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理论辨析
城市的未来就是地球的未来
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它将证明且被证明着: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城市从来就没有停止变化,城市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这种变化也永远不会完结,这种动态的过程将永远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与被调整。
在二战的重建阶段之后,当时的西欧国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平稳高速的经济增长期,社会呈现出了一派富足祥和的气氛。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民众可以负担得起更好的居所,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急剧增加,对于高税收的政府来说,公共服务和福利都得到了可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投身于制造业和日益拓展的服务业,这种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和石油危机的出现。
在这一时期,因失业和经济竞争而引起的产业生产利润降低及社会成本增加,给西欧部分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导致公共开支和服务支出的削减。不断扩大的城市贫困和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末迅速扩展的工业城市,变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重新进行整合,但它们往往面临的是高额的投入成本。这些城市面临的其它社会问题也变得愈加明显: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社会从未如此关注过经济竞争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越来越高的环境成本,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需求。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上个世纪后期,西欧的许多城市经历着现代史中最为急速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的重组,使得城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作用基本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基地和消费的场所。
●第二是逆中心化或郊区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城市的许多功能从城市中心或内城向城市群转移。
这两种变化,直接导致了许多西欧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建筑和土地被闲置,环境品质下降,大量失业劳动力的增加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问题。这种衰退,在那些传统工业城镇、城市甚至区域表现得尤其明显,特别是那些传统上以化工、纺织、钢铁制造、重工业、造船、港口、铁路运输和采矿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面临衰退的这部分欧洲城市在承受着复杂的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财政问题压力下,在处理过去遗留下来的夕阳产业的同时,还不得不为投资和经济的增长进行新一轮的竞争。
“城市复兴”理论的提出
虽然西欧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条件不同,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是一致的。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按照有关城市更新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况,
●从形体规划出发的城市改造思想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运动,在一开始受到以物质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规划思想的本质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希望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解决城市中的所有问题。大规模推倒重建实际就是这些思想的直接后果。
●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反思
清理贫民窟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中心土地的强化利用,曾经一度带来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但很快就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加剧了城市向郊区分散的倾向,可以说大规模城市改造并不成功,却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来自于那些致力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学家,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和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引发的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的反思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上述对大规模城市改造所进行的反思。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欧国家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形成了城市复兴的理论思潮与实践。它一方面体现的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1996年6月,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人居二”会议。会议确立了21世纪人类奋斗的两个主题:“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这实际上也明确地指出了城市复兴发展方向。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英国,这个世界上首个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后的工业生产竞争中未能获得新的成功、重温过去的辉煌,与此相反,它却首先体会到了前面提到的城市变革两种趋势的影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有关城市、关于衰退及结构重组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最早出现在这里。
现代英国的城市政策,一般认为起始于1968年。当初面临着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工党政府,采用“城市计划”来应对在许多城镇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们需要提供特别的帮助来满足社会需求,并充分地提高服务水平。因此,社会功能的改善就成了需要确定的问题之一;也正是在这里,通过对城市理论的探讨,城市政策的修订和城市建设的实践,首先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英国大都市计划》提出了“城市复兴”的概念,以回应上述复杂的问题。
在英国,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整个西欧,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城市的传统工业结构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失业和城市贫困成了主要的政治关注的对象。英国地方当局的角色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因为中央政府更倾向于与私营部门投资商合作寻求需要采取直接行动的解决方案。
其它国家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法国的方法是向地方政府机构下放权利,同时有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在徳国,富裕的地区和地方政府尽量通过更多的投入来摆脱危机,至少是到了两德统一之后,才改变了投资的优先对象。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看得出维护和改善原有城区所带来的对环境长期益处。“城市环境绿皮书”主张:全球的环境保护可以通过城市政策得以改善,而该政策的特点是以“创建或改造能给居民提供宜人环境的城镇和城市”为主要目的,并推崇“强调综合利用和高度密度开发的战略”。
在欧美国家,城市复兴理论思潮的形成与发展虽已经过一段时间,且目前已由理论的探索阶段演化到实践的执行阶段,同时,城市复兴自身,也还在逐步完善,尝试包含更多更全面的内容。
城市地区的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发展及转型的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城市复兴则是在这种环境下对城市特定地区在特定时期转型中面对挑战及抓住机遇的一种回应。
“城市复兴”的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再生或复生指的是失落或损伤组织的重新生长,或者是指系统恢复原状。对于城市来说,也是如此。城市复兴涉及到已经失去的经济活力的再生或振兴;恢复已经部分失效的社会功能;处理未被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恢复已经失去的环境质量或改善生态平衡等等,城市复兴更着眼于对现有城区的管理和规划,而不是对新城市化运动的规划和开发。
“城市复兴”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是建立在过去半个世纪城市的发展变化及政策的调整上。在过去时期,主要有五种因素左右着城市变化与政策。它们分别是:
●城市地区明显的体型环境条件与社会及政治回应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地区住房及社会健康与福利的重视。
●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令人向往的关联。
●牵制城市质量提升的因素。
●城市政策角色与作用的改变。
这五个因素与主题,均可展开进行专题讨论,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城市复兴”一词定义为: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来解决城市问题,寻求一个地区在经济、体型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
建立城市复兴的策略框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长期,明确的目标体系是对有效整合有限的资源,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的前提条件。同时策略框架与策略规划是不同层次与范围内相关团体与组织在城市复兴进程中加强联系的有力工具。明确合作伙伴关系是城市复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诉求提供桥梁。
●有能力地真实地将复兴转化成相关政策、目标与行动。
●带动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包括所有关键的利益团体。
●在区域层面强调全面的生命力的繁荣与提升竞争力,加强对其居民及本区域及国家的贡献。
●改善不利条件,提升机遇与灵活性,支持发展弱势群体。
●保持城市作为文明、文化、创新、机遇与进取心的动力作用。
●相互依赖与协同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每一个计划独立行事。
●注重长期的结果与受益,而不是短期的费用与支出。
●满足地区全面的需求,而不是仅强调个别项目的用地与建设。
●确立观点及目标的一致性,尽量减少争议。
●确立合作方积极的态度,不是仅维持公众与政府机构与商业投资的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