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wenxin 2015-08-05 来源: 网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关注乡村生活,感悟乡村风趣。为了了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期刊的梳理,提出了乡村景观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继承发扬的成功经验,并做了简单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1. 前言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是我国景观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旅游规划学和乡村发展研究中共同的新兴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和乡村景观旅游规划成为重要的研究前沿。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来完成相关理论研究的整理,促进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

  2. 乡村景观和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1]。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上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2]。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方式,它是以乡村景观的多重性特征为基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观赏和体验的环境,乡村旅游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发展格局[3]。乡村旅游的特点包括:活动对象上的独特性、时空结构上的可变分散性、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和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4]。

  3. 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乡村作为人类最初的聚居地,它荷载着集镇与城市人群的生长基因,对乡村景观的赏析实际是对自己的家乡的回归尽管。这个家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初始出生地或祖籍地,但它的功能却是相通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论述到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缘份关系,这种缘分除了血缘、亲缘以外更多的是由此行生出的地缘、业缘关系。这里的地缘旨的就是由乡村地域衍生的类似亲缘关系,每个城里人都与乡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地域联系并且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持保护着,如古代社会中的会馆现象。现代社会中的老乡会、同乡会现象都是这一体现。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地域、亲缘、血缘关系的维系或重续[5]。

  4. 研究现状

  面对新世纪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机遇,乡村景观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研究课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正是基于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进行的。

  3.1 国外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年西方乡村景观研究具有三大特点:重视生态环境研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景观进行阐述、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在全球生态保护呼声日甚的背景下,乡村的生态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之城市扩张和土地过度使用带来的潜在威胁,乡村生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者在乡村景观生态的研究中溶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阐释,很好地体现出乡村景观的人文内涵,这与近年来地理研究中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有着紧密联系。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除地理学与生态学,还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并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6]。

  3.2 我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较多的研究还集中在交叉学科领域,或者是学者们结合自己作过的具体案例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及途径,因此若要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7]。冯淑华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 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8]。梅燕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建议[9]。王云才提出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和乡村景观旅游规划成为重要的研究前沿[10]。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1]。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多年来从事景观旅游理论的研究,率先开辟了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提出了《CQE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最新研究理论:旅游规划3S+3L理论。

  5. 三元论和AVC理论

  “三元论”是刘滨谊教授在文章“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中首次提出并就聚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元论是“中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论基础。刘滨谊教授在其“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与内容的三元;观念与目标的三元;操作方法论的三元。同时,刘滨谊教授还提出了景观与旅游区AVC评价理论。

  AVC理论的核心是“三力”。“三力”特指景观与旅游区域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AVC,AVC理论首次由刘滨谊于2002年1月在《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中提出,其实践意义在于:增加客源与资金注入;增强发展的高速性与可持续性;以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容量扩大[12]。

  “三元论”和“AVC理论”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维护好需求与内容、观念与目标和操作方法上的三元的同时,乡村景观还需要要有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这三力,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乡村景观、乡村资源和乡村生态等造成破坏,才能建立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模式。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先进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社会公害。如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使得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活现状不满,向往去乡村呼吸相对清新的空气。而大量的乡村旅游必然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乡村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会形成较大的冲击。乡村景观资源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的两重特征,能够被广泛利用,但是稀缺性则需要在景观利用与预定目标之间建立协调的作用机制。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河经济景观的发展过程,将乡村景观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高度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根据自然景观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征;经济景的合理性、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13]。

  6. 乡村景观分类

  在地理学上从乡村不同地域的地理景观特征的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山地型乡村景观、平原型乡村景观、山麓河谷型乡村景观;而从乡村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上进行分类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14]。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地形结构复杂。陕北的山麓河谷型乡村景观,如榆林市的郭家沟村;关中的平原型乡村景观,如咸阳的袁家村;陕南的山地型乡村景观,如安康的柞水镇。而且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对于发展各类乡村景观旅游事业有着先天优势。

  7. 乡村景观旅游的新模式

  7.1 以风景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模式

  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践表明,乡村生态旅游不仅能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丰富了旅游业内容,而且繁荣了农村经济和文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就业机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15]。

  7.2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

  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从整体看,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类,文化类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与开发。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竞争一力,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6]。如陕西礼泉县的袁家村、凤凰古镇等。

  7.3 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乐”模式

  乡村旅游是一项以城市居民为市场目标的旅游,因此,一大批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聚落景观被率先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并形成了“环城市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带”,并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一范围将逐渐扩大[17]。例如,翠华山农家乐,翠华山那边四面环山,有山有水,可以玩自助烧烤,可以玩真人CS,可以KTV,带有自动麻将机,可以玩篝火,可以钓鱼,可以采摘,柿子、板栗等农家产品。让城市居民在空闲时间可以很方便的去这些地方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修身养性。

