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生态规划的哲学思考

admin 2008-11-25 来源: 网
本文从生态学的重要性与颠覆性论述开始,综述了当前生态学的重要性、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以及科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威胁——核武器与生态崩溃。论文重点研究分析了人类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的发展过程,同时研究了风景园林对城市与社会的贡献,最后对生态规划与禁建区规划进行了哲学反思。 生态学;生态价值观;环境伦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
2008前 言:

  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人类最终的出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类发展速度与生命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创造一堆无限正确的名词与中看不中用的所谓理论。

  1 生态学的重要性与颠覆性
  1)生态学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
  2)生态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
  3)生态学已经成为本世纪影响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决策的重要理论;
  4)生态哲学已经成为我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世界重要的新价值观与世界观;
  5)没有生态学理论支撑的理论与方法将成为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6)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土地关系等等,将是我们永恒的研究内容;
  7)东方文化将是我们研究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 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
  2.1生态学与生态问题的特征:
  1)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系统性和区域性
  认识生物----了解生命的价值 
  认识生态学—了解生态学的建设性
  2)认识生态问题的特点
  累计效应;显著的放大效应;很强的滞后效应;空间转移效应;
  3)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协调。
  2.2 生态学的局限性与有限性
  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大家都觉得明白事情,好像生态学家似乎还不懂。比如已经被用到中国宪法的名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就没有被生态学家认可,没有写进生态学名词术语词典。
  人类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生态问题。生态学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态学的发展会使人类健康发展,会使天蓝水绿,会使自然界鸟语花香,落英缤纷。人类大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利益驱动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我们正在提倡自然的权利与环境伦理。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
  有了生态学,并没有使我们的环境变好,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与区域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生态学越热门,环境问题越大,相反相成。
  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来解决生态问题,而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重要方法。虽然使得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有了某种可能。
  生态学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是人类的利益驱动,还没有使得生态学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大多数属于名词炒作与概念创新。这并是不是生态学的错误,而是人类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力度、发展强度以及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深层次的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价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类生存的价值观,需要更新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区域概念,不是局部问题;生态问题涉及人类需要改变目前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学科的问题。
  2.3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成了“生物定时炸弹”,人类逐步走向自我毁灭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密不可分。 现代科技的基本发展方向是无限追求控制力和征服力,力图达到对自然环境的随心所欲的控制 。即现代科技是征服性、扩张性的科技。例如,20世纪的杀虫剂、现代医疗技术,更不用提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性。征服性、扩张性技术的特征是大规模和高效率,中国建三峡大坝的技术是大规模技术的典型。现代技术还表现出高消耗、高排放和重污染。 
  21 世纪的科技必须实现一次生态学转向。科学应由说明性、预测性的科学转向理解性的科学,由只重分析不重综合的科学转向分析与综合并重的科学,由还原论的科学转向说明和理解整体的科学。技术必须由征服性、扩张性的技术转向调适性的技术。
  2.4  展望未来----经不起试验,唯有好自为之
  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生态补偿的理论和不同开发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生态环境的价值计量与评估
  3 环境伦理核心内容与研究进展
  “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给予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定义与解释。它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 ethics)。 

  3.1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 (约485B.C.–420B.C.)提出的“人是尺度”的理论,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2)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是工具性价值。
  (3)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
  (4)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教义是将人与自然分离,认为人之外的生物,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价值(White,1967)。
所以,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3.2 生命中心伦理: 
  1). Benthem 的“动物会感到痛苦”
  边沁(Benthem)认为只要有感受苦和乐的能力,就应该纳入道德的考量范围之内。他认为问题并不是在于它们会不会推理或谈论?而是牠们会不会受苦?只要是引起最大痛苦的行为就是最不合伦理的行为。
  2). Peter Singer 的“动物解放”
  辛格(Singer)于1978 年发表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认为动物能感受痛苦和愉快,所以人类应该给予它们道德的考量以及给予牠们生存的权利。并利用“感知”(sentience)一词来表示受苦和享乐的能力(Singer,1976,1979)。
  3). Tom Regan 的“动物权”
  黎根(Regan)的“动物权”(animal rights)是基于“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所提出的,他认为个体本身就有价值,而且独立于其它个体对他的需求和使用。表示所有具有天赋价值的个体,都值得相同的尊敬(Regan,1980,1983)。
  4). Albert Schweitzer 的“尊重生命”
  史怀哲(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伦理中倡导: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都应该备受人类的敬畏和尊重,这就是尊重生命的原理(Schweitzer,1923)。
  5). Paul Taylor 的“尊敬自然”
  泰勒(Taylor)的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尊重。而生命中心的自然观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是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人类并不优于其它所有的生物(Taylor,1981,1986)。

