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凤禹:以城市设计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弹性、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张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住建部先后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进行“城市双修”,以解决人水和谐问题,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规划设计在当前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未来的城市设计应遵循怎样的发展方向?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思朴设计创始人李凤禹。
过去的规划某种意义上是审批项目的依据和手段,未来的规划将更多是关注顶层和系统的方面。规划和设计角色将适度分工和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协同创新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李凤禹: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决定性要素。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大规模的城镇化,全世界的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和空前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威胁到全人类发展的紧迫核心议题。
预计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翻倍,全球城镇化水平将提升到70-80%,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建设一个公平、安全、健康、便利、可负担、有弹性以及可持续的城市和人居环境,共享繁荣和优质的生活,是每一个城市规划设计者应有的使命。
党中央提出共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时代壮举。
在这种历史战略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规划设计必须从传统的粗放型注重空间增量拓展、关注物质空间建设、关注功能形式美的价值导向转向精细化的综合资源管理、品质化的人居环境塑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哲学和方法论。
西安汉溪湖公园项目
李凤禹:中国过去一直是把规划和设计糅杂在一起的,无论是整个行业管理还是个人执业导向。规划更多是为政策导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公共性是比较弱的,设计更多的是对规划的一种图像式的诠释和具体快速建设项目的批量化流水线克隆和重复,容易造成盲目跃进、破坏环境、缺乏品质、千城一面等诸多问题。
可以说,过去的规划某种意义上是审批项目的依据和手段,未来的规划将更多是关注顶层和系统的方面,包括重大的基础设施、民生问题等;也包括发展的规划、国土的规划、城乡的规划等多个方面,总体是对资源做控制性的使用。
从这次机构改革调整来看,规划的职能转向自然资源部,显然是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主旨。国家成立自然资源部,地方规划纳入自然资源部门统一管理,规划的使命更加明确,即不再以单纯地城乡建设作为主要目标,而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为合理利用、实现永续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角色将适度分工和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协同创新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这意味着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将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要通过规划引领来进一步在顶层制定纲领,指导实施层面的具体设计实践工作,是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化,是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李凤禹:过去我们的城市追求快速的增量式发展,各地每年产生非常多愿景式的概念规划,好处是扩大了城乡发展的格局,拉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了产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传统规划基本上是命题作文,也就是政府和投资商要什么,规划机构就做什么,弊病显而易见。从而也造成一些规划公司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对于以人为本、可持续负担、生活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是不够的,直接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高运营的成本、不可负担的房价等问题。即使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请规划公司规划园区,依然是单一目标导向,缺乏公共利益的权衡和取舍,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因此,转型期的规划必须要研究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统一,要以区域协调、生态容量、产业条件来研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积极倡导并实现多规融合,让相关利益方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是取得社会各界高度共识、万众一心协同创新发展的必经途径。过去那种盲目招商、简单的主题园区、开发区、高新区建设,为了产业的短期发展不惜生态破坏的行为必须坚决杜绝。
未来城市的发展更多应该重视设计的交互性,我们要从生态城市走向艺术都市,用艺术引导城市设计。
重庆綦江东部新城十字金街
李凤禹:在国外,规划和设计是两个不同的职业。规划师主要是制定政策、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方面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的研究、组织开会等,而设计师主要完成空间环境、建筑功能等方面的建造指导。
在国内,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设计往往是规划目标的图景化包装和演示,在最快的时间,产生一个最容易接受的作品,反映决策者的意志而被快速接受,却很少在项目价值逻辑、设计手法、建成效果品质等方面深入挖掘和打磨,设计就变得单调、乏味、雷同,造成中国很多的城市都存在类似千城一面、形态特色丰富性不足等普遍问题。
在这种时代洪流之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坚持的设计师非常稀少,作品更多是迎合甲方的意愿,自我独特的东西比较弱,功利化、表面化比较突出。二是设计的手法趋同,没有更多的创新和原创性,作品千篇一律。往往获奖作品一出来,跟风的作品就蜂拥而至。三是开放度和协同度不够。一个单位大而全或小而全,缺乏开放和协作的心态。
李凤禹:我认为,中国的一些设计师并不见得真正懂得或者遵循雅各布斯的理论,或者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真正读过。实用的功利主义哲学让他们认为领导确定的某条街道是这样的主题,另一条街道是另外的主题,这不就是城市的多样性吗?
