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1 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
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 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同理,蒙古草原上的聚居环境则宜于一元论形成,想当年,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四方,也许正是受到了一元论世界观的左右。
中国二元论的代表符号就是众所周知的太极图。这种思想已经左右了我们两千多年,至今整体上仍然控制着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界。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落实到实际的规划设计工程问题,更非二元论所能统辖解决。
这就如同去掉了真实生活色彩而抽象出来的素描,也好比黑白泼墨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在二元论思想控制下所最终形成的人类聚居环境图景必然是:要么“黑”“白”两极,相生相克,非此即彼,支离破碎;要么迷迷糊糊,亦此亦彼,虚无缥缈。
3 三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世界的现象事实:色彩由三原元色构成;物理空间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感受空间形态由点、线、面三元素构成;时间的历程和感受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基本段落顺序而成;人类发展由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分为工作、娱乐、休息三段式;等等。根据大量的日常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抽象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以三元组合为基本构成的。
中国的聚居环境亦是如此:除了山水,在山水之间,还有中间层次,如田野、村庄。
我们规划设计的专业哲学从古至今,实际上也是三元:即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只不过,在两元论盛行控制的目前,中国规划设计界主要的仍然是两个专业: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唯独少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代规划设计所考虑的不同层次方面包含着大量的三元:社会、经济、环境;人工、人工自然、自然;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空间、场所、领域;建筑、城市、景观;策划、规划、设计;
二元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有三:
(1)层次问题:两元论是哲学界的一家学说,将其上升抽象至高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层次,故可称为两元论。
(2)时代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时代,以机械、电子理论原理为基础的非生命世界导致了二元论的盛行。
(3) 生命与非生命问题。二元论对应着非生命的永恒,而三元论则对应于现实中充满生命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是面向生活世界的领域,需要以三元论的观念作为指导。三元论有助于规划设计的顺利进行。人类大量的生存环境不限于山、水,而是在山水交接的平原、河川、谷地,即使对于我们中国,也是如此。
4 二元论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弊端
对于规划设计领域,二元论的危害在于:
(1)二元论易走极端──非自然即人工,由于自然这一极端的不可及,故常常表现为以人工为导向的极端。例如:一个四、五十平方公里的新区规划,可以毫不顾及自然山水环境。尽管其紧邻的老区路网、格局是根据自然风向、河网等环境所形成,而新区则走向了极端。当然,市长的非专业独断是主要原因,但规划设计者本身也有责任,在短时间内用丁字尺、三角板布置出的新区格局,与原有河网、路网偏45°,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2)二元论易“捣浆糊”──无特色,将事物混在一起。
当年,曾与冯纪忠教授谈此问题,实际上是针对这两方面而言:国内现有的规划设计,或者是走极端,或者是模模糊糊,不够明晰,如前些年中国的水彩画,两头都展开得不够,说是“点”到为止,结果很“虚”,极差不够,既不够抽象,也不够具象。而某些国外的、具象的水彩画,可达到比照片还真实的效果。从制作时间看,我们的方法快,那种具象画法会花去大量时间,我国现今规划界的问题与艺术界的问题可谓一脉相承。
对于规划设计界二元论的这类弊端,还有一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常被具体应用,这就是格式塔的图-底关系说。
5 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5.1 研究范围的三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
如图1所示,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是构成人类聚居环境的三要素。当代人类聚居环境以自然界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为存在基础,其中包含着空间环境、各类资源、生态循环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作为聚居环境存在的必要前提,可称之为聚居背景;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利用聚居环境进行的各类聚集和居住活动,可称之为聚居活动;人类聚居环境的客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乡村、旷野,其集中体现了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活动,可称之为聚居建设。聚居背景、聚居建设、聚居活动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元。
图1 人类聚居环境学的三元素
进一步将三元各自细分,不难发现,每元仍由更细化的三元组成。
5.2 价值观念的三元:人工、自然、人工自然
人类如何看待、响应其所处的聚居环境,这就反映了人类关于聚居环境的价值观念。不论是用户、规划设计师,这种价值观念都将决定人类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以感应地理学的理论观点[2],根据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可将人类聚居环境划分为三大类:
(1)“经过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环境;
(2)“未经木匠加工的”──自然环境;
(3)“略经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与自然结合的环境。
可以将“经木匠加工”和“未经木匠加工”的问题概括为“曲”和“直”的问题。对应于人类居聚环境规划的空间形态,存在着自然天成的与人为建成的差别,存在着非几何化的与几何化的差别。从时间发展和空间尺度来看,从古至今大量性的聚居环境仍然是非几何化的,人类创造、改造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几何化,放眼整个地球空间,毕竟有限。中国的北京故宫、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利亚的议会中心等等建成环境,规模的确宏大。然而,自然之物更大,如昆仑山脉,布里斯班黄金海岸,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这种成百上千平方公里范围的自然地形、地貌,现代人仍无能力将其作“直”。
建筑表现为“曲”、“直”、“曲直”三类;城市也是如此:热带城市多为自由形态,寒带城市多为规则形态;景观园林就更是如此了:有自由随意、起伏蜿蜒的浪漫式布局,有严禁规整、几何轴线的古典式布局。
“曲”与“直”的问题与规划设计的关系很大,现在国内规划多用丁字尺、三角板,即使是使用计算机,仍然直来直去,偶尔用一下圆规仍属于规整的几何式。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总体来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如此的建设持续了几百、几千年,由此产生了何种问题呢?