  3.3 生态中心伦:
  理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为前提,主要的主张是整体主义的伦理,也就是对整体生态系给予伦理的考虑,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态系和生态系过程。主要特性包括:(1)重视生态系整体价值。(2)只有在生态系整体中,才能决定个体的角色和地位。(3)整体生态系的平衡和稳定比个体的生命生存还重要。生态中心伦理包含了“大地伦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
  1). Leopold 的“大地伦理”
  李奥波(Leopold)所发表的大地伦理,认为生命社区的范围应该扩大,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个来说就是大地。大地伦理主张一个真实的环境伦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道德的责任。“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Leopold,1949)。综合上述,大地伦理的信念主要是要传达人类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应该改变人类是优越物种的想法,如此才能给予整个生态系尊重。
  大地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绿色哲学、自然哲学、生态哲学,是一门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来研究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探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学科。 
  大地伦理是指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新伦理观,其基本要点是,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它和其它物种其它 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处。由此出发,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其它物种的摧残使用,就没有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或者竟可以说是不道德的。所 以,如果人类还想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学会和其它生命和平的平等的相处,学会尊重其它形式的生命。 
 
  2). Naess 的“深层生态学”核心内容:
      “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奈斯(Naess)创立的现代环境伦理学新理论,  它是当代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深生态学是要突破浅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认识局限,对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事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 
  以人类为中心是浅层生态学,以生态为中心才是深层生态学。
  (1)“以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任何有机体都是生物圈网络中的一个点,没有万物之间的联系,有机体不能生存。
  (2)“生物圈平等原则”。任何生命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
  (3)“多样性和共生原则”。鼓励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生活并让他人生活”(Live and let live)是比“要么你活,要么我活”(Either you or me)更重要的强有力的生态学原则。
  (4)“反对等级的态度”。以上三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物种、群落和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民族。
  (5)“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在这方面生态学家已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浅生态运动没有考虑采取措施的社会意义,而深生态运动要担负起伦理责任。
  (6)“复杂而不混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构成动态平衡的有机统一体。
  (7)“区域自治和分散化”。深生态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区域自我管理”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3.4 对环境伦理的质问?
  第一,所有生命是否平等,是否能够平等?
  第二,达尔文主义在自然界动物中是否有效?在人类社会是否失效?我们在各种关于动物的电视片中看得很清楚,自然界生物链的维系,仍然遵守着弱肉强食,以强凌弱这样一个残酷的规律。 
  第三,就算我们希望和其它生命和谐平等相处的愿望是真诚的,而且我们确实也为此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但这能否实现所有生命 的平等仍然有很大的疑问。 

  4 风景园林对城市与社会的贡献 

   4.1  目前园林规划建设问题 
   庸俗化与商业化。
  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突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压力;发展经济学;
  图案化、表象化与美学化。
  园林建设十分夸张,从规模到投资,豪华,浪费;眼球经济学;
  边缘化,扩大化。
  城市园林功能被夸大与边缘化危险,转移矛盾,改善投资环境;环境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招商引资?改善区域与城市环境质量?
  4.2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邮电通信网络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
城市的绿化景观和环境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代表,也是城市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的窗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
  (2)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
  (3)提供居民休闲游憩空间,丰富文化生活;
  (4)减轻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功能,它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4.2.1生态环境功能与生态廊道:
  1)净化环境要素功能
  (1)吸收有害气体;(2)吸滞烟尘和粉尘;(3)杀菌;(4)净化水;(5)净化土壤;
  2)改善城市小气候功能
  (1)降低气温、减缓热岛效应;(2)调节湿度;(3)通风防风形成城市风道;(4)减少噪音;(5)碳氧平衡。
  4.2.2减灾防灾功能与平灾结合:
  沿海林带可以减轻台风破坏;在山区绿化可以保水固土,防洪固堤,防止塌方、滑坡、泥石流;在地震区园林绿地是避难场所;防火功能,绿化植物还可以过滤、吸收、阻隔放射性物质。
  4.2.3休闲游憩功能:
  旅游休闲功能是城市风景园林的重要功能。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滨水地带以及宗教园林都是城市居民的活动场所。园林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观光对象,是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园林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带动了园林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外汇收入,促进了交通、商业、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4.2.4景观美化功能
  园林绿地与自然地形地貌、农田景观、城市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景观面貌。园林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面貌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2.5文化教育
  城市园林绿地是居民进行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场所。可以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和科学普及等活动。
  4.2.6经济生产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结合生产活动,适当选择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果树、蔬菜林木、药用、芳香植物等。如:银杏、茶、桑、柑桔、金银花、石榴、杜仲、野黄桂、桂花等。
  5 城市绿地的价值研究
  5.1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美国研究表明,70年代,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每年损失100亿美元。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研究报告,1995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GDP的3.27%。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16%。
  印度一教授估算,一颗正常生长到50年的树,其生态价值为19.62万美元。其中,50年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万美元,防治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万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的价值为3.12万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的价值为3.75万美元,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的价值为3.12万美元。
  5.2保健疗养价值
  园艺疗法在国外一些大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杀菌素,有效的净化空气。绿地空气中的负离子较多,能改善神经功能,调整代谢过程,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经常处在优美、洁净、安静的绿色环境中,皮肤温度可以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心脏负担减轻。
  绿色植物绚丽的色彩以及释放的芳香物质,能解除焦虑,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有益健康。
  5.3社会价值
  美化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4 游览观赏价值 
  对城市居民来说,回到大自然中去休闲度假,欣赏大自然的瑰丽风光是人民的迫切需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发表的《雅典宪章》指出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游憩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休闲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是人们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
  5.5 美学欣赏价值 
   园林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美的自然与美的生活环境。园林是自然景观的再现与提炼,又是人工环境的创造。园林植物包括姿态美、色彩美、嗅觉美、听觉美和意境美。使人感到亲切、自在。园林意境使人们产生联想,形成“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融会了人们的思想情趣与理想、哲理的精神内容,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激情。