多样性应该是基于人的尺度和体验,在不同场所有不同的功能设置、让人产生不同感受、不同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叠加。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制定满足绝大多数人社交、文化活动的定制化设计。
设计的本质就是要为这个城市创造多彩的艺术化的环境,应该是新鲜的、有活力的、吸引人的,而不是一个规范化的强制性的东西,很多城市正在大力倡导的城市设计导则之类的设计思路是值得商榷的,过于强调导则的规范化作用会让设计的创造性和多样性逐渐消失。
李凤禹: 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艺术化的现实创作,城市设计要经过纠结挣扎的思辨和历练过程,最后找到一个内外兼备、形神俱佳的较好成果。而当前,很多城市轰轰烈烈地组织打牌巨头公司联合体招标、堂而皇之的拼贴经验化的僵化经验和手法,设计成果华而不实、表面化标签化的华丽叙事,忽略了城市人居环境极为复杂和丰富微环境品质提升的客观需求。
因此,今天中国的城市,需要从设计的本源出发,注重细节和微环境艺术画设计营造,让有才华、价值的优秀设计师个体脱颖而出,深入实地,通过艺术化地在地性构思,从项目基地汲取灵感和设计故事题材,用时代性的设计语汇强化风貌特色,构建个性风格化的场所情境体验。设计需要深度地与在地性的文化传统、原生环境、法定规划、市场需求等紧密衔接,同时把对未来的构想和创造力巧妙地反映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改善之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城市的发展更多应该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性设计,体现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时间的交互等各个侧面。
纵观西方的城市建设可以为中国很多城市提供镜鉴:开发建设饱和,道路也已经完善,甚至景观都做完了,剩下的城市空间更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了。因此,让设计回到艺术,增加设计的交互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技术只有回到艺术,城市才能得救。相比于钢铁、水泥而言,艺术很多时候是一种软性的、美妙的介质,可以深入人的心灵,让人充满愉悦和想象。
因此,我呼吁从生态城市走向艺术都市,用艺术引导城市设计。在过度物质化的今天,用艺术化的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格调,构建宜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作为价值原点,要用微创针灸式的疗法,而不要打着生态建设的名义,对自然生态进行新的过度破坏。
李凤禹:“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都是对过去粗放型城市发展的一种弥补,就是让城市变得更加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功能更加舒适全面和安全。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思朴设计一直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具体的项目当中,比如在一些滨水廊道的治理设计中,在一些城市功能的提升改善方面,都自觉遵循这样的理念。
当下,“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在一些地区成为一种运动,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由头,申请资金,大干快上,浪费了大量的公共的资金,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系统统筹,我们已经看到,海量资金建成的海绵城市,在每年的雨季,城市的雨涝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再比如一些城市的河流的改造。根本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单纯的大刀阔斧的工程改造方式,破坏原有的微生物群落,破坏原来已经稳定的生态系统,把河底全部挖开,把两岸的植被砍掉重新种植,这样所谓的滨水生态环境的改造就变成破坏生态,花了大量的钱,等于给河流开了一个巨大的伤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愈合和形成稳定的生境。
黄山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
李凤禹:针对这种情况,思朴提出“生态微创”的理论。也就是说,对那些被污染的河流,查清污染源在哪,重点去解决源头问题,然后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打通脉络,去除河流局部问题,实现整体的自我更新和演替,让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改善,而对于其他健康的地方就不要去动,不要去任何微小的破坏。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达到平衡稳定,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所谓一年见成效,三年大改变,这种运动式的对生态的破坏,并不亚于对生态的污染。如果盲目破坏,往往是“标”没治好,“本”也没有了。中国的一些河道治理,往往是通过大规模的河道截肢,钱花了,很多是无用功,甚至是起反作用。这是当前的城市治理,尤其是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的设计中,常犯的一个问题。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太快了,积攒下很多生态问题,但一定要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躁进,一下子蜂拥而上,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急躁心态做了很多并不生态的工程,劳民伤财、事倍功半,这是当前需要警惕和谨慎从事的。
对生态环境改善必须抱着更敬畏、更谦逊的态度,以一种更精细化的方式来面对环境的保育和维护。避免西方的手术刀工程疗法,而选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用针灸的方式进行“微创”式调理。
因此,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作为价值原点,要用微创针灸式的疗法,而不要打着生态建设的名义,对自然生态进行新的过度破坏。
思归般若,朴炼菁华;思朴愿做真诚的田园守望者和自然营造者。
李凤禹:思朴两次获奖实际上是和地方政府、开发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7年万科四季花城项目,思朴设计和万科集团一起共同创造了宜居、友好、智慧、增值、有温度、有情感、有内涵的国际风尚社区的愿景定位,尊重场地的自然格局和文化基底,通过艺术化的重塑山水画境、激发活力共生、颂赞人文关爱、艺术升华生活、实现智慧永续等规划设计策略和场所情境获得了联合国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2018年西安汉溪湖项目,依托大西安“八水润长安”的山水格局,提出构建“文化展廊、沣景家苑”的愿景目标。设计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肌理和现存生境,采用低影响永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通过水生态、水文化、水环境、水景观、水活力的微环境打造,建成西咸新区首个集文化旅游、滨水休憩、运动健身、亲子科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项目规划设计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开放空间包容共享、绿色低碳节能增效、零废物排放、可持续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方面非常突出。
西安汉溪湖公园项目鸟瞰图
对思朴而言,项目获奖仅代表过去耕耘的小结。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李凤禹:思朴的设计理念是“思归般若,朴炼菁华”。
好的设计需要发自内心的虔诚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用最朴素的技术手段才能打造出永续的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公司之所以起名” 思朴”,是因为“田在心上、人在林边”的内在涵义,面对众多的自然和田园,我们希望是真诚的田园守望者和自然营造者。
2018年思朴设计成立5年,今后思朴设计将一如既往坚持本土国际化的指导思想,广聚英才,以务实创新、营造精品为目标,聚焦城市更新、园区再生、滨水景观、文化旅游等领域,创造性贯彻联合国2030新城市议程,倾力构建安全、幸福、低碳、共享、永续的高品质工作和人居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
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
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