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热潮下的隐忧
admin
2005-09-23
来源:
网
在当前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热潮中,存在下列若干问题:选址与前期工作常出现违反建设程序、急功近利、仓促上马,选址不当,基础工作不到位、招标草率等现象;规划设计存在周期过短、规划成果重形式轻内容,导致理念设计没有落到实处等现象;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规模偏大、尺度失真,景观设计不因地制宜,重形式、轻功能等现象;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也存在缺乏特色、粗制滥造等现象。
高校校园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高校新校区建设热潮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
1、选址与前期工作中的问题
(1)违反建设程序,急功近利,仓促上马。校园规划与建设应该是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但有的学校因为赶时间,不按正常的建设程序进行,一边选址,一边准备基础资料,一边邀请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投标,一边进行项目报批,以为如此可以省时间,结果却常常因为其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导致所有工作全部重来。而且如果过程中发现选址不当,或者因为种种原因用地调整了,那么提前做的设计方案、基础资料就全成了一纸空文,设计费自然也打了水漂。有的基础资料不全也可能导致规划设计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和隐患。
(2)选址不当。高校校园选址,是一个校园建设中具有决策性的关键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新校区建设中,有些学校对选址工作却重视不足,由此引起的失误,往往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还会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和产生使用方面安全、卫生、舒适的缺陷和问题。
①距离过远:有的学校新校区选址离老校区过远,造成相互之间联系困难或不便;专家认为,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以不超过半小时车程为宜。
②选址用地不适于校园建设:现在高校新校区选址往往只注重它的地价与环境,操作上仅凭校领导自己的感觉,与地方政府交涉后就决定下来,较少做工程地质方面的考察与论证。但高校校园的建设工程量巨大,对基地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是说有块地就能建。例如有的校园选址在机场附近,噪音太大;有的选址在山边坡,有塌方之虞;有的沿河而建,存在洪涝隐患;有的选址在国家规定禁止搞建设的风景保护区;有的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或有冲突等。
③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新校区的选址往往在城市近郊,有一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肯定地价较高,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段地价就低很多。因此有的学校选址时只考虑买地的费用要低,即使选择在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也不管,结果自己就要进行配套的工程建设,不仅费工费时,增加了校园建设的复杂程度,也使得建筑工程造价大大增加,最终得不偿失。
(3)基础工作不到位,招标草率。高校校区的规划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对基地、环境、学校的历史、建制有较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实际使用要求的设计。这就需要制定详细的招标任务书,将这些信息和要求传达给设计者。但现在一些新校区的规划招标书仅是几页简单的文字,大致罗列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所需校舍的一些内容,再附加一张地形图就草草了事,没有区位关系及上一层次的规划图,也没有地质报告和学校方面具体的关于规模与办学模式的要求等基础资料,这就使得最终的规划方案很难与学校发展思路相吻合,在经过专家的一般性评审之后,中标方案往往不能切实实施下去,有时不得不重新对规划方案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再重新进行规划。
2、规划设计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周期过短。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几千亩的校园规划,要在一个多月的设计周期里完成,有的还要求有重要单体建筑如图书馆、办公大楼、主教学楼和体育馆等的设计,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划设计的深入和到位。
(2)规划成果重形式轻内容。目前在校园规划中广泛采用招投标形式,这样可以提高竞争力,使规划设计单位更尽力地将方案做好,学校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吸纳各家之长的机会。但同时也产生了设计单位片面追求设计成果的图面效果和包装,轻实质性内容的倾向。
设计方案很多时候过于重视构图,总平面的形状都力求有象征意义,比如象龙、象火箭等等,再加上一些轴线组织,比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以这些作为设计的核心,而忽视甚至损害如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3)理念设计没有落到实处。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的又有几个呢?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和装点门面的标志物,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生态理念就是简单的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缺乏竞争力。校园建筑设计通常是采取委托的方式,常将规划和设计绑在一起由一家单位包揽,这乍看起来可以节省设计费,使规划方案更快、更好地得以落实,但却造成了规划设计因竞争激烈而不断创新,水平很高,但整个校园的建筑设计却没有创造性,手法单一。
(2)建筑采用模式化设计,造成多样性、创造性、特色性严重不足。由于高校新校园建筑的建设量巨大,而时间却往往要求得很紧,故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模式化设计,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风格容易统一协调,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建筑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多样性、创造性、特色性严重不足,失去了校园建筑本应有的文化气质;同时也忽视了一些特定功能的需要,导致一些建筑存在不好使用的问题。
(3)施工方面赶工期现象严重,建筑粗制滥造。在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建设施工只求进度、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使建筑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使很多新校区的建筑缺乏细部,与老校区历久弥新的建筑格格不入,而且在使用一两年以后诸如房间漏水、裂缝、面砖脱落、墙面粉刷污染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4、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偏大,尺度失真。新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几公顷的水面,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
(2)景观设计不因地制宜。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中,都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比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挖很大的湖面就不合适了;而在北方,即使有河流,也多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可能就是排洪沟。其实,除了水,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3)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外部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再或者干脆谢绝进入。这些空间,只可看,不可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情绪和态度,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新校园建设就一定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本文得到西北工业大学政策基金资助项目—西工大第二校区规划和建设研究资助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新校园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Z].2003.
