条流畅,色泽艳丽。清代虽有小修改,但不失元代画风,是中国珍贵的大幅壁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5座大殿除了无极门之外,其它4个殿都有壁画。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壁画最有气势。画面高4.26公尺,全长94.68公尺,壁画内容为《朝元图》,共画天神289身,是大型仪仗朝拜阵容。帝后主像高达2.85公尺,玉女身高也在1.95公尺以上,超过了一般真人的高度。朝拜队伍大体分4层排列,方向大致朝北,拱笏、捧圭、拈花持葆,神情肃穆,场面十分壮观。

  站在壁画前参观,我感受最深的是古人的用线功力,像帝王的长袍、丈余长的帽带,不见接笔涩滞的痕迹,一气呵成。笔底坚实,浑厚有力,交接严密,茂锋、回笔均不见起止之迹。线描使辉煌的色块形成统一的整体。假如壁量不涂颜色,仅看毛笔勾勒的线描稿,也是一幅完整和谐而明快的绘画巨制。让人看了以后感觉震憾的另一个原因是壁画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整个壁画大都是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基调,但有计划地分布以少量的红、紫、深褐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

  永乐宫壁画的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它是罕见的巨制,不仅画面巨大,而且三清殿壁画中的每人都挺立在画面上,这种恢弘的气势,一下子就能将观者打动。

  盛元宝寺金藏经

  【洪洞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一部分在山上,一部分在山下,因此又分为上、下两寺。广胜寺在元成宗大德7年(1303年)时被一次8级的超强地震摧毁。元至元年(1308年)重修,除个别建筑在明清时修复外,大部分佛殿都保留着元代结构,是极珍贵的元代建筑群。

  广胜寺最著名的是收藏了《赵城金藏》,梁思成先生在30年代看过广胜寺后曾感慨:“世人只知经书宝贵,不知元代建筑世上同样稀少。”为什么经书这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呢?《赵城金藏》是中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年间《开宝藏》的复刻本,因《开宝藏》几已失传,《赵城金藏》便成为稀世瑰宝。

  《赵城金藏》是一部金代(1115年-1234年)民间募款雕版的木版佛教丛书,全卷总称为经、律、论三藏,简称藏经,因这部藏经刻印于金代,供奉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广胜下寺后殿,故名为《赵城金藏》。1935年,日本僧人专程来到广胜寺,以每市尺1银元的高价收买《赵城金藏》未遂。

  1937年9月,日军进入雁北,国军第14军驻防晋南,军长李默庵准备将《赵城金藏》全部运往西安,以防日军抢劫。但广胜寺力空和尚不舍放弃。1938年2月7日,阁锡山又派人来找力空法师,要把《赵城金藏》往山西吉县山内转移,又遭拒绝。1938年2月26日,日军占领赵城,此后的几年间,多次询问《赵城金藏》的事,但力空和尚都搪塞说经书已经被运往西安;其实当时《赵城金藏》就藏在飞虹塔内。

  1942年春,日本政府派遣的东方文化考察团来到赵城活动,要求在5月2日庙会期间上飞虹塔游览。在这样的情况下,力空法师不得不派人找八路军,要求将《赵城金藏》全部转移至延安。《赵城金藏》共5000卷,在交通困难的情况下,要全部转移,并不容易。在多年的转移中,《赵城金藏》始终没有到过延安。1949年4月30日,尚存的4330卷又9大包《赵城金藏》分装42箱运交北平图书馆保存。

  唐关宋隘明时墙

  【代县雁门关】

  从应县往五台山的途中,得经过雁门关。雁门关又称雁门塞,位于代县西北,古以两山对峙,雁度其间而得名。

  北方的山谷,只有荒草,没有树木,景色凄凉,令人想起当年杨家将守卫边关,远离家人的悲壮气慨。山路没有多大变化,感觉不到“雁度其间”的惊险。到了雁门关以后,先是瓮城,城内有座真武庙,然后通过一个高大的城楼。出了瓮城,再翻一个很小的山坡,就是雁门板的主城楼。

  站在雁门关的主城楼上向关内眺望,山峦重重迭迭,无限伸远。城门下小路的东西两侧均为峻峭的山峰,一路盘旋崎岖而下。这才明白,假如从关内一侧走出来的话,要爬不少山路,才能达到山顶的关口。雁门关山顶的关口为唐代所置,也是宋防御契丹的重地。现关内还有赵国良将李牧祠的旧址,但仅剩石基座、门前的石狮子及石旗杆座等石构件。附近没有人烟,当年宋朝将士的车马所提起的“路尘”,早已随风飘去。惆怅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最具戏剧性的囚牢