  6.生态规划的实质——反规划与禁建区规划反思
 
  (1)反规划理论与城市禁建区规划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从操作层面与社会发展来说,属于理性的弱智。反规划,先进行非建设用地规划,从生态承载力与人类土地资源利用来讲,只有热情与激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缺乏科学的理性与科学发展观。缺乏科学性的佐证;先确定不建设用地?可能性与真实性?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是皇帝的新装?桂林市禁建区规划已经完成,并评审获得通过,北京已经划定 55平方公里禁建区。
  (2)有很多问题是悖论——只有憋死
  全国要保持十八亿亩耕地最低限,城市还要发展,城市化率要达到60%以上,怎么办?而且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河谷、水网、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地带,近二十几年的城市化过程,大多数农业用地被征用,被占用。 我们难道我们要去荒漠戈壁与山上去发展城市,建设新的城市?进而追问──山水河流,湿地,林地,河湖水塘、山地、丘陵、荒坡地以及农业用地等,都不开能作为建设用地,北方平原型缺山少水型城市,怎么做禁建区规划?城市总是要发展?那用什么地 ?上天还是钻地?有人说城市扩张占用土地,可以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土地指标,试问置换的土地与城市占用的土地在农业生产力方面有可比性吗?
  (3) 生态规划的实质: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人与资源的适度、合适与合理比例关系。 
  建立人与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合适的比例关系,适度发展速度,适度的消费量 是生态规划的实质。要用生态足迹法计算生态承载力,以便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的性质、强度与利用途径问题。而不是武断划出“非建设用地”。 
  (4)科学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欲望问题,要用科学、宗教与伦理来解决消费压力的问题。来合理确定人类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强度与发展力度。
  (5)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开拓和改造过程,也是对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认同、协调与适应过程。
  (6)如果人类对自然利用与占有,其的副作用与效果在人类的掌控制下,应该就是利用,不是破坏;人类总是要生存与发展。
   (7) 环境伦理的实质含义:就是在道德意义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提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他生物与生态系统一律平等。这个也遭到很多数科学家的质疑。也属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过于理想主义和矫枉过正。
  讨论环境伦理问题,必须解决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科技不是什么凌驾于伦理和法律之上的事业,科技本身也负载着价值。科技服务于人的途径不是为自己披上价值中立的外衣,而是自觉反省自己的价值导向。这并不是哲学家在一厢情愿地为科技制定规范和指引方向,而是由当代人类生存境遇所显示的结论。科技若不能来一次根本转向,人类就会在生存危机中越陷越深。现代科技的强大救不了人类,根本方向不变,科技越强大,人类越危险。
  人类最终的出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类发展速度与生命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创造一堆无限正确的名词与中看不中用的所谓理论。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祖望, 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两词的看法. 科技术语研究, 2005. 7(2): p. 35.
[5]李景奇,走向宽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应与时俱进,中国园林,2007(8) 
 
  作者简介:李景奇: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社会兼职:
  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
  武汉市城市建设高级职称评委
  武汉市科技项目咨询评估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人
  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区规划;旅游规划;城市生态规划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