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本著名民用建筑师塚本由晴
admin
2008-03-26
来源:
网
因为小,所以要非常巧妙 在住宅面积狭小、人口拥挤的日本,怎样为一栋最小的建筑设计出生动、多变的功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塚本由晴是个
因为小,所以要非常巧妙
在住宅面积狭小、人口拥挤的日本,怎样为一栋最小的建筑设计出生动、多变的功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塚本由晴是个中高手,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当今民用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最近,他又尝试将自己的建筑理念运用到中国,为北京设计了“第四代四合院”。
这可能是全球大都会中最苗条的民用建筑。在周遭密麻麻全是住宅的缝隙里,它屏气静神地立着,长宽仅为4米、9米,高度16米。走进房子,内部格局完全不同于中国三室两厅式的结构,被楼梯和楼板纵向隔成10个部分,左右各5个,高低错落。于是,吃饭、睡觉、洗澡不是向左转或向右转,而是上楼或下楼。10个部分被分别赋予单一、独立的功能。比如,看书可以去楼梯一侧摆着沙发的休闲区,不用担心有人在身边大声喧哗、走动。人们可以在10个空间里同时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影响别人。
这座打破传统民用建筑空间感的房子,是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2006年在东京都品川区设计的。房子的占地面积仅为18.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5.28平方米。“建筑不论大小,对我来说,建筑的意义就是如何表达人生,这更重要。” 塚本由晴说”
2月29日,应文筑之邀,值国际权威建筑杂志《a+u》中文版3周年之际,塚本由晴来到上海举行讲座。晚上,庆祝酒会在外滩6号举行。塚本在酒会结束后,接受了本报专访。晚间,在霓虹迷离的外滩,塚本临窗而坐,窗外隔江对面,就是云集了好多中国最庞大建筑的陆家嘴,那里还即将诞生新一任“中国最高建筑”。而记者在塚本的履历里,却没有找到一件投资浩大、外表眩目的地标式建筑。他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地设计了许多民用住宅,小到豆腐干,就像上文提到的“House Tower”,大到位于德国的占地面积为5.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
塚本由晴今年43岁,1987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这是他第3次来上海。前两次是为2002年上海双年展设计装置作品“Furnicycle”。Furnicycle是一件融合桌椅和自行车功能的作品,骑上它,在大街上随时可以停下来喝杯茶。塚本制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和他的建筑观是一致的,他强调人在建筑中的适宜度。在一部塚本考察上海时拍的短片里,上海的男男女女穿着睡衣在街上溜达,民工推着黄鱼车慢慢走过。这派市井气息是塚本喜欢的,“上海人与自行车的关系和谐,而在新的开发区,自行车非常少。我想是否能在新城区里,诱发一些行为、一些有趣的事件,让我们的城市更多活力?比如通过自行车和家具结合,诱导城市发生行为,在街道上形成起居室的功能。”
怎么在“兔子窝”里做道场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伯伟教授告诉记者,塚本由晴承袭了东京工业大学关注民用建筑的传统:“东工大几代建筑师致力于民用建筑,该校的前辈、大师级建筑师筱原一男、坂本一成都是民用建筑的倡导者。近几十年来,致力于探求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筱原流’,在日本建筑界举足轻重。他们的作品善于适应不同的地段和生活方式。”王伯伟说,优秀建筑师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民用建筑上,民用建筑麻雀虽小,却综合了各种技术。衡量民用建筑师的价值,不能“以貌取人”。
东工大的民用建筑传统,与日本国情有关。东京没有足够多的空间让建筑师挥霍,这座“全球住房价格最昂贵”的城市,因住宅面积最小、人口最拥挤,被日本人自嘲为“兔子窝”。东京的标志建筑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独门独户的小住宅。小住宅的平均寿命为30年,所以现在日本正在大量翻新老房。另外,日本遗产税非常高,人们宁愿再分割原有的土地,于是城市越来越拥挤。
塚本由晴出示了一张驹泽的俯瞰图,那是东京的一个密集住宅区,重建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驹泽经过了三代住宅的开发,其状态已经非常混杂,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解决办法就是用第四代住宅区重塑城市景观。”塚本由晴说,“东京的城市状态是无秩序、自发性的,乍一看很混乱。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的环境中,与周边邻街的住宅形成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非常重要。”
2003年,塚本在东京都世田谷区设计了一个“GAE house”,他称之为“第四代住宅”。在这幢占地面积79平方米的宅子里,屋顶被最大化,在屋顶下做一个箱子,自然光从它们之间投入屋内,形成住宅的自然生活状态。屋内全是白色,一辆自行车像被杂技演员骑着转圈那样倒挂在头顶上。它的下面是一间封闭的书房。光线经过金属板反射到室内,没有阴影,形成非常柔和的室内光线。
“由于房子小,所以设计必须很巧妙,必须考虑到每个开口的部分,还有采光、周边景观。”塚本指着房子上的窗户说,“在室内,从窗户看出去,看不到杂乱的外景,只会享受到柔和的光线。”
近年,塚本一直从事“建筑行为学”的研究。2000年,塚本为一对夫妇在轻井泽设计了一栋