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一生成就

学术领域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名誉院士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 [详细]

专业获奖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1996年,意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
2010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详细]

荣誉勋章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详细]

影响贝氏风格的前辈

格罗庇乌斯 — 包豪斯流派的创始人,国际化风格,帮助贝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特别对其早期的建筑设计很有影响。
马赛尔·布鲁尔 — 探索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模板纹理的表面质感。
密斯·凡·德·罗 —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四大奠基人之一,机械美学。
路易·康 — 废除了把历史作为一个创作构思源泉,对砖进行拱形处理,把光作为一个重要元素乃至一种材料。
泽肯多夫 — 统观全局的观念

大师心声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在保守和创新之间 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你问美法两国的建筑师,他们都知道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使用。的确,创新并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100年以后……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详细]

其它作品赏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

美国达拉斯音乐厅

克里夫兰摇滚音乐名人殿堂

澳门科学馆

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台湾卢斯纪念礼堂

初涉建筑界的贝聿铭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最初贝聿铭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1955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被称为“人民建筑师”。《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详细]

贝氏代表作品解析

“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这座建筑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详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国家美术馆东馆所占有的地形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这座建筑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建筑的顶部直冲天空,几何图形的玻璃充分吸收阳光,像一个现代的教堂。贝聿铭说,这个建筑应该具有一种纪念碑似的气度。采取了宝石切割一样的手法,做出这种尖角,因为那种干练的线条是这个建筑的精髓,任何圆钝的形状会减损这种气势。[详细]

卢浮宫金字塔

 

贝聿铭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巴黎卢浮宫,这座玻璃金字塔,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如今,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详细]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详细]

北京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详细]

日本美秀博物馆

 

美秀(MIHO)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美秀博物馆选在地处偏远的深山之巅,该设计完美地利用了山势和自然光线,为了增加层叠韵味,还打通了一个隧道,修建了一座奇美的连接桥。美秀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种前往圣地的感觉,山洞和过桥的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建筑整体设计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钢结构的四面体重叠而成的结构牢固,空间错综复杂。这个结构有其系统,这系统便以最简单最牢固的三角形为基础。[详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详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采用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的白色石灰石外墙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建筑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详细]

贝氏建筑风格品读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详细]

“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十年,贝聿铭始终不离一个“人”字:“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点。”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的经验,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贝氏建筑设计元素探索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光线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PDF]

玻璃与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PDF]

混凝土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埃佛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PDF]

几何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氏访谈录

贝聿铭谈贝聿铭

“的确如此,我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我并不羡慕那些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建筑师,他们有时由于未能显现原有的设计特色而使业主感到失望。我感到没有固定的风格给了我更大的设计自由。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 [详细]

 

埃德温·希思科特:贝聿铭—我是个西方建筑师

贝聿铭坐在我对面喝着英式奶茶,风度翩翩,衣着考究。他极力想让人满意,绝非傲慢自大的“古板建筑师”的形象。我们在伦敦的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见面简直是理所当然的,这家酒店融合了浓郁的皇家古典风格和奢华的东方变异色彩。[详细]

专访贝聿铭:现在最想设计一座媲美狮子林的园林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当然寻求新的东西,甚至是彻底的改革。我知道勒·柯布西耶曾经做了什么。我曾打算跟着他的方式走。但在多年后,我改变了想法。我开始对建筑如何融入当地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兴趣。现代主义的建筑应该是社会进化的一部分[详细]

 

时间将做出评判——专访世界建筑大师贝聿

“当然,没一个人说,我永久是出风头的,总是要过时。不过最要紧是看你这个工作如何,工作能不能存在,50年以后,100年以后,所以这个评论我就不敢说。我不说这个是,我觉得这个要等,建筑跟写书跟画画一样,你看所有很出名的画家,他死的时候一个 [详细]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