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入选全国十大古村——邦塘:我的园林实践

admin 2007-03-24 来源: 网
邦塘村是雷州市的一个有500年历史的古村,村中至今仍保留有100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今年以来,该村投入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利用优势,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对村庄景观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规划着重于保护古建筑和古代村居环境布置,改造提高村庄景观质量,发现新的景观亮点,塑造古村风范。该村景观改造完成后,去年底被评为全国十大古村,对该村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参考。
  一、前言

  邦塘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雷州市区的西北郊,古称石奇村。该村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氏始祖李德重从鹿洲岛(现湛江东海岛开发区东山镇东头山)迁居此地,至今二十三世,历四百多年。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由一条宽300m左右的农田带隔开,但村内所有居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现有3000多人。该村以保留有大规模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而闻名,成为研究学习雷州半岛地区建筑史的活教材。

  二、邦塘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要点

  随着全国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热潮,2006年初,邦塘村人投入资金建设村居环境和基础设施。为了配合旅游需要,该村村民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兼顾新和旧的结合,既不破坏原有的村居味道,又能使村景焕发新的光彩。为此,必须对原来的村庄环境和布局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规划建设新农村,为这一类型的农村建设探索新的道路。
  对古村景观的成功改造,使邦塘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南方小村一跃跻身于全国十大古村之列,在笔者对邦塘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共约三个月的时间中,有了对传统文化和园林审美思想更新的认识,总结其景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研究分析

  结合湛江市总体规划思想和雷州市的城市特点,邦塘古民居是建设湛江特色城市的一个亮点之一,是雷州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邦塘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规划建设的目标是突出古村特色,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古村落。鉴于建设资金短缺,整体建设应该按步骤来进行,分期打造景点和改良、保护原有资源。
  1) 大环境主要考虑的是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区位,该村靠近207国道,毗邻县城,具有良好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保留较多的古民居群,具有发展旅游、增加收入的潜力。雷州半岛地区地处热带区域,该村的建筑不但保留有中国古建的特色,而且有适应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村内有许多古树名木,有的已有900多岁,有许多自然生长的热带植物小群落,植物生长旺盛。经调查发现,该村有三处未被人们重视的泉眼,这些都是规划当中可以挖掘的景观资源。
  2) 小环境主要考虑景点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例如以前的村庄入口只有一条小小的泥路,非常不显眼,把入口扩大成广场不仅有利于游人和车辆的停留疏散,而且有利于突出村庄的入口,利用国道的车流人流所形成的信息流,扩大村庄的影响力。由入口通往古民居的道路保持植物的原生状态,路的两旁既有高大的树木形成林荫,大树的底下又有各种土生土长高矮不同的灌木、草本植物和攀援性植物,自然形成热带植物分布的多层次格局,人们经过这里可以感受到纯正的乡村味道,使游人的心境趋向平和,经过小路再到“村前小憩”广场,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村前小憩”小广场以一座手持书卷的牧童骑牛塑像为主景,突出中国古代社会里,古邦塘人的“耕读”思想,这里环境幽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对于位于新村居住区的绿地,其风格稍为新潮一点,主要注重绿地的利用率和功能。老民居集中的地方要结合环境设计,并揉入传统国画山水画意境,使景点与古建相得益彰。

  2、设计上强调以人为本

  村中游园景点是整个南村的中心,有近4000m2的面积,其周围是新建的农民住宅。这里以前是垃圾和粪便堆场,卫生环境恶劣,规划设计时重点考虑村民的生活方便和绿地利用率,由于周围房子多,视线较为闭塞,所以在设计上以草坪绿化为主,提供给村民纳凉休息和孩子游戏的场所,周围设置矮挡土墙,墙上压青石板,长150m,成为一条长凳,可供300人就坐。西北角有以榕树为主的大树遮荫,在大树底下垫砂干铺红砖200m2,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可以提供给人们在烈日底下有一片绿荫的环境。使这里成为新民居群当中最主要的公共社交场所。

  3、研究村庄的环境和地形布局,尊重和保护历史文脉。

  邦塘村古人在村庄地形布局上有非常讲究的措施,比如文昌祠、文笔塔、南村制高点处理、北村出水口等,都有精心的处理和布局。文昌祠和文笔塔是始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六月,皇帝赐修京师地安门外文昌帝君庙,既成之后,各地府、县、乡村便纷纷效仿兴建,一是昌文运;二是风水上的需要,以此关锁水口[1]。邦塘村的文昌祠即是位于村子出水口的正前方。而文笔塔位于村尾,水的出口处,是一种寓意性建筑,很象倒立的毛笔。与文昌祠一起构成呼应的布局。南村的制高点是一个人工加高的土墩,根据村民介绍,这里是他们的先人在安排村落结构布局的时候留下的,土墩下埋藏有文房四宝等物件,一方面突出“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祈求子孙后代文运兴昌之意。
  这些布置,有些体现了内地的风水观点,有些表现的是地方的特色文化,在制定方案之前一定要加以研究,不妄动土方,不随意改动建筑布局,以免造成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4、研究挖掘景观潜力,高品位要求、因地制宜、节约成本

