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盘点 | “城市双修”十大案例
8月15-16日,住建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现场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黄艳副部长表示,自三亚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双修试点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城市双修先进城市,并建成了一大批优秀项目。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导58个试点城市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探索城市补短板、惠民生转型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正的“城市双修”?小编整理了全国“城市双修”十大案例,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设计以红树根系理念恢复湿地系统,建立起适宜红树林生长的生境。采用人工种植与自然演替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健康稳固的恢复红树林。划分区域,分级保育,在红树林保护区与可开发区域形成鲜明的空间界定。建立慢行游憩系统,在自然基底之上引入休闲功能。从而建立起以红树林保护为核心的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红树林生态科普乐园。
改造前▲
改造后▲
苏州真山公园
设计尊重场地自然现状,在构建“海绵公园”和建设“生产性的低维护景观”两大策略的指引下,将一个垃圾填埋场摇身转变为一个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公园,为建设水弹性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改造前▲
改造后▲
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
设计上,运用台田、密林、果园、湿地岛链等大地景观的手法展示凤翔公园自然之美;生态上,通过人工潜流、表流湿地最大限度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同时,以乾坤湖为核心营造白鹭生境;城市休闲方面,提供满足市民休闲的活动场地及慢行步道。最终将凤翔公园打造成展示海绵理念、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展示海口景观特色的综合性生态城市湿地公园。
改造前▲
改造后▲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
通过河道综合生态修复、红树林生境营造、低维护景观设施融入等手段,将一条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殆尽的城市河道,改造成为风景优美、生态多样性丰富、深受市民喜爱的生态湿地公园。
改造前▲
改造后▲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
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方位融入“双修”和“海绵城市”的理念,创新性地将公园打造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复合型公园,构筑起城市“绿肾”与“绿肺”体系的重要节点。
改造前▲
改造后▲
秦皇岛滨海景观带
这是个利用雨水的滞蓄过程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工程,恢复海滩的潮间带湿地系统;砸掉了海岸带的水泥放浪堤,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抛石护堤;发明了一种箱式基础,方便在软质海滩上进行栈道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使昔日被破坏的海滩,重现生机,同时成为旅游观光点。
改造前▲
改造后▲
天津桥园
项目运用简单的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形成海绵体,收集酸性雨水,中和碱性土壤,修复城市棕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系统,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让自然做工,将生态修复的过程变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
改造前▲
改造后▲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运用中国农业传统中的桑基鱼塘技术,对城市低洼地进行简单的填-挖方处理,营造了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体。设计改变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一目标,而是从解决城市问题出发,利用城市雨洪,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从而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
改造后▲
宜昌运河公园
经过巧妙的设计,使鱼塘成为水体净化器,并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 通过最少的干预,使之成为新城的“生态海绵”,净化被污染的运河的水体、缓解城市内涝,保留场地记忆,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憩空间。
改造前▲
改造后▲
浦江浦阳江生态廊道
浙江的“五水共治”是从治理金华浦江县的母亲河浦阳江开始的。 设计实践了通过最低成本投入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能,并为河道生态修复以及河流重新回归城市生活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实际经验。
改造前▲
改造后▲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 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 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