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下的虚伪
有人说,私人汽车毁了我们的城市。每辆轿车按35平方米的停车位计算,它们将占用多少高度集约的城市土地?现在在城市中汽车速度往往低于20KM/H,五座的轿车常常仅载一人,每天仅使用二小时,既浪费又低效。但我们依然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着私人轿车的行业,并且让轿车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在这个疯狂造楼的年代,建筑物和汽车一样,在扮演着环境杀手的角色。民宅、学校、办公楼、购物中心、工厂每天都在排放生活和工业污水;空调和供热系统在大量消耗燃料和电能;建筑材料时刻在散发着有毒的物质……人们崇拜工业化的社会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因为那是未来的生活模式。
但未来只是生活在一片工业垃圾当中么?
“建筑作为巨大体量的客体,对人们的主体影响是巨大的。建筑不仅仅有物质上的功能,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美的房屋建筑,美的建筑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精神向上的享受”。这不仅是指建筑的外在形式,更应当包括建筑的内部格局。
我们从胡同里弄、大杂院搬进楼房,我们从小面积变到了大面积。只是为了看看样式风格全一样、没有色彩的水泥碉堡?只是为了看看长年不见阳光的客厅、看看不敢轻易开启的窗户?不!我们拒绝高容积率,它给城市留下太多的遗憾,我们崇尚阳光和自然,我们需要“以人为本”的建筑。
专家们对写字楼室内空气质量抽样检测,结果发现有害物质氨、甲醛、臭氧的超标率分别为80.56%、42.11%和50%。这些有害物质会造成眼、鼻、咽喉干燥、刺激,全身无力、疲劳、不适,神经性头疼,记忆力减退等病症,即通常意义上的“挥发性有害物质过敏症”。越来越多的壮年在办公室里倒下,越来越多的奇怪病症在医院出现,在追求自我的今天,我们却因为自己创造的种种垃圾而命丧黄泉。从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居住的空间更加的良性化,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于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而后,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
曼哈顿的Conde Nast出版公司总部大楼,48层高的大厦每年利用转换太阳能的光电板和氢气燃料箱供应10%的电能。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53层高锥形摩天大楼的三面不同楼层都建有大型的空中花园,便于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客户就近休憩。还有由麦秸秆压制并经过高科技加工而成,其坚固性并不次于普通木结构房屋,其它板系由废玻璃制成,办公桌用废旧报纸与黄豆渣制成的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办公楼都应运而生了。
这本意是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的因素,以节能、节水、保护环境、与自然缓解和谐一体为目标。它涉及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应如何选址?选用何种环保材料?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如何回收、利用被浪费的水资源?如何在制冷、供热中体现高效率、低能耗的原则等等。
它的初衷只是为了净化一个行业,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片净土之下。但在这个盗版比造物更加疯狂的年代,有绿色,就会有伪装在绿色下的其他色彩。
看看媒体广告上的小区住宅,哪一个不在标榜着自己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铺天盖地地告诉你在哪里将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风情,其实所谓的杨柳岸,只是一条两米宽不足五十米的小河沟,两边胡乱地种植了三五株垂柳。密密麻麻地数据告诉你,她们拥有如何如何的低密度舒适空间,周边一应俱全,其实不远处就是处理全城垃圾的填埋场,地下水源全被污染。一水儿的老外撑门面,一个个的用着咿呀咿呀的蹩脚中文告诉你,这叫美国式高科技,那叫德国式新产品,其实不过是比别人多安装了个太阳能热水器。
在看看炒得极热的黄金旺铺,有足够的层高、开阔的视野、通透和开放的空间,充足的新风量,宜人的环境及景观设计,建筑内部要充分的公共空间,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等等,都只不过是一种宣传的手段。层高太低,那是因为插入了各种管路;视野不开阔,那是因为前面的建筑是别人盖的,挡了也不是我们的错;空间不开放,那你因为你没把整层卖下嘛。由此类推,空中花园、楼顶风光,其实也压根就不用种植、管理、开放,只用一把大锁统领便可。
几乎就在一夜间,所有的开发商都突然明白了,只要声称与国际思想接轨,只要说自己是绿色环保建筑,楼便成了“绿色楼”,小区成了“绿色小区”了,阳光空气水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楼房价格却大大地提升了。这种只是标榜一下绿色就可以日进斗金的游戏,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有的建筑明明现成的城市热网不加以利用,却去借鉴西方的独立式采暖炉,以为这就是绿色了。孰不知西方国家多为独立式小建筑,容积小,应该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他们的建筑多是分散式,彼此距离远,若将城市热网接入每一户就显得非常不经济。而我们国家以密集型的居住小区为主,就是花钱将建筑楼外表全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从冬季供暖上说,反而城市热网的效率是最优的。北京西山有一个小型别墅区,诺大的小区几乎瞧不见多少人,倒不是容积率真如开发商所说的极低,而是一个冬天的取暖就要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元,比普通小区要高上十几倍,很多业主纷纷回到城里去租房过冬,这里反成了名符其实的“避暑山庄”。
于是,一座带玻璃顶的会展中心采用了喷水、遮阳、温差拔风、前置水池等许许多多种生态技术策略,说明书上洋洋洒洒地列出计算机模拟数据证明其节能性和舒适性,每一项成果几乎都可以申报专利,达到国际水准,直冲欧美市场,俨然就站在山顶俯视众生,不可一世了。然而,现场的室内环境却让任何一个外行都知道是异常的糟糕,夏季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50℃,比炎炎烈日之下更甚。不得已,开发商们又只能去安装了空调机组。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调在全球逐渐普及,典型的办公楼密不透风,像一座座埋葬活人的坟墓,因此很多环保人士纷纷质疑空调对环境的影响,而2003年的全球非典,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号召百姓开窗通风,摒弃空调,更是造成其市场的极度萎靡。顺畅的空气流通无疑就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
很多新建的小区根本不考虑北方的实际情况,花大钱建设水景,开盘时望去真好一番秀美的江南水乡场景啊,结果入住之后才发现,因浪费水资源和维护费用太高,加之冬天根本无法使用,反而成了百无一用的纯粹摆设。
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以供随时使用。很多开发商也不管他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逢建筑必用太阳能。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的确高效而重要,但非要照搬北方的模式,而在阴雨绵绵的的江南地区动用大型太阳能,就有点迂腐而可笑了。
还有的开发商,盲目照搬先进的绿色技术,外墙体采用高昂的进口保温材料,种种数据表明,即便是把它搬到北极也足以令人温暖如春,然而其窗户的热工性能却没人去注意,所有的热量通过窗户迅速散失,一丁点儿也留不到春天,反倒是可以在屋子里捂着火炉、裹着棉被模拟北极熊的了呢。
据说,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权威机构的近40名专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立起了一套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并且专门开发了用于评估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只要将相关建筑信息输入电脑,一个建筑够不够得上绿色建筑,一目了然。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建筑从规划到验收的每个步骤都必须符合绿色标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不达标,其建设进度将不得继续。
这套长达45万字的评估体系是不是真能把环保与否分析得一清二楚,让人们在垃圾分类、人车分流、大面积的绿化与草地等现象之外,更大程度地体会绿色建筑的舒适真谛,而不是号称三里之外绿色氧吧却见到半里之外的垃圾纷飞,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但绿色这两个本来鲜活的词汇现在已被炒作得如昨日黄花般凋零了,希望开发商们能把眼光稍稍放低一点,和大众们平视平视,不要欺负别人是外行,拿村长不当个干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