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环保是底线和红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谈城市可持续发展
admin
2007-11-30
来源:
网
连玉明,著名城市专家、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MCA国际城市管理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主编出版有《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
连玉明,著名城市专家、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MCA国际城市管理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主编出版有《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等专著60多部。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重工业条件下,城市面临怎样的发展难题?城市如何发展,才能更加宜居?前不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
城市发展呈现五大变化
核心提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以为人本这个中心,增强竞争力,提升生活质量,并最终走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去。
“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近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截了当地指出。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城市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个方面大的变化。这3个阶段是城市建设阶段、城市管理阶段和正在进入的城市品牌阶段。这3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正处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转型期、城市现代化的加速期和区域国际化的提升期。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快速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三是从政府管制转向公共服务;四是从城市竞争转向城乡统筹;五是从城市规模扩张转向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透过这五大转向人们隐约可以找到打开未来城市发展之门的钥匙,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增强城市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放大城市的品牌价值,最终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来。
连玉明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一些城市扩张尤其是无序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如果不到位或者滞后的话,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资源的过量消耗。他简单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3.9%,按照全国现有13亿人口来计算,城市人口大约有5.7亿。目前,城市化率每年大约增长1.2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尺度,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会在60%以上,如果到时全国人口达到14.5亿,那么非农人口将达到8.7亿。即再过13年,我国城市人口将比现在净增3亿。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必须提供3亿人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设施。连玉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3亿人中绝大多数的人将是以一种失去土地的方式而成为城里人。他认为,这样的城市实际上是一种郊区的城市,虽然在这些人成为城市人的过程中,会失去多少土地尚无法进行计算,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城市发展。因为这些土地往往是被用来盖房子、建绿地,原有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
针对目前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提高城市化率,认为城市化率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的现象,连玉明告诉记者,城市化水平一定要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城市化增长率的提高一定要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率。否则,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过大,将会和城市的发展形成矛盾。
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底线
核心提示: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这将深刻改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形态。
连玉明教授认为,中国城市正进入一个品牌价值时代。而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则是中国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在这“五个宜”中,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是城市品牌价值的“第一要义”。
他指出,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应先满足人居住的需要。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获得了不少诸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上则是一个最大的难点。以北京为例,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包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等4个目标。对于北京来说,首都的功能和作用自不待言;其次,开放的北京也正在向国际化城市转变;另外,历史名城是公认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恰恰在宜居城市这个目标上,则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等,使宜居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软肋。另外,对于“宜居”,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其中有一种国际标准提出,城市人均拥有水资源达到1200立方米才能算宜居,而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300立方米。不仅如此,北京正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根据最新统计,北京目前常住人口达到1530万人,而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可以说,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这将深刻改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形态。
连玉明认为,建设宜居城市,人们不仅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看成是一个过程,看作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力。而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她的城市特点本身就决定了她的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时间也会更长。
环保是城市发展的红线
核心提示:城市领导者是城市发展的领路人,城市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如果违反了宜居的底线和环保的红线,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连玉明教授认为,在城市发展问题上,城市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宜居,应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强资源环境建设,控制资源成本。因此,他同时提出,环保是城市发展的红线,在今天,环保优先是科学发展观必然的一个选择,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城市发展的优先地位。
环保为什么是城市发展的红线?连玉明认为,首先要优先进行环境立法。目前许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我国环保法制的落后存有很大关联。法律就是红线,如果不优先进行环境立法,城市的建设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
其次要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现在的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对环境的要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配套,另一个是滞后。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给人们的感觉是缺乏规划,连玉明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不配套。连玉明说,环保规划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约束性和指导性的基础性规划。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该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的容量,优先编制环境规划,来确定哪些地方要优先开发,哪些地方禁止开发。而现在的规划中,对环保的要求还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状态下,远远达不到城市环保规划应该达到的目标。
