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的倾向、经验及启示
正在发生的21世纪信息革命,点燃了社会人群思维模式,生活形态,行为模式等层面变革的导火索。而这些思维深处的变革将会给城市各个层面的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也许可以从日本当今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走势一窥城市景观发展的方向,分析其思维方法的革新理念,为我国城市景观发展方向开拓新的视野。
一直以来,日本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城市文化传统内涵的保留,及至今日的传承与延续,都有其独到之处。其本土设计师的景观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对单纯抄袭西方模式的超越,形成了地域风格鲜明的发展模式。
1 从功能和设计层面看日本城市景观的发展倾向
1.1景观与建筑功能承载的延展课题
淡路岛梦舞台这一大型建筑群落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检讨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契机,城市景观发展的创新,在形式美的实现下,将被要求加入更多内涵,承载更多功能性的内容。
淡路梦舞台的建设场址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填海造田所遗留下来的荒地,其中被称为百段苑的阶梯状庭院就是设计师安藤忠雄在1995坂神大地震,部分地基下面发现了地震活动断层带,而被迫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的方案变更阶段的杰作之一。这一方案恰恰展现了设计师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下对场地环境与文脉、对复杂的功能分区以及对自然灾害本身做出的从专业视角出发兼具社会责任感的有力回应。
1.2设计结合自然
麦克哈格在其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割裂的依赖关系,并指出正确合理的利用途径。因此在每一处地理环境中,设计者都可以通过该地区固定而特殊的气候条件联系到景观设计的核心。如日本琦玉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此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就以“空中之林”为切入点,设计师从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出发,用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季节变化作为激发点,引导人们回到生活的细节,体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体味晨露,朝夕,花开,叶落。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带来的人与环境的巨大共鸣。而作为城市环境的规划者、创造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宜人过渡,设计核心的准确把握,设计带来的综合信息将直接建构出人与环境的直系平台,并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1.3 景观内容的个性展示
随着对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交互影响认识的加深,景观设计个性的展示能够表达出环境的气质与内容,并显示出景观设计非凡的创造力。
福井铁道音乐厅车站通过环境中建筑与雕塑的一体化,塑造出了具有表演性质的作品。设计师远藤秀平利用金属板的材料特性,将月台屋顶设计成宛如雕塑的圆弧造型,与直线的月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环境作品的单一界限已被打破,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成功的塑造出了标志性的地域新景观。
2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景观应用环境的加强与深入,在日本城市发展过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个空间层次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景观的纵深度日益加强。既要强调功能上更完善、更紧密的细节,又要考虑如何塑造形式更加立体,内容更加饱满的景观空间。具体深入到其景观案例的设计理念,我们能根据其多样性的设计手法,得到不少经验与启示。
2.1 突破传统的材质搭配与空间互动
从日本传统景观设计中强调受众的感受人手,通过平面、立面景观互动概念的提炼并与之相结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合人与空间的交互性,相信会有不俗的景观设计效果。
例如日本出云地区交易中心及站前广场就将这些元素很好的串联起来。基地上由绿草坡,黑钢表面和不锈钢镜面三组不同材质的“混合搭配”尤其突出了视觉效果,草坡的自然亲和力,黑钢的冷峻时尚感,不锈钢镜面对环境和人群的反射效果,轻易的抓住了眼球效应,使行走成为一种视觉享受。材质的巧妙搭配不仅提供了有趣的人、景互动的空间范例,也形成了极富创造性美的视觉享受。设计者将景观的感受主体,表达主体等综合信息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作为设计的表达核心,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将大大提升景观的艺术魅力与互动作用。
2.2感官与环境的相互促进
在当今综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单一景观空间关系的设计已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包括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探求新的研究领域,挖掘地域特色,提升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示、组合物体与环境特征,以满足绝大多数人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与行为要求。从社会心理、行为投射的角度看来,城市景观正面临着越来越综合的考量与考验。
府中市美术馆前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通过感官体验并进一步延展到精神层面享受的景观设计案例。此案例通过不同材料的延伸效应来重点突出感官效果,而排水设施则被设计成了乐器般的效果,三口水井在雨天能奏出美妙的雨水滴落般的音乐。通过拓展景观环境的感官效果与联想空间,突破了景观本身的独立性、局限性,使环境主体回到参与和体验这一关系,并深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出更紧密,更有影响力的纽带。这就更好的解答了从物质的创新组合,到环境氛围的创造,进而影响精神层面的一种有联系、有变化、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2.3炼古绎新—— 提炼古风,演绎今景
日本现代景观的展示模式有古典景观控制下的现代呈现一说,他们既善于挖掘自然的精髓,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呼应与紧密关系。作为强调本土特征的景观设计方案,当人们表象的与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得到积极呼应时,城市景观设计才能得到人群的认可与积极的反馈。而通过对传统精神内核进行新的手法演绎与信息还原,地域设计的内在传统精神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优化与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信息的介入,传统理念的更新重组,对城市景观设计各个层面带来的冲击不是短暂或单一的,新序列形成中的不稳定波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都将渗透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中。景观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并进一步促进了立体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从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层面人群、不同气候特征强调设计的合理性,做出景观设计的韵律美,做好城市景观设计的加减法,为我国城市景观在传统文化与多维模式发展的激烈碰撞中提供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力扬,周静敏.景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O5.
[3]章俊华.造园书系[M].北京:中围建筑工业出版社,20O5.
[4]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 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谭建华,贺冰/译.场所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O1.
[6]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