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活动  /  正文
  • 新营造——东方传统建筑与群落再生设计展

    日期:2018-09-21---2018-09-25
    地点:北京
    是否收费:否     
    报名方式:

「新营造」东方传统建筑与群落再生设计展

「中国建筑」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许多平面布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园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布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如今,随着钢筋混凝土和钢架结构的出现,中国建筑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诚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最现代化的建筑之间有着某种基本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吗?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能够使用这些新材料并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吗?可能性是有的。但这决不应是盲目地“仿古”,而必须有所创新。否则,中国式的建筑今后将不复存在。 / 梁思成 

dfsfsf.webp.jpg

▲营造学社主发起人梁思成

「新营造」之名,取自中国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与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旨在继承东方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推动非遗与传统技艺的现代设计转化,形成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又具有东方传统营造特色的创新性建筑设计体系。

20180921_142513_010.jpg

▲烟雨朦胧中的「婺源古村」「婺源古村」是徽派建筑的代表

20180921_142513_011.jpg

▲土楼是传统营造枝脉上的一朵奇葩、是传统营造针对当地气候、水土的本土化

中国传统营造在商周时期已成雏形,至秦汉、唐宋渐趋成熟。同时,随着中国疆域扩大,应对不同的气候、地质、风土、习俗,传统营造也逐渐孕育出诸如粤、闽、川、皖、京、苏、晋等建筑派系。

与此同时,随着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如遣隋使、遣唐使,特别是佛教文化东渡,将寺庙建筑、宫廷建筑、民居建筑等营造法传入日本,形成至今仍极具汉唐气象的奈良与京都。

20180921_142513_012.jpg

▲鉴真和尚监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有着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

19世纪末至今,在欧美文化的冲击下,西学东渐,东亚各国被迫走上了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城市文化的崛起,形成了对东方传统的背离。

日本作为东亚经济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先行国,在城市建设、乡村改造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也开始面临同样的文化思考,中国建筑师正在自觉地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传统建筑营造中,皆以惜材爱物、因地制宜为原则,由此形成了具有在地风貌与不同特色的建筑体系,如何让这些传统建筑既保留住其历史文化遗存,又符合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的转化,将城市与乡村历史建筑再生、重生甚至涅槃;是未来中国以文化旅游为发展目标的产业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营造建筑设计产业联盟」应运而生。本着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理念,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景区、传统商业街区、古镇、古村落等公共空间,以“保护优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通过创意、规划与设计,利用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创造区域价值,助推经济与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是“新营造”的核心宗旨。未来十年,这一领域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是中国各省市、区县、乡镇、村落寻求发展的重点课题。

ghgfhfghfgh.webp.jpg

▲在城市爆炸性发展和乡村衰落的形势下,城市建设与乡村改造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8年9月21日-25日,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的重要单元,“新营造•东方传统建筑与群落再生设计展”将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展。

策展人遴选十一位致力于“新营造”的中日建筑师,以他们的建筑作品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藉此佐证城市、乡镇、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以材料、风格、工法以及对传统营造的接续和应用为线索,提供具有示范效应的案例。

fsfsfdsg.webp.jpg

展览期间,“东方传统营造的现代设计转化”论坛也将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以及策展人将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探讨现代东方营造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届时,“新营造建筑设计产业联盟”也将正式启动。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