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渗透海派文化内涵的绿化大景观

admin 2004-04-28 来源: 网
  上海近年的绿化不仅在“增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在“提质”方面作出了更艰巨也更有成效的努力。不论是去年的APEC系列盛会期间来沪与会、考察的中外贵宾,平时节假来沪
  上海近年的绿化不仅在“增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在“提质”方面作出了更艰巨也更有成效的努力。不论是去年的APEC系列盛会期间来沪与会、考察的中外贵宾,平时节假来沪观光游览的四海游客,还是带着各种“专业眼光”来到上海仔细“挑剔”的专家学者,都无不称赞:渗透海派文化内涵的绿化大景观,为美化上海、提升上海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都市常常与喧闹、繁杂联系在一起,上海的过去也免不了给人这样的印象。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自然山水的亲近和向往,已经越来越成为上海人追求身心精神享受的乐趣所在。   但是,位于长江泥沙冲积带的上海偏偏除不足百米且远离市区的佘山外,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山林。于是,申城的绿化工作者,近年来在人工布设山水景致、营造自然生态景观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世纪公园是一个突出的成功典范。这座拥有近百顷面积的大型绿地,从兴建一开始便被定位于“休闲生态公共绿地”,而在这“颗”上海有史来最大的“都市翡翠”中,被精心镶嵌了一“滴”晶莹的“水珠”——面积达12.6公顷的镜天湖。这块巨大的湖面,纯粹是人工开凿而成。五年前,当这个公园刚动工建设时,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前园林局)局长胡运骅先生曾亲自陪我一起去探看。当时那里还只是大片的农田、农舍和一条弯曲的两岸长满草苇的张家浜。“我们将在这里挖出一个大大的湖泊,引进张家浜水;再用挖湖的土在周边堆成几座小山,营造出一片人工山林,把远近的游人引进来!”   老实说,大胡局长当时的介绍让我感到有点非夷所思。但是,短短的两三年间,绿化建设者们就把这宏大的构想变成了现实。今日的世纪公园成了上海最美丽动人的游乐、观光之地:湖中水清鱼翔、渌波荡漾;水面上一团团水养植物叶碧花红,野鸭、白鹅、鸳鸯、鹭鸶成群作对掠波嬉水。湖畔则布置了亲水平台、卵石沙滩、花伞摇椅、世纪花钟、音乐喷泉,供游人息憩赏玩;稍远处的西、北、南边是三片人工缓坡,布满成排的乔灌木和大片栽培各色鲜花的花坛;而湖的东面,则有大片的乡土田园区和疏林草坪区,还有一块被命名为“蒙特利尔园”的茂密森林——鸟类保护区,杂树野花、没径蓬蒿、鸟鸣其中……访遍自然、写足山水,世纪公园为爱山慕水山向往自然的上海市民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休闲好去处。难怪此园从一期试开放开始,上海的许多大型公众活动都移到了这里。每逢春节、国庆、劳动节几个“黄金周”和儿童节、妇女节、重阳节等假日,每天都会有几万人涌入园内。特别是每年一两次的主题游园活动,如前年的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去年APEC期间的国际烟花节、今年“五一”的“花季狂欢节”,不仅成了上海市民的盛大节日,也成了猎捕全国游人、世界来客的眼光和步履的一个新亮点。   与地处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相比,上海人在城市老建成区的建筑群中“挤出来”的绿化,自然更珍惜“寸土寸金”的宝贵价值,更注重文化、工尽匠心。象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真正市中心”延中绿地,在总体规划思路上,就提出要通过“高密度多品种的植物材料和若干水面有机组合,形成茂密的森林、疏密相间的林中草地、缓缓的溪流、清澈的小湖、绿色的自然地质景观,调动人们的嗅觉、触角、视角、听觉,充分体验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与自然共存的和谐”。这个以“水蓝树绿人亲”为核心的绿化建设主题,被设计者形象地命名为“蓝绿交响曲”,在建成后的延中绿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四周林立的高楼、交叉而过的高架道、川流不息的车队,和延中绿地的茂林修竹、草地曲径、假山瀑布、溪流小桥、蛙声禽鸣,相互辉映,形成了在客观上尖锐对立而又在主观上高度和谐的现代大都市绿化文化特色。   “蓝绿交响曲”首次响起在延中绿地,但由它集中代表的“绿化重文化”的“声波”,如今已扩散到上海城区绿化的每个角落。在中共一大会址旁建设的太平桥绿地,4万平方米的绿地中央人工开凿了一块1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小南湖,它喻示上海现代复兴的开端;在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典型——大中华橡胶厂地域中建设起来的徐家汇绿地里,保留了一根有八十年历史的高大烟囱,那象征上海城市文脉的延续;在北部老工业区杨浦和闸北兴建的黄兴绿地、大宁绿地,也都把“劳动”和“娱乐”等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绿地更充满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它们的内涵更深广、品质更崇高。   这种既重生态又重文化的全新园林绿化观念,甚至还延伸到了许多住宅小区中那些零星细小的绿化项目中。象长寿路常德路的一个不足2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中,就安排了一块7千平方米的“中央绿地”,绿地中精心设计了一座高60多米的“小雁荡山”。这座假山的石料,全部选自浙南雁荡山区。堆山效果以假乱真,使所有观者都会联想到历史悠久的江南园林的绿化造景手法。而在另两个典型的新建住宅小区——民和和万里居住区,那里对称式花坛、下沉式广场的中心绿化,又极易使人觉察到西方近代园林绿化艺术的影响。   在广泛吸吮世界绿化文化精华,建设全新的文化绿化大景观、向“城市园林化”目标迈进的时候,上海的绿化建设者还在两个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是着眼城市生物多样化和绿化树种本土化。   上海街头一度花木单调、生物稀少,被讥为“只有三棵树两只鸟:梧桐、香樟和银杏,一只鸽子加麻雀”。近年来,上海一方面从规划着手,在市郊结合部甚至市区内划出适当的地域,快速营育城市生态森林。一方面多方寻觅乡土树种,边育种育苗,边广泛种植;一方面在一些开阔绿地中着重选栽那些能够吸引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树种,以加快实现城市物种多样化、向实现多种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良性生态环境迈进。此项工作已经获得国际生态绿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一批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   其次,不忘自己的历史,在保留传统的海派绿化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   建园已有一百多年的复兴公园(前称法国公园、顾家宅公园)曾是上海最精致的公共绿地之一。公园东南角原先有一道铁框木门,因年久倾侧需要重修。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园门,主管部门却也非常重,特地延请从国外归来的同济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秉仁负责这一小品的重修设计。项先生不负重托,亲自到上海城建档案馆翻查到1932年顾家宅公园(复兴公园原称)的木制园门的设计图纸,依循历史足迹,作了一些符合现代要求的改动,最终设计了一组既具有浓郁法国乡村情调,又令人感受到浓馥现代上海情结的方形木栅门。门口的一座已有七十年的“老古董”消防阀门和另一侧一棵有百年历史的老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也都一并保护下来,稍作整修,成了历史的见证和远近游人的鉴赏物。   由于绿化主管部门的高度珍惜和建筑师、园艺师们的细心构筑,历史锲入了现代,文化融进了绿化!复兴公园的这个小小的园门,还有浦东陆家嘴绿地中的那座陈家老宅、徐家汇绿地中的那根烟囱、闵行古藤公园中的那棵紫藤,以及上海数百株受到精心呵护的古树名木,无不清晰地告诉人们一个并不小的道理:上海的园林绿化,已进入更重视品质、重视文化的阶段。   这既可说是上海近年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大景观中最值得称扬的特色,也可说是上海“现代海派绿化”的文化精髓!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