因为环境决定了感觉,决定了知觉的敏锐程度,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类城市中的人对于“经过木匠加工”的环境在视觉、听觉上都很敏感,但是,在另一方面恰恰失去了对于自然的敏锐程度,失去了对于“曲”的感觉,以及对于不规则空间的判断能力。联想到规划设计师本身,我们对于几何化的东西非常敏锐,而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人工化的、不规则的自由空间形态却失去了感觉,丧失了对之的偏爱、欣赏、追求和创造力。建筑师对“直”的追求尚有情可缘,因为建筑单体非经“木匠加工”不能造出,但规划师也如此这般,则大可不必,也不够全面,因为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广大,从城市到区域,都需要有非人工化的感觉。而景观建筑师也跟着以“直”代“曲”,以“刚”克“柔”,丢掉了景观园林形态的核心以“曲”为代表的自然、生命、变化,这就大不应该了。
为什么在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确实需要“曲”的东西?原因理由很多,此文不作展开。不过,显而易见的原由比比皆是。比如,城市规划、大的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等需要同步,否则能量耗费将是巨大的。
5.3 学科领域的三元:建筑、城市、景观园林
从学科专业角度而论,人类聚居环境学强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经过近代百年的飞速扩展深化,已发展成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的三位一体。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三者各自的核心侧重及其演变,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可以看出建筑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农耕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相对较为单纯,专业分工没有明显的界线,三学科是笼而统之的;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明显复杂起来,三专业分工渐趋明朗,学科分界较为显著;后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急剧增加,专业分工进一步丰富细化,学科开始走向融合。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学科在建筑大学科中的比重也在变化。显然,现代和未来发展趋势是景观建筑学的比重正在日趋加大。
就目前局势而论,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学科,缺乏景观建筑学,缺乏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的景观规划设计,就等于三原色中少了一种原色,中国现在和未来在聚居环境建设中已经产生并将加剧的诸多问题,其学术专业上的根源就在于此。
5.4 聚居环境感受的三元:空间、场所、领域
人类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把握也是通过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完成的。A、方向;B、定位(地点);C、距离。有了这三者,人类才可以对环境基本有所把握。现实条件中三者是融为一体的,非专业常人以此来达到对环境的把握。
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则有三个术语:空间(space)、场所(place)、领域(domain)(诺伯格一舒尔兹)。某些情况空间淡化,以场所、领域为主;有时又是以其它为主。多种状态的组合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性质可见:空间-这里指狭义的、可明确感觉到被限定了的、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而场所则已冲破空间界定,并非要围上墙体才能构成,一个场地平面同样也可形成一个场所。领域则超越了场所的范围,凡是人可以感觉到的范围都算在内,最早指动物所占有的生存环境。可见,空间对应于建筑(经木匠加工的),场所对应于城市(经“木匠加工的”+非“木匠加工的”),领域对应于景观(非“木匠加工的”+经“木匠加工的”)。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感受生理层次上,这三者由确定性的逐渐趋于非确定性,也是由人工的趋向于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相反,在心理精神层面上,顺序则是由非确定性的趋于确定的。
除空间之外,这里还有个时间感觉。对应于空间──场所──领域,领域感觉的形成以及保持,其时间都是较长的,具有持久性;场所相对次之,空间感相比之下,形成也快,维持也不长。对于人类聚居环境的感受,不仅有空间范围的感觉,还有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内心深处对于环境的感受,对于乡土的依恋正是这种因时间而产生的人类聚居环境感受,这种时间尺度至少是一代人,甚至是祖祖辈辈。比如:中国福建沿海的某个城市可能已存在数百、上千年,而城市中的建筑则多为几十年,至多两、三百年,但若提升到“福建一带”(含有领域的意味),则时间跨度明显加长,我们脑海中将充满了古老的传说,丰富的习俗,一下可以联想起跨度数千年的情景。实际建设中,建造过程亦如此区分,即由空间到领域,建造时间由短至长,领域是长时间缓慢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会说深圳“缺少文化”。领域不仅要有五官的生理感受,也不仅要有心理感觉,还需有文化精神积淀。故要使建筑设计有文化内涵是很难的,因文化应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如要硬套,则会不自然。所以,建筑设计要讲文化发挥就不如景观园林设计容易。景观规划设计必然要谈文化,因其本身就涉及一个领域问题,需要更深层次地保存、利用、创造文化感觉。