  古民居是邦塘的主要特色,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它的古树名木非常多,有一棵胸径达2m左右,树干中空但长势良好的“见血封喉”古树,非常罕见。古建筑“居由轩”前面有一个小空地,面积有1500m2,其中生长着10多棵小叶榕树,这些树是在1923年栽下的,至今长势非常好,枝繁叶茂,形成一个绝佳的绿荫环境,规划中把这里改造成一个以休憩为主的村场,以“村前小憩”为主题组织景观。建成后的小广场,面向田野,背靠古民居,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成为一处重要的休闲场所,也是参观来往人群驻留休憩的地方。
  北村有三处未被人们重视和开发的泉水景点资源。在规划设计中,重点强调和利用原有的景观资源,表现和突出它们的价值,获得较为成功的经验,既节省造景成本又有震撼视线的独特效果。
  在传统的村落里,妇女们的社交多在说话和劳作中进行[2]。石头公泉的流量达到每小时30立方米,是三眼泉水中流量最大的,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利用泉水洗衣服,常有几十个妇女在此洗衣和嘻闹,形成一道独特的村居风景线,改造时,我们把洗衣池扩大、建设得更漂亮和实用了,使这里的欢声笑语能继续飘扬下去。

  5、利用本地材料,建设独特的景观效果

  建设当中,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材料特点设计景点和小品,如竹制凉台、石蛋割开而成的石桌、石凳。竹制凉台置于大树底下,凌空搭建,面积共有40m2,下面是浓密的阴生植物群,人就坐其上,阵阵凉风从竹缝下钻上来,凉快无比,犹如“天然空调”。在对乡土材料上特别重视对“赤石”的利用,“采用当地石材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可谓一举两得。”[3]“赤石”是雷州人对这种石头的俗称,它是一种雷州半岛常见的褐红色沙页岩,邦塘村周围的山上就出产这种石头,取裸露于地面的石块来建造假山比较合适,因为这些石头经过地表水冲刷和风化,有丰富的表面形态,观赏价值高。在建设“迎宾泉”景点时,根据周围地形和泉水特点,利用它们来堆砌的假山,与泉水结合在一起,有山有水,起到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由于因地制宜地改造建设景点,效果看起来非常自然,与周围环境很好地结合,对于首次来参观的客人,如不作介绍,人们都以为这就是本来的自然景色。成功利用“赤石”来建造假山,算是园林造景上的一个创举,以前还未有人尝试过。

  三、小结

  在响应国家号召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的时候,必须把新农村的建设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对国家、城市来讲是这样,对农村来讲更应该是这样,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更多的是沉淀在乡村之中。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文化环境的保护要特别注意,每条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文化根源,当一条古村需要进行改良建设时,必须遵循盖达斯的“调查—分析—规划”公式(survey-ananlysis-plan)[4]来做。在设计师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规划的对象之前,先慢谈规划设计。这需要规划师有科学的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否则,随意进行土方改造、景观和建筑安排,其工作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破坏了原有古文化的特征,而留下遗憾,总结邦塘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得出几点要点:
  1. 因地制宜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中的农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出特色,建出水平来。
  2. 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和本地材料,以较低的成本建造高质量的乡村景观。
  3. 以人为本,使新农村的环境景观为村民服务,为旅游的游客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4. 规划建设之前,先调查研究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地形布局,充分挖掘潜在资源,保护和发展村落文化环境。
  邦塘村首期景观改造工程于2006年7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耗资仅78万元,建设、改良景点十二处,景观建设用地面积35000m2。8月20日,湛江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这里召开;9月18日在湖南旅游文化节上该村被评为“全国十大古村”之一,该村对古村环境的保护开发上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9月底,获得“湛江最美丽村庄”称号。
(湛江 广东海洋大学 524088)

参考文献
[1] 李秋香. 中国村居[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352~354.
[2] 刘杰. 库村[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92.
[3] 林潇. 是石堪垒 [J]. 杭州: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5(2):30. 
[4] 陈友华等.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0.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