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admin 2009-11-03 来源: 网
再次,必须认识和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率由30%到60%之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进入新世纪[38.08 0.74%]以来,全国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是1949年至2000年间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的2.34倍。这也意味着全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500多万人,如此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城市设施高强度建设的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和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的现代发展理念。人类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所谓的“现代化困惑和危机”:经济发展目的性迷失、文化价值规范缺失、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人口膨胀、粮食安全、公共卫生、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仅是针对其中某个领域的问题,而是从发展伦理的高度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核心命题,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顾当前利益的最大化而贻害后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兴之业、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中心和主导地位,既是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发地、矛盾交织的难点和焦点,又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内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策源地。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对自然地理空间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人类生存聚落系统。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可以比作人类的“老家”;相对于村落来说,城市是人口聚居的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程度和水平更高的“新家”。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古代城市的总体发展空间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村落“老家”。近代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这两个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古代城市迅速向现代城市转型,城市“新家”迅速增多增大,城市化率持续攀升。世界城市化率在18世纪初仅为3.9%,19世纪初提高到13.7%,20世纪是世界人口成倍增长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世界城市化率2005年达到48.9%,2007年首次突破50%。目前,全球已有30多亿人居住在城市,超过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造成大量人口持续从村落“老家”迁移到城市“新家”这个历史过程的社会经济机理,是多方面的、动态变化的,高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意蕴深刻,道出了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功能定位:城市应该成为更加适宜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自我完善的美好家园。只有深刻理解城市是“人类家园”这个本质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认识和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集聚效应和系统效应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同时,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态,并不是人类、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机械混合物,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有机整体,其功能并不是由城市内部各要素的功能简单相加得来的,而是由各要素的功能相互协调、有机综合以后产生的。现代城市建立在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基础之上,高度分工和高度协作带来高效益,使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源泉。城市又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较之于村落和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达,社会结构复杂,人际关系多元,生活方式多元,城市的各种制度规范、习俗相互配合,以维持城市生活的协调进行。城市还是文化的承载体,不同时代的城市都吸引、集中了各类社会精英,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密切依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从环境看,城市选择并依存于较为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大量、密集的人工设施高强度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可以说,城市“人工环境”的工程化程度愈高,以现代科技手段对环境容量的人为提升度愈大,则生态环境愈脆弱,环境问题也愈多。从资源看,城市是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节点、流通枢纽、转换中心和最终消费地,城市运营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来自城市外部,尤其是周边腹地。城市自身的资源状况、城市吸引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城市利用和转换资源的效率,是构成现代城市经济素质和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只有当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相协调时,城市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总之,城市是一个要素多元、结构多重、功能多样的复杂大系统,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构成复合化、运行协同化、功能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的系统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协同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效能化水平不能相应提高,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城市病”。在这方面,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大量而深刻的。
[NextPage]
  再次,必须认识和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率由30%到60%之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进入新世纪[38.08 0.74%]以来,全国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是1949年至2000年间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的2.34倍。这也意味着全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500多万人,如此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城市设施高强度建设的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和问题最大最集中的敏感时期,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时期。我国城市特别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时期和关键阶段,必须切实做好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课题。

二、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在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妥善平衡和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共性问题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注意把握和体现以下重大战略取向:

  一是建设生态城市。工业化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生活疏离自然界、灰色覆盖绿色、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由一位苏联生态学家提出,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和推广。“生态城市”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过去所指的纯自然生态,而是一个蕴涵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复合内容的综合概念。一些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城市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建设生态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我国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尤其是2004年国家公布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及评审方法,标志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推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工作切入点,使之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重要抓手,成为全民参与并惠及全民的重要行动。

  二是建设经济高端化城市。经济高端化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占据产业结构和价值链高端的城市。一个城市要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带动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改造和转移替代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现代新兴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业体系,重点强化外向化服务功能。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要率先形成服务业占主体、外向化服务产业和功能比较完备的高端化、服务化城市经济结构。

  三是建设数字化城市。自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数字城市”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许多城市在“十五”计划中就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和措施。所谓“数字城市”,是指把数字技术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和普遍性技术手段。城市的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会极大地改变、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对于城市加强对内对外的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建设数字城市,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世界公认的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四条基本标准为: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按照上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标准体系衡量,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创新型城市,既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环节,又要积极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以及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统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把城市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根本途径。

  五是建设文化特色城市。文化是城市之魂,特色是城市之根。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往往是经历漫长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它是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徒具躯壳,缺少灵魂,人心难以凝聚,发展缺乏遵循。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其城市文化特色弘扬和再创造的过程。城市文化特色既外在表现为城市的品牌形象,又内在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理解、尊重和传承文化遗产,积极挖掘与认知城市文化传统,重塑城市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NextPage]
  六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指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制度完善、观念引导等措施,集中解决好“降低碳排放”这个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的关键问题。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市和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建设低碳城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有效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