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中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5年第2期。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内。
以“四个容量”为核心,
构建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Toward Resilient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 “Four Capacities”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Yu, K. (2025). Toward resilient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 “Four Capacities”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3(2), 5‒11.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10044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的血脉,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涉水灾害风险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逼近极限的背景下,亟需重新审视水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支撑能力,反思过去单一、刚性的治水模式,回归自然、顺应生态,建立具有韧性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当前中国的水生态治理既要立足现实的减灾治污问题,又要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目标。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可归结为水生态基础设施“四个容量”的严重不足——安全容量的缺失让我们在旱涝之间疲于应对,环境容量的不足加剧了污染困境,生态容量的丧失让水系失去了活力,而社会容量的短板则让水生态与人的需求脱节,难以真正惠及民生。
基于“四个容量”
认识当前水生态治理困境
安全容量困境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安全容量指其调节旱涝灾害的能力和韧性。中国的季风气候决定了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交替。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必须具备充足的调蓄空间,以应对极端降水和长期干旱的双重挑战。然而,以往的治水实践长期依赖堤坝、硬质护岸和水库等工程措施,大量侵占河湖的自然调蓄空间,使得河流变得狭窄、刚硬,失去了顺应自然、调节洪水的能力。
过去百余年,我们为追求耕地和建设用地,将河漫滩填筑、湖泊围垦,使得湿地消失、洪水调蓄空间大幅缩减。如今,即使降水强度未变,洪水灾害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城市中,传统的“快速排水”模式加剧了雨洪问题,导致“逢雨必涝、久旱成灾”。如何让河流再野化,使水有足够的空间流动、渗透、积蓄,以及如何通过自然的韧性应对极端气候,成为当前治水变革的关键。
环境容量不足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环境容量指其承受水污染的能力和韧性。水资源短缺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瓶颈,而水量减少则直接加剧了水污染问题。许多河流因为断流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水体成为黑臭“死水”,并进一步恶化地下水水质。
目前,许多地区仍依赖大规模的水库调蓄和跨流域调水来缓解水资源短缺,并试图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稀释污染。然而,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虽然部分缓解了北方城市的供水危机,但并不能改变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甚至可能对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河湖湿地逐步干涸,甚至引发地面沉降等次生灾害。这种“拼水量、调水源”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供水方式,转向水资源循环管理模式,提升雨水收集与利用能力,充分开发城镇的再生水资源,增加水环境容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容量堪忧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容量指其承载生命和生态功能的能力和韧性。河流不是简单的排水沟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然而,传统的治水方式往往以控制洪水、管理水量为目标,采用硬质河岸、混凝土渠道,将蜿蜒的河流截弯取直,迫使水体以单一模式流动。
一系列的工程化改造极大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原本多样化的水生生境被抹平甚至完全消失,湿地和滩涂面积显著缩减;水流过快,河流连续性受阻,鱼类无法洄游,水生植物无法扎根,生物多样性骤降,水系的自净能力几近丧失。最终,河流不再是充满生机的生态纽带,而成为毫无生机的排水管道。
要恢复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容量,必须让河流回归自然——恢复其自由流淌的权利,并再野化。例如,减少水泥护岸,恢复蜿蜒河道、洪泛区、滩涂与植被缓冲带,增加水体与土壤、空气的自然交互,提升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唯有如此,水才能焕发生命,城市和乡村才能真正拥有灵动的“生态血脉”。这也正是河流伦理的基础。
社会容量缺乏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社会容量指其承载社会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和韧性。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生产资料,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纽带。然而,传统的水治理模式更关注于防洪、供水和水质达标,而忽视了水的社会价值,即水对人类生活、景观美学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当水体被围困、污染,水岸被硬化改造,城市中的水系就变成了单调、不可亲近的存在,甚至成为“死亡陷阱”。过去,人们在河边劳作、休憩、聚会,如今却被大堤隔离。即使一些地区新建了滨水公园,也因设计僵化、亲水性不足,难以真正吸引人们驻足。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水的关系,让水系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滨水空间应成为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生态、游憩、文化和审美启智等多重功能,使居民可以亲水、近水、享水,让水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而非被束缚、被隔离的“野兽”。
目标愿景:
