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中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内。
导 读
城郊山地空间已成为徒步等休闲健身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其步道系统的规划建设也需要适应更多样的需求。本文以北京市小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两步路户外网图片数据与实地调研对步道空间特征进行分类提取,以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徒步登山活动人群的特征及步道空间评价,探究非徒步者和徒步者(短途爱好者和长途爱好者)等不同人群对步道空间的偏好、偏好差异及偏好原因。研究发现,随着偏好徒步距离的增加,在人群对步道空间要素重视程度、对道路材质的偏好度、对具体步道空间的偏好类型这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了明显的自然化倾向:对坡度的重视程度下降,对较大坡度的偏好程度上升;对道路材质的重视程度上升,对铺装类步道空间的偏好程度逐渐降低,对土路、土石类材质道路的偏好程度上升;人群对徒步环境安全性的需求降低,对长距离徒步中的舒适性、趣味性需求提高。
关键词
城郊山地;步道空间;徒步登山活动;偏好差异;北京小西山
自然还是硬化:
城郊山地步道空间的偏好冲突
及解决策略
Naturalized or Paved:
Preference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 Strategies of Trail Spaces in Suburban Mountain Areas
宋佳鸿1,李天舒1,简钰清1,李卓凡1,虞梦莹1,王志芳1,吴忆明2,程温温3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 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3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规划与景观系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Song, J., Li, T., Jian, Y., Li, Z., Yu, M., Wang, Z., Wu, Y., & Cheng, W. (2025). Naturalized or Paved: Preference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 Strategies of Trail Spaces in Suburban Mountain Area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https://doi.org/10.15302/J-LAF-0-020032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健康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徒步逐渐成为热门旅游休闲活动之一。户外徒步出现了全民化、全龄化、短途化、轻量化的倾向。国外有关徒步者的研究起步较早,较多研究指出徒步者的休闲动机包括亲近自然,并探究其在自然偏好中关注的广义环境要素。然而,对于与步行体验密切相关、可以直接运用于步道设计与维护的具体环境要素偏好并没有形成全面研究。
城郊山地空间作为近郊自然环境,可满足徒步者的短途徒步需求,但复合使用人群对步道空间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研究对实际规划设计的指导价值不足。因此本研究从山地步道空间使用群体出发,通过使用者主观感知调查,对比不同使用者对步道空间的偏好差异,从而为山地步道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选择北京市小西山地区作为研究场地。小西山东起百望山、南到模式口、西到军庄-大觉寺一线、北到温泉路,紧邻市区,自然景观优美,文化景观丰富,现已成为北京户外短途徒步者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本研究尝试回应以下问题:1)使用者是否喜欢目前山地步道空间的改造效果?2)不同使用者对山地步道空间存在哪些偏好差异?3)造成使用者对山地步道空间偏好差异的原因有哪些?本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即步道空间类型提取、步道空间偏好调研,以及步道空间偏好分析。
步道空间类型提取
“两步路户外网”是中国基于位置定位服务(LBS)的专业户外平台之一,为了解游客偏好的景观类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23年11月23~26日以“八大处”“香山”等小西山景点为关键词,收集两步路户外网发布的研究区域内附带照片的地理信息数据,最终得到1752张与步道空间相关的图片。结合图片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以及国内外步道建设标准,研究团队提取了4类研究区域内的山地步道要素:1)道路材质(土路、土石、石头、铺装);2)植被围合(乔木、灌木);3)路宽(窄路0~1.2m、宽路1.2m以上);4)坡度(缓坡0~15°、中坡15°~40°、陡坡40°以上)。
研究场地中不同类型的步道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研究对具有相近地理坐标的山地步道进行差异比对与调整,以减少季节、视角等因素对步道类型判断的干扰,最终形成27种步道类型:土路类步道5种、土石类步道9种、石头类步道9种、铺装类步道4种。
研究区域内步道空间要素分布与场景化图示示例。图中各步道空间点为两步路户外网上包含地理坐标信息的徒步拍照点,研究团队通过图片信息归类该点的步道空间类型(底图来源:Esri、Intermap、NASA、NGA和USGS)。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问卷调查与分析
问卷内容包括人群画像、场地改造评价与步道空间要素偏好调查。问卷首先根据受访者的自我认定进行人群画像。其次,要求受访者对研究范围内的两段山地步道改造前(自然步道为主)后(铺装步道为主)的效果进行打分。再次,以典型类型场景化图片作为评价素材,要求受访者针对不同场景化步道空间进行打分;偏好原因根据国内外对徒步动机的总结归纳,分为趣味性、安全性、舒适性、挑战性4类。
本研究将参与登山活动的全年龄段人群视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受访者的自我认定划分为徒步爱好者和非徒步爱好者两个群体,于2023年10~12月,通过微信、微博及线下问卷发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10份。