  【洪洞明代监狱】

洪洞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因为脍灸人口、妇孺皆知的戏剧故事《玉堂春》(苏三起解)就发生在这里。洪洞县城西南角有一座古老的监狱,始建于明洪武2年(1369年),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明代监狱。据传,明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时,便囚于此监。

  明代监狱由过厅、普监、死牢三个部分组成,门窗小而坚实,压墙高而厚,过厅是狱卒办事的地方。穿过过厅就是普监,两排监房,一边6间,门对门的排列,中间是走道,走道上空的屋檐上是铁丝网,并且挂了很多响铃,走廊与过厅相对应的一端是两间禁房,是管理人员住的地方,以便在牢内看管犯人,禁房前一侧是狱神庙、死囚洞,另一侧便是死囚牢。

  死囚牢的牢门上画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头形,名为狴犴,青面獠牙,狰狞恐怖。因为形似老虎,俗称“虎头牢”。死牢是关押死刑犯的地方,进入死牢,要经过一个既窄又矮的3公尺长通道。通道的两端各有一道门,一道朝左开,一道朝右开,这是明代标准的死囚牢房。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被隔为3间,两侧的一间是当年囚禁过苏三的窑洞,院子较大,内有水井及洗衣石槽,井口直径只有23公分,以防犯人自杀,井口上有10几道历年犯人打水时留下的痕迹。

  全真派宫观的上乘之作

  【介休县后土庙】

  来山西之前,原本不知道的景点,看到之后,往往令人吃惊,精美超过想象。介休的后土庙就是一例。

  什么是“后土”?来历没人能说清楚。据考证,隋朝以后,后土就是一位女神,以皇帝配享,后土祠中的女神形象,民间俗称其为“后土娘娘”。“后”字的初义,是指女性,“土”字的意思是万物之母,后土的意思,是“地母之尊”。

  后土庙的门户十分不起眼,通过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小门,进后土庙的大殿——三清殿的前面,一进大院,立即被建筑的气势给震住了,一时悄然无语。

  后土庙,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始,至清道光年间,陆续改造修建。现存的后土庙建筑,主要完成于明、清,但修造的年代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正是后土庙新颖的建筑形式和奇妙的空间变化,才吸引了专家学者的注意,所以文物保存机构早在60年代就予以保护。

  后土庙建筑群的纵深序列很长,从高处观看后土庙的屋顶,庭院大小、建筑造型、重檐屋面、琉璃色彩、尺度高低的变化,让人叹为观止,当大家沿参观路线去感觉后土庙建筑空间时,时而穿过拱门,时而经过戏台下部,上上下下,很难猜想将要看到什么。在道教全真派的宫观中,介休的后土庙是极难得的上乘之作。

  比酆都更鬼魅的

  【蒲县东岳庙】

  东岳庙祭祀的是东岳大帝。人们都知道酆都鬼城,那里有18层地狱,但从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上说,山西蒲县的东岳庙不知要比酆都好多少,因为酆都的建筑和雕塑是近年新造的,俗不可耐。但蒲县的东岳庙,在典雅和古风之中仍有世俗的情趣,让人兴致盎然。

  东岳庙位于一座山峰之巅,汽车可以开到半山腰,从这里到东岳庙的山门,还要爬一段笔直陡峭的台阶。东岳庙内的建筑形式活泼,譬如过了山门,再穿过一个门楼,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戏台。庙宇的正院位于山顶,一圈是2层的回廊,回廊下面,许多房间都是开敞的窟洞,里面是神、鬼之类的塑像。

  东岳庙的精粹在于最后的十王府,从庙的正院看不出十王府的所在。在正院后侧有两个隧道,下去以后各设一祠,一边塑的是掌管生死薄的崔府君,另一边塑着守狱门的狱门吏。这还不是最下面,从这里可以看到下面有一个下沈式窟洞院,再下石阶18级(象征18层地狱),降到四壁高墙合围之中,方至地狱,真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冥府”。这一点比酆都鬼城的设计高明许多。

  从第1殿“阴阳界”开始,到第10殿“转生间”终止,塑了刀山、锯解、碓捣、挖眼、油锅、磨碾等18种地狱酷刑、狰狞凶恶的狱卒鬼吏、尺度与真人等。受刑的人在大声惨叫,鲜血从伤口中流出来。设置这个地狱的本旨是惩恶提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