5.5 方法论的三元:策划、规划、设计
策划、规划、设计这三个术语似乎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对三者的定义内涵,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规划”是对众多纷纭的聚居环境,予以分门别类,规整划分,其本质是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设计”与规划正好相反,是对现存聚居环境,予以添加创造,对规范化了的现实环境予以扩展,使之更加丰富多采,其本质是从“有”到“无”,打破现有格局的过程;“策划”相当于“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策划所关注的不是上述“有”“无”的问题,其本质是根据“假定”预测“结果”的过程。
对于我们规划设计界,“策划”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术语,建设实践中,大都由管理学科代劳。然而,对于现代规划设计师们,往往正是因为忽略了“策划”这一环节,导致了许多的前功尽弃。策划-规划-设计,应当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方法论的三位一体。
5.6 工程技术的三元:CQE工程
CQE工程包括人类聚居环境容量调查(Capacity investigation)、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及其演变预测(Evolution prediction)三大基本内容。这种前所未遇的容量调查-质量控制-演变预测问题首先集中出现在那些国土性区域性的、迅速城市化的地带。CQE的基本原理是以构成人类聚居物质环境的空间要素(如地形、坡度、坡向、建筑群等)和表面要素(如地表土壤、植被、聚落、土地利用等)为信息载体,同时考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进一步用一系列数据“动态地”加以表示、描述及评价,以此代表整个人聚环境及其容量-质量-演变的特征。基于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以及有关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理论,研究人类聚居环境自然人工过程的关系,根据专家和公众的价值观,围绕人类聚居环境的容量、质量、演化这三大方面,制定分析评价标准,大规模集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对由这些数据代表的人类聚居环境进行系统化、大规模、快速的量化评价与演化模拟预测。应用遥感、计算机多媒体、GIS、GPS等高新技术实现这一过程,使人类聚居环境资源信息从机助遥感集取分类、多媒体评价、GIS信息管理到系统输出各类常规图纸一体化。
CQE工程的实际作用在于攻克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①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获取;②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③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从人类聚居环境价值观念入手,开展人类聚居环境系统量化的数据集取与综合评价研究,从而,如同土地矿产一样,把人类聚居环境也视为一种资源,在规划决策、设计建造之前,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评价、预测;在建设之中,予以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开发。
CQE的提出是基于已有的研究和相应的遥感、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在建筑、城乡与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最新发展,它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应用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以系统、定量、动态(实时)为特征的人类聚居环境学研究与实践的前提,其实际用途是为国土、区域、城镇密集区、都市市区、建筑组群等人类聚居环境的筹划(Management,包含:规划、管理、开发、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基础数据资料、科学量化的分析评价以及动态超前的模拟预测,在建筑环境学科领域实现一整套系统思维、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的理性化方法。
6 结语
三元论的提出基于作者两方面的追求思索: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和近年数十项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所经历的问题。作为明确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命题,最初在所完成的《深圳西海岸海上田园风光规划》中提出[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元论的提出源于作者规划设计的工程实践,三元论的进一步的发展验证则有待于广大同行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众多实践。
(此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刘滨谊,男,教授,留美博士后,景观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博士生导师,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景观建筑学与旅游系主任。
收稿时间:199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