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南京考察漫想

admin 2008-07-26 来源: 网
中山陵建筑景观给我的思考!
  2007年8月7日,冲动的我和同学两人踏上了广州开往南京的列车,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暑期长三角考察旅程。

  秦淮的哀美
  我们的第一站是古都南京。经过一天又一夜的列车行程,8月8日的上午我们终于到了南京。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酷热,还有就是南京人很热情。南京夏季的天气十分酷热,而且不是一般的热。但这种热对于常居住在这里的南京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南京人不但有坚强的忍耐力,而且有一颗比那里的天气还热的心。
  我们的南京行第一站考察地点的雨花台烈士园。雨花台景区面积很大,分了几个区域,但只要是以英雄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这主。纪念馆的建筑很有特色,淡褐色的调子,外墙厚重感十足,形式庄严、沉重,很有秦、汉宫庭的味道。
南京的第二站考察地点是中山陵,中山陵是由当时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第一个陵园现代建筑。里面安葬的是中国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中山陵和雨花台的建筑给了我一种不同的视野与思想空间。虽然两者都作为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同样都是那么庄严、厚重,但那建筑里面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应该给我们带来一种不同途径的思维与参考。
  首先得从它们的建筑形式来说,他们既不是固守传统形式的,也不是仿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它有那个时代的中国特征。形式上给人的感觉就有秦汉时宫庭建筑的味道,但也别于那种固有形式,材料也是用到了当时的新材料。装饰上也不同于传统,大大的简化了装饰的内容,虽然是简化了但也依然保持有民族性的一些经典内容。其次,从建筑文化上说,它既传乘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同时也具有那一个时代的特有文化。传乘传统的例子有:门楼、门鼓、斗拱,门檐装饰等等。时代的特有文化。雨花台的建筑虽说不是20世纪初建造的建筑但它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都再现了20世纪初现代建筑的特点。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一个动乱,时代交替的时期,同时海外文化的进入,冲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旧时代的过去,新时代的到来,必定会有新的文化去替代旧的文化,建筑也一样会有新的建筑思想、新的建筑形式去替代传统的建筑形式,然而海外文化的进入,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思想。再者就是,中国从那个时期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改变与发展就会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了,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也必然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建筑开始大量采用现代材料。砖石的利用进而大量地取代了木材,玻璃材料的采用,铁材料也开始大量用到建筑里面。而建筑的形式不再是单层的建筑形式,而是趋向多层发展的形式。
  砖石材料大量用到当时的建筑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极大的改变与发展。砖石材料既易于防火,也易于多层建造。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发生的改变。木材用于建筑在传统思想上是不好改变的,因为木是阴阳五行传统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此看来,中国建筑在20世纪初还是有所发展的。并且慢慢的开始走向了现代化。至于后来的断层,我的理解有几点,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长期的动乱不安,三是社会制度的影响。生产力的低下使建筑的技术跟不上现代建筑发展的步伐,长期的动乱不能为建筑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至于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新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资本就不能大量的集中,资本得不到集中建筑事业就难以发展,犹其是大型的建筑更难以发展。大部分的资本都是集中在国家的手里,而国家当时才刚刚成立,需要把大量资本投到政治建设上去,从而就很难顾及建筑的建设。而更重要的却是十年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基本上算是停止的,都是在搞思想革命,思想的革命残害了大量知识分子,也导致大量有才能的人走出了国门。思想在那时受到了极端的压制。海外先进的文化、思想更是进不来。所以从根本上导致了建筑发展的停止和倒退。
  而后来文革结束了的一段时期建筑也得不到发展,文革后,国家经济衰退,思想发展依然是停止的,更是无力发展有自身民族特点的建筑,所以后来引进苏式的廉价小区住宅,因为这种住宅非常符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大量的引进同时导致了自身的民族建筑思想停止,这样的泛滥,会造成觉悟后的一种建筑与建筑思想的断层。
  以上知道,中国建筑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到80之间几乎是没有任何发展的,或者说是没有任可自身的发展的。我所想的是,如果想要找到民族建筑传乘与发展的特征,我们是否可以从20世纪初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容中找到一些突破。