  7.4 乡村景观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景观遗产是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极易遭受破坏并且被生活逐步抛弃后不可复得的景观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因此对于乡村景观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18]。

  遗产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遗产管理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而对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乡村景观遗产的濒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乡村景观遗产进行恰当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为遗产资源的保护获得资金支持,促进遗产资源得到及时一、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遗产资源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增进公众对历史遗产的了解与珍视[19]。

  8. 乡村景观旅游的价值

  乡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包含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层面,即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它们既相互区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现实中通过联合体现综合的旅游价值[20]。

  8.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价值

  乡村选址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大多依山伴水,寻找风景优美之地,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城市中的居民长期居住在高楼林立,特别是近几年来严重的雾霾天气,是的城市中的居民更加期望去乡村体验美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这就使乡村生态景观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创造丰厚的价值的同时,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去处。

  8.2 乡村生产景观的旅游价值

  乡村作为社会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城市居民生活所不能忽视的地方。城市居民饮食的同时,自然会对生产粮食的乡村产生向往之情,想亲身感受田园风光,甚至亲自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调节生活节奏。这就使得具有特色生产活动的乡村在旅游开发发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来创造价值。

  8.3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面积的硬质景观和千篇一律的建筑景观使的城市居民开始厌倦这种生硬的城市生活环境。而乡村聚落环境的那种主要依据山水地形布置的格局特色的形态为城市居民改善生活面貌和丰富视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就使得古老的乡村聚落景观拥有了良好的旅游价值。

\

  9. 乡村景观旅游的资源分类与开发的原则

  9.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乡村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尤其是西部地区。目前一些旅游地的生态不够理想,人与白然环境也不够协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千万注意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增强策划者必管理者必开发者必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

  9.2 整体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既是形式多样必丰富多彩,又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从区域旅游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必全面规划,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路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9.3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原则

  人是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最活跃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定要组织当地居民参加旅游服务,安排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使外来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熟悉旅游业务必学习行为规范必遵守旅游法规必提高服务质量必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吸收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基地,并逐步推广[21]。

  10. 我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实践

  以生祠镇乡村旅游景点规划设计为例。

  10.1 总体规划思路

  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及文化条件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充分发挥本区域的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体闲度假旅游等高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体闲度假和会议旅游中心。结合农村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林)业和观光农(林)业。以岳工庙为该旅游区的一大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开展特色观光旅游,适当增加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同周边的旅游景区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合力促进整个靖江市的旅游发展[22]。

  10.2 功能分区设计

  包括生祠堂文化区、农业观赏区、接待中心、饮食服务区和综合服务区。对于村中的建筑在高度上进行了控制来完善乡村景观。

  11. 我国在乡村景观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正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景观,另一方面又创造新的景观,在景观的改变和创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规划导致我国乡村旅游地的景观开发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23]。包括缺乏整体规划,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不够;乡村景观遗产缺失,缺乏乡土特色;季节性明显,经营周期短;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应当推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是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时能有一个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够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创造收益的同时满足了游客的休闲需要,也为生态保护和文化继承做了有效的贡献。

  12. 小结

  乡村景观旅游作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业,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但是今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空气质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会选择区乡村进行旅游。这既满足快速生活节奏背景下人们做短期旅游的需求,又可以使人们充分亲近自然,得到心灵的释放。而在乡村景观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又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景观规划的初期做好相应的安排,来应对旅游对景观、生态、乡村生活、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乡村居民还应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乡村特色,避免以为的追随城市生活方式,而失去乡村自己的风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莉文,程道品,王力峰.中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05:1819-1820.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6-59.
  [3]王崑,王超,张金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2010,08:107-109.
  [4]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47-50.
  [5]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20-23.
  [6]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3:85-90.
  [7]郭焕成.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一):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21(3):6-7.
  [8]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上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9-70.
  [9]刘莉文,程道品,王力峰.中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05:1819-1820.
  [10]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11]杨柳.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新模式探讨[J].现代园艺,2013,07:99-100.
  [12]刘滨谊,杨铭祺.景观与旅游区AVC评价量化模型——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3,06:63-64+69-70.
  [13]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4]常玺强,武继欣,王崑.论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30-32.
  [15]谢花林,刘黎明,李蕾.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16]韩振华,王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09:91-93.
  [17]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1:69-71.
  [18]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2009,06:840-845.
  [19]邹芳芳,胡敏杰,郑耀星. 创意视阈下的乡村景观遗产地旅游模式研究——以福建邵武和平镇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72-76.
  [20]常玺强,武继欣,王崑.论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30-32.
  [21]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03:60-64.
  [22]孙馨,陈士惠,路雪梅,徐鹏飞,李海芯,何淼.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3,10:4458+4515.
  [23]王崑,王超,张金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2010,08:107-109.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