再者,政府的政绩考核要优先考核环保方面的内容。连玉明告诉记者,作为指挥棒的政府政绩考核,应该把环境保护作为建设者的主要责任,党政领导应该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考核干部的政绩就要把环境指标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环保考核的权重。他认为,城市领导者是城市发展的领路人,城市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如果违反了宜居的底线和环保的红线,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重工业条件下,城市面临怎样的发展难题?城市如何发展,才能更加宜居?前不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
城市发展呈现五大变化
核心提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以为人本这个中心,增强竞争力,提升生活质量,并最终走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去。
“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近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截了当地指出。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城市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个方面大的变化。这3个阶段是城市建设阶段、城市管理阶段和正在进入的城市品牌阶段。这3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正处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转型期、城市现代化的加速期和区域国际化的提升期。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快速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三是从政府管制转向公共服务;四是从城市竞争转向城乡统筹;五是从城市规模扩张转向城市品牌价值提升。透过这五大转向人们隐约可以找到打开未来城市发展之门的钥匙,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增强城市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放大城市的品牌价值,最终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来。
连玉明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一些城市扩张尤其是无序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如果不到位或者滞后的话,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资源的过量消耗。他简单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3.9%,按照全国现有13亿人口来计算,城市人口大约有5.7亿。目前,城市化率每年大约增长1.2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尺度,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会在60%以上,如果到时全国人口达到14.5亿,那么非农人口将达到8.7亿。即再过13年,我国城市人口将比现在净增3亿。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必须提供3亿人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设施。连玉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3亿人中绝大多数的人将是以一种失去土地的方式而成为城里人。他认为,这样的城市实际上是一种郊区的城市,虽然在这些人成为城市人的过程中,会失去多少土地尚无法进行计算,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城市发展。因为这些土地往往是被用来盖房子、建绿地,原有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
针对目前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提高城市化率,认为城市化率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的现象,连玉明告诉记者,城市化水平一定要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城市化增长率的提高一定要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率。否则,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过大,将会和城市的发展形成矛盾。
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底线
核心提示: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这将深刻改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形态。
连玉明教授认为,中国城市正进入一个品牌价值时代。而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则是中国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在这“五个宜”中,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是城市品牌价值的“第一要义”。
他指出,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应先满足人居住的需要。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获得了不少诸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上则是一个最大的难点。以北京为例,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包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等4个目标。对于北京来说,首都的功能和作用自不待言;其次,开放的北京也正在向国际化城市转变;另外,历史名城是公认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恰恰在宜居城市这个目标上,则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等,使宜居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软肋。另外,对于“宜居”,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其中有一种国际标准提出,城市人均拥有水资源达到1200立方米才能算宜居,而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300立方米。不仅如此,北京正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根据最新统计,北京目前常住人口达到1530万人,而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可以说,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这将深刻改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形态。
连玉明认为,建设宜居城市,人们不仅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看成是一个过程,看作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力。而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她的城市特点本身就决定了她的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时间也会更长。
环保是城市发展的红线
核心提示:城市领导者是城市发展的领路人,城市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如果违反了宜居的底线和环保的红线,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连玉明教授认为,在城市发展问题上,城市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宜居,应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强资源环境建设,控制资源成本。因此,他同时提出,环保是城市发展的红线,在今天,环保优先是科学发展观必然的一个选择,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城市发展的优先地位。
环保为什么是城市发展的红线?连玉明认为,首先要优先进行环境立法。目前许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我国环保法制的落后存有很大关联。法律就是红线,如果不优先进行环境立法,城市的建设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
其次要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现在的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对环境的要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配套,另一个是滞后。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给人们的感觉是缺乏规划,连玉明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不配套。连玉明说,环保规划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约束性和指导性的基础性规划。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该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的容量,优先编制环境规划,来确定哪些地方要优先开发,哪些地方禁止开发。而现在的规划中,对环保的要求还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状态下,远远达不到城市环保规划应该达到的目标。
再者,政府的政绩考核要优先考核环保方面的内容。连玉明告诉记者,作为指挥棒的政府政绩考核,应该把环境保护作为建设者的主要责任,党政领导应该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考核干部的政绩就要把环境指标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环保考核的权重。他认为,城市领导者是城市发展的领路人,城市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如果违反了宜居的底线和环保的红线,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