本研究通过SPSS的“两步聚类”与描述统计方法进行人群类型细分与特征刻画,而后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人群间的偏好差异,并采用Wilcoxon成对数据加符号秩检验比较人群内部对于不同步道空间类型的偏好差异。
研究结果
人群画像
根据两步聚类筛选有效的特征变量,并最终对问卷自我认定的身份属性(非徒步爱好者/徒步爱好者)、徒步/爬山年限、频率、里程、爬升高度进行徒步行为特征聚类(聚类大小比率为1.33),形成了三类人群,将三类人群命名为非徒步爱好者、短途爱好者和长途爱好者。其中,短途爱好者中有一半左右的受访者将自己定义为非徒步爱好者,说明受访者的自我认定结果主观性较强,与客观划分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在具体人群构成上,非徒步爱好者的年龄在19~27岁、28~40岁、41~60岁三个年龄段中分布相对均衡,随着徒步距离增加,长途徒步的年轻化特征明显;男性受访者中长途爱好者居多,女性中短途爱好者居多;在职业构成上:随着人群徒步参与程度增加,其中企业员工的占比稳定增加,政府工作人员以非徒步爱好者与短途爱好者居多,而学生以非徒步爱好者与长途爱好者居多。
步道改造前后评价
研究发现不同使用人群对两处山地步道改造存在偏好冲突:非徒步爱好者的评价均有提升,长途爱好者的评价均下降。这一分析结果说明,目前步道空间的改造更符合非徒步爱好者的偏好,并不符合徒步爱好者的偏好。
山地步道改造前后评价结果分析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步道空间要素偏好差异
每类人群内部对不同要素重视程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非徒步爱好者以坡度为最优先考虑因素;短途爱好者以坡度、植被围合为最优先考虑因素;长途爱好者最重视道路材质。
三类人群对不同步道空间要素的重视程度分析,以及对道路材质和坡度的详细偏好分析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整体而言,三类人群集中偏向宽路与高大乔木空间。深入挖掘坡度与道路材质的偏好差异:非徒步爱好者与短途爱好者偏好缓坡,长途爱好者偏好中坡。在道路材质偏好方面,非徒步爱好者、短途爱好者、长途爱好者对铺装类步道的偏好依次下降、对自然道路(土路、土石路、石头路)的偏好依次上升,长途爱好者对铺装道路的偏好显著低于另两类人群,且他们对土路类与土石类步道的偏好显著高于非徒步爱好者。
根据已有的27种具体步道空间类型,非徒步爱好者偏好铺装类型步道空间及个别平缓的自然步道空间,短途爱好者集中偏好土路步道空间,长途爱好者集中偏好大部分土路、土石和石头步道空间。
三类人群对步道空间具体类型的偏好差异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三类人群共同偏好的步道空间类型有土路乔木宽路缓坡、土路乔木窄路缓坡、土路乔木宽路中坡、土石灌木宽路缓坡、土石灌木窄路缓坡、土石乔木宽路缓坡、土石乔木窄路缓坡、石头乔木宽路缓坡、石头乔木窄路中坡、土石灌木窄路急坡。
人群偏好差异原因
三类人群偏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安全性和挑战性的需求不同。此外,所有人群都很注重趣味性和舒适性。相对而言,徒步爱好者对步道空间的趣味性和舒适性要求更高。虽然三类人群对安全性和挑战性的关注存在较大差异,但都首要关注坡度要素带来的体验差异。
三类人群的步道空间偏好原因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讨论
冲突的步道空间偏好
本研究表明,徒步爱好的参与度与自然化道路空间偏好存在相关性:徒步的参与度越高,对自然化步道空间的偏好越强,对于步道空间自然性的关注度更高。在人群对具体步道空间的认知差异方面,本研究表明,非徒步爱好者更加偏好铺装化的步道空间,徒步爱好者偏好自然化的步道空间,两个使用群体间存在明显冲突。
本研究也发现不同使用人群间存在一些相似性。所有人群都对舒适度和趣味性有较高要求,部分土路类步道受到了各类人群的喜爱。就中国的山地步道建设而言,应在尊重各类人群的偏好基础上,充分考虑非徒步爱好者、短途爱好者对安全性的较强需求,在保障自然化道路安全性的前提下,将之改造成更易被普通游客接受的形态,从而实现自然化道路的推广。
山地步道空间规划设计建议
山地步道空间是山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线应优先选择森林本底良好的线路。山地步道空间规划设计需要在理解不同使用人群需求偏好的基础上,巧妙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按照分类、分级、分型、分段的方式开展山地步道设计。
小西山步道空间规划建议
© 宋佳鸿,李天舒,简钰清,李卓凡,虞梦莹,王志芳,吴忆明,程温温
1)可在一般休闲人群的徒步范围(5km以内)主要采用铺装化道路,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需求,并适当设计非徒步爱好者偏好的自然化步道空间类型(如土路乔木宽路缓坡、土路乔木窄路缓坡等),同时尽量使步道坡度平缓(不高于15°),注意路面的防滑与平整处理,且沿途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道路遮阴。
2)在徒步爱好者的徒步范围(5km以外)应尽量维持道路的自然状态,调整石头类道路,同时保留15°以上具有一定难度的道路,以提升步道空间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但鉴于国内徒步人群以短途徒步人群为主,因此应着重通过设计垫脚石、调整道路粗糙程度、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步宽等措施提升自然化道路的舒适性。
3)在一般休闲人群和徒步爱好者交叉活动区域,可设计各类人群均偏好的自然化道路,尽可能兼顾安全性、舒适性与趣味性。
4)为保证使用人群的安全性,应在自然化道路路段进行道路情况告知与安全风险提示,以便徒步人群选择,并在高难度路段进行自然化围护、稳定路面结构。
5)推动“自然化”成为未来城郊山地步道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但这需要提升公众对自然化道路空间的偏好。可结合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自然教育项目,提高公众对于徒步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推动公众对自然化步道空间的普遍偏好。
结论
研究为城郊山地步道空间的使用构建了具体的人群画像,并聚焦与徒步体验密切相关的具体步道空间要素(道路材质、植物围合、路宽、坡度),关注人群偏好差异原因(趣味性、安全性、舒适性、挑战性),为城郊山地步道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具有普适性与可实践性的研究结论。研究既可为以小西山为代表的城郊山地步道建设提出对应策略,同时亦可为未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田乐,汪默英
制作 | 周舟,郭阳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