打造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美丽中国的愿景不仅是环境保护的目标,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系统工程。水生态作为国土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挑战,我们必须以水生态为核心驱动力,以“四个容量”为统领,推动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提升,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愿景。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城乡水系统建设,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蓝道与绿道网络,让水成为生态之脉、城市之魂、乡村振兴之基。通过科学优化流域空间格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我们能够激活城乡滨水空间,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综合治理策略:
以“四个容量”为基础的四大策略
面对当下水生态治理的挑战,我们需要系统性提升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四个容量”,从流域整体治理的角度出发,构建全流域的国土海绵系统。以下四项策略是关键突破点。
降堤破圩,构建蓝绿交织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恢复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转变传统治水模式,从全面设防走向局部精准保护,显著提升安全容量。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千百年的水适应智慧(如围、墩等设计),可为我们今天的局地精准保护策略提供借鉴。水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陆地空间的优化,应打破“人水相争”的治理模式,建立海绵化的流域和国土体系。
当今中国已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入后工业时代,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7%左右。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破圩让部分农田的季节性淹没已不再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通过人口合理疏解与安置,科学优化洪泛区布局,高标准设计聚落的局地水安全空间,为洪水留足空间,这并非奢求。
同时,必须恢复并保护分布广泛的传统小型水利设施,如农田陂塘、溪流低堰、村镇池塘水系等。中国大地上分布的传统陂塘系统正在大量消失[1]。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国土海绵的“细胞单元”,可显著提升旱涝应对能力和整体安全容量。
若能将现有可观的水利工程资金更智慧、更系统地投向生态空间的修复与重建,避免传统的灰色水利思维,无需增加国家整体投入,亦可构建可持续、能长久造福后代的国土海绵系统。
分散渗蓄,构建分散式渗蓄和水循环系统
源头分散渗蓄,让降雨就地渗透,进入土壤、补充地下水,可形成海绵国土的基本单元,也被称为“土壤海绵”和“绿水”。它们是国土生态系统生机勃勃的根本所在,也是维护地球水循环健康的微观基础。在这方面,中国五千年应对季风气候的智慧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基于自然的小型水利工程——如梯田、陂塘、低堰等——可有效构建海绵国土。中国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成功案例为海绵地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类国土海绵能够为河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这才是真正的不竭水源。
同样重要的是,基于自然的城镇污水再生和循环利用体系,可大幅提升河流的环境容量,减少对跨流域调水的依赖,稳定补给河流生态基流,保障水质与水量的可持续性,最终构建起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乡水生态景观。
去硬还生,恢复水系生态韧性
恢复河流的生态韧性,需从“刚性治理”向“柔性修复”转变,减少人为干预,让水系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传统的硬质护岸破坏了水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交互空间,应逐步拆除并改造为生态缓坡,同时种植耐水植物,以稳固河岸、净化水质。
恢复滩涂和生态缓冲带,不仅能拦截污染,还能增强水生生境质量。结合湿地与生态公园建设,还可将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提升相融合。通过构建水生生物友好型河流、优化水下地形、引入生态基质,有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容量。
与水为友,打造亲水空间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水系与日常生活日益脱节,亟需重建城乡一体的亲水空间,让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人与水的深度联系。
通过建设滨水慢行网络,连接河湖湿地、公园和文化区,可将水岸转化为社交、休闲和健身的重要空间,提升其可达性。亲水设施应采用自然化设计,如阶梯驳岸、生态浮岛和亲水平台,并配套遮阴、座椅、照明等设施,提高舒适度与使用率。水岸空间的活化也可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打造湿地公园、水上森林,并开展水上活动和文化节庆等,增强社区凝聚力。
水文化的复兴也应融入滨水空间设计,恢复古码头、石桥、水井等历史要素,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让人们重新感受水的历史与文化魅力。优化水岸环境,使水成为可触可感的公共场所,营造“幸福河流”“美丽河流”。
结语
以“四个容量”为核心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路径和实践指南。面对气候变化、生态退化和水资源危机,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刚性治水模式,转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韧性国土。通过降堤破圩、分散渗蓄、去硬还生和与水为友等举措,我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安全容量、环境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容量,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要实现上述治水理念的变革,不仅需要技术和规范的改进,更需要行政职能的调整及观念的革新。
注
本文根据作者2025年2月28日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专题发言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 Yu, K., Jiang, Q., Wang, Z., & Li, M. (2015).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Bei Tang landscap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4(3), 131–136.
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制作 | 周舟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本期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