  南京的交通十分不便利,市内的基础设计也不完善。
  南京的道路规划与路标实在太令我这个他乡之客费解。市中心大多道路都是单向车道的,而且还很窄。路标的设计也不简洁、明了,结果是让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得着方向,转转就很容易回到原点。道路的单向也让我费解,虽然是旧区新建,但也不应该是单向的,这就应该关系到当时旧区新建时的规划了。拆旧建新,难道当时直情就没规划过,直接在旧区原有的规划上新建吗?单向车道给南京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坐公交要走很远,如果想在下车的站再坐倒回去的公交就更难找得到了。南京也开通是地下铁道,但使用地铁的人群并不是很多。公交站、地铁站的间距都是很长的,公交车很少,使用电动车的市民占大多数。所以公交不发达,但也不挤。
  南京给我最好感觉的街道就是秦淮河两岸的街道了。秦淮河西岸的夫子庙步行街最有特色。街道设计是以观光、购物为一体的休闲商业步行街。都是中国古典形式的建筑,红梁黛瓦,给人一种喜气盈盈的气氛。当你走累了,看商品看到眼花缭乱了,你就可以停下来坐在岸边的休闲椅上品尝上一杯果汁,欣赏秦淮两岸的风光。河边徐徐吹来的清风可以拭去你的疲倦。又或者你可以走到桥头上凭拦而视,这样或许会给你的内心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感受。清风徐来,杨柳拂岸,流水潺潺,泛舟处处。这样的情景会令你很自然的就念起那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在这个古老的地域,或者你会感叹世事多变,风雨过后留给人们的只是深深的追忆。
  南京的人文气息是很好的,热情的南京人生活总是那么的自在。他们的生活节奏总是那么的缓,总是那么的休闲。南京的小吃十分有特色,点点处处都体现了这个地域的人们是那么的热情于生活。
南京一个古都,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肩负了太多的历史。曾有过辉煌,也有过悲伤,也有过无奈。斑斑薄薄,历史让它变得异常的凄美。但无论历史是怎么样的,今天的南京依然是发展向前的,并且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姑苏的调子
  8月9日的傍晚我们开始了第二站苏州的行程。傍晚的5点左右我们到了苏州火车站。刚出站就看在到一系巨大幅的的广告,广告的内容并不是某种商品的宣传、推广,而是苏州园林的旅游介绍。或许在今天来说,苏州园林已经成为了苏州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商品了,而且是占重要经济地位的。我们找到了一处廉价的住处,在金阊区的干将路。可谓真是一分钱一分货,到那里才真正地了解到一分钱一分货的含义。虽说是学生平价公寓,但卫生非常的差,后来实在没法忍受住了两个晚上就换了地方住。
  金阊区的干将路是属于老城区,但干将路的商业与交通都交不发达。里面都是一些旧房子并且是很久都没有修辑过。后来我们到了十梓路那边住。十梓路高苏州大学不远,是属沧浪区管辖,周边的商业繁荣。那些商铺的装饰都别具苏州地方特色,书香高雅。在那里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有商业带来的喧嚣气氛,给人的是一种繁荣而淡定。苏州私家园林大多数都集中在平江区和沧浪区,由于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两个区的的基础设施都做得非常好,再都就是这两个区紧靠苏州工业园区,所以种种优势使得两区的环境改造与保护都非常到位。老区里的多数老房子都是不允许折旧建新,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而真正苏州的发展并不是只依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而是大力去开发高新技术区和工业园区。而苏州的金鸡湖建设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虽然那边是工业发展区域但同时也结合新的旅游业一起发展,我非常认同苏州这里发展模式与方法。大力发展新区,然后再由新区带动老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劳动人群的进入,在信息的推动下,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发展,而且苏州自身就是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故此更大程度上苏州的历史就是一笔丰润的财富了。
  苏州园林闻名世界。听其名不如观其身。当你真正亲身去感受她的时候更是思绪不尽。作为中国私家园林代表的苏州园林在今天依然是焕发光彩的。她的美不仅仅在于园景,她有更多的内在美,那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都集中的表现在了园林里面。苏州之所以是中国私家园林的集中之地,与苏州的地理环境地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苏州自古文化甚盛,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文化基础,而苏州自古就是渔米之乡,水资源丰富、盛产湖石为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苏州园林以精巧而著称,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集中表现的一个汇粹之地。
  以空间的营造来说,我最为独钟的是留园。留园的空间精致多变。苏州园林反映了那时文人、官宦对生活的一种探索发现展为对生活的享受。苏州园林对苏州市民带来的生活影响更是难以割舍的。它影响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影响着每一个到过苏州的人。
  对于苏州园林,我就不多以评价了。它在我心里是没有任何一地方的园林可能以代替其的艺术位置。

  沪上的音律
  待续  ~~~~~~~~~~~~~~~~~~~~~~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