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博物学视角看华北园林设计的物种选择 | 讲座回顾
2022年11月10日下午,《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与事业开拓》系列讲座第九期,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新楼一层报告厅顺利开展。本期邀请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哲学硕士和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的刘华杰老师,为大家带来“博物学视角看华北园林设计的物种选择”主题讲座。
主讲嘉宾介绍
刘华杰
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哲学硕士和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博物学史、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传播学、科学知识社会学。近年来致力于博物学的复兴和博物学编史纲领下的科学史研究,主持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博物学文化丛书的编著工作,在博物学领域著有多部著作。博物类作品有《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博物人生》《天涯芳草》《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青山草木》《勐海植物记》《崇礼博物散记》等。
01 从“园博园”说起
刘教授自以“外行人”谓开头,于是便可以畅所欲言。又从热衷于修建园博园这一事起论,与我们探讨了其中受益者如何、大兴土木却浪费成风。人们不断地将各省有名的园林按照不同的比例复制到不同的地方,似乎很受群众喜爱,却很多时候听不见批评的声音。因此刘教授抛出尖锐一问:园博园,究竟是“肆无忌惮造园还是造假?”
通过列举出这种蔚然成风建设背后的问题,刘教授强调一个风景与某处的土地是紧密联系的,割裂、复制的景观,不仅消磨游客的观赏热情,也会导致园林荒废、土地浪费、降低审美、破坏当地物种等后果。刘老师自谦道,虽然可能言有偏颇,但其中必然说中了几点、也必须有人要说出来。随后,又从睡菜在北京所走向的灭绝展开,在博物学家的视角看来,这就是本土性在当地环境的整治之中,悄然消失的象征性一步。
02 观念革新:变焦与分形几何
刘教授还与我们分享了快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读教科书、读专家专著、及报告,以及人类学与博物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动物与昆虫、细菌、植物、宏观生态等。在设计中,快速了解基本的生物多样性,是为了避免犯严重错误。
刘教授推荐的书籍名。 将自己与设计地联系在一起,想象许多年以后的生活。
03 鼓励清单:华北宜栽种的植物
刘教授提出,除了符合生物多样性、寿命长、耐候以及经济等提及的原则,还特别考虑到,列出的都是现在园林中尚未被保护与重视的植物,并借此机会向外推介这些曾经被忽视的植物种类。
01 插曲:为何要尽量用本土植物?
通过几个疑问的开头,刘教授讲述了本土植物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且特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北京和燕园的老师喜爱的如青檀、杜梨、黑弹树等特色植物和环环相扣的小生态系统,从与众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态本身。
04 排除清单:华北植树禁忌与矛盾
刘教授指出排除清单更为重要,很多有禁忌的树种在设计中被大量使用,不适合的植物用得越多将会导致问题越大。首先要慎重使用外国树种和中国南方树种,不同地方植树造园的树种选择差别极大。其次不能使用树桩、受伤的树苗,北方由于气候原因,树桩即使存活也会千疮百孔,受伤的小树苗也难以复原。
不适合华北的树苗
北大的校园景观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物种并没有特别多,但是生物多样性很好,植物都是本土的自然生长的,有足够的的野性。景观设计应该在自然的基础上适当地设计。
05 生态修复与时尚乱象
当下的“修复”项目存在很多问题。项目考虑的时间尺度短,外表好看了,但生物多样性却降低了,人为的整治反而为入侵物种扩散开辟生存空间。刘教授指出紫茎泽兰在南方扩散很厉害,自然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很难入侵的,但人为修建的道路两边很快就会长出紫茎泽兰。北京门头沟区主要有豚草、三裂叶豚草的入侵,北京昌平区的印加孔雀草最近十年快速入侵,还有入侵张家口的黄花刺茄、入侵北京延庆区的刺果瓜。
人为的整治为入侵物种扩散开辟生存空间
06 小结
刘教授指出自己是作为一个园林设计专业的外行对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建议。景观设计的观念应该转变到依靠自然、回归自然,可以从仿生和分形几何学的角度进行考虑,人与自然本身就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园林植物选择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有条件的园林公司、研究单位若想长期耕耘,需要建立自己的本土植物苗圃。鼓励同学们做一个负责的设计师,有变焦的思维,既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兼容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们的审美,做到短期与大尺度的平衡。最后刘教授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相关的延伸读物。
延伸阅读
07 李迪华老师总结
与风景园林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专业,一个是博物学,一个是文化人类学。我们完成的京杭大运河的书就是用类似博物学的方法客观地记录下来,而不用去分析,这也是国外景观教育的方式。认识植物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反反复复的方式去认识,认识得越多就会越来越容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熟悉的植物开始认识。从刘老师的讲座中我们可以获得博物学的方法思维,带给我们关于审美、认识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启迪。
讲座现场照片
同学心得体会
博物学的几点精神
——李同学
“生态”不等同于“绿色”
图:刘华杰老师讲座资料、编辑自摄
文/版:钱莹莹 卢思贤
审核:韩静怡 叶艳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