[3]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校园规划与设计论文集[Z].2002.
[4]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规划的相关文件[A].
[5]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新校区规划的相关文件[A].
[作者简介]
符 英,女,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系副主任。
段德罡,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规划所副所长。
闫韩生,男,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1、选址与前期工作中的问题
(1)违反建设程序,急功近利,仓促上马。校园规划与建设应该是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但有的学校因为赶时间,不按正常的建设程序进行,一边选址,一边准备基础资料,一边邀请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投标,一边进行项目报批,以为如此可以省时间,结果却常常因为其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导致所有工作全部重来。而且如果过程中发现选址不当,或者因为种种原因用地调整了,那么提前做的设计方案、基础资料就全成了一纸空文,设计费自然也打了水漂。有的基础资料不全也可能导致规划设计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和隐患。
(2)选址不当。高校校园选址,是一个校园建设中具有决策性的关键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新校区建设中,有些学校对选址工作却重视不足,由此引起的失误,往往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还会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和产生使用方面安全、卫生、舒适的缺陷和问题。
①距离过远:有的学校新校区选址离老校区过远,造成相互之间联系困难或不便;专家认为,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以不超过半小时车程为宜。
②选址用地不适于校园建设:现在高校新校区选址往往只注重它的地价与环境,操作上仅凭校领导自己的感觉,与地方政府交涉后就决定下来,较少做工程地质方面的考察与论证。但高校校园的建设工程量巨大,对基地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是说有块地就能建。例如有的校园选址在机场附近,噪音太大;有的选址在山边坡,有塌方之虞;有的沿河而建,存在洪涝隐患;有的选址在国家规定禁止搞建设的风景保护区;有的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或有冲突等。
③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新校区的选址往往在城市近郊,有一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肯定地价较高,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段地价就低很多。因此有的学校选址时只考虑买地的费用要低,即使选择在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也不管,结果自己就要进行配套的工程建设,不仅费工费时,增加了校园建设的复杂程度,也使得建筑工程造价大大增加,最终得不偿失。
(3)基础工作不到位,招标草率。高校校区的规划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对基地、环境、学校的历史、建制有较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实际使用要求的设计。这就需要制定详细的招标任务书,将这些信息和要求传达给设计者。但现在一些新校区的规划招标书仅是几页简单的文字,大致罗列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所需校舍的一些内容,再附加一张地形图就草草了事,没有区位关系及上一层次的规划图,也没有地质报告和学校方面具体的关于规模与办学模式的要求等基础资料,这就使得最终的规划方案很难与学校发展思路相吻合,在经过专家的一般性评审之后,中标方案往往不能切实实施下去,有时不得不重新对规划方案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再重新进行规划。
2、规划设计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周期过短。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几千亩的校园规划,要在一个多月的设计周期里完成,有的还要求有重要单体建筑如图书馆、办公大楼、主教学楼和体育馆等的设计,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划设计的深入和到位。
(2)规划成果重形式轻内容。目前在校园规划中广泛采用招投标形式,这样可以提高竞争力,使规划设计单位更尽力地将方案做好,学校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吸纳各家之长的机会。但同时也产生了设计单位片面追求设计成果的图面效果和包装,轻实质性内容的倾向。
设计方案很多时候过于重视构图,总平面的形状都力求有象征意义,比如象龙、象火箭等等,再加上一些轴线组织,比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以这些作为设计的核心,而忽视甚至损害如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3)理念设计没有落到实处。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的又有几个呢?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和装点门面的标志物,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生态理念就是简单的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缺乏竞争力。校园建筑设计通常是采取委托的方式,常将规划和设计绑在一起由一家单位包揽,这乍看起来可以节省设计费,使规划方案更快、更好地得以落实,但却造成了规划设计因竞争激烈而不断创新,水平很高,但整个校园的建筑设计却没有创造性,手法单一。
(2)建筑采用模式化设计,造成多样性、创造性、特色性严重不足。由于高校新校园建筑的建设量巨大,而时间却往往要求得很紧,故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模式化设计,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风格容易统一协调,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建筑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多样性、创造性、特色性严重不足,失去了校园建筑本应有的文化气质;同时也忽视了一些特定功能的需要,导致一些建筑存在不好使用的问题。
(3)施工方面赶工期现象严重,建筑粗制滥造。在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建设施工只求进度、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使建筑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使很多新校区的建筑缺乏细部,与老校区历久弥新的建筑格格不入,而且在使用一两年以后诸如房间漏水、裂缝、面砖脱落、墙面粉刷污染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4、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偏大,尺度失真。新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几公顷的水面,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
(2)景观设计不因地制宜。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中,都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比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挖很大的湖面就不合适了;而在北方,即使有河流,也多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可能就是排洪沟。其实,除了水,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3)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外部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再或者干脆谢绝进入。这些空间,只可看,不可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情绪和态度,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新校园建设就一定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本文得到西北工业大学政策基金资助项目—西工大第二校区规划和建设研究资助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新校园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Z].2003.
[3]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校园规划与设计论文集[Z].2002.
[4]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规划的相关文件[A].
[5]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新校区规划的相关文件[A].
[作者简介]
符 英,女,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系副主任。
段德罡,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规划所副所长。
闫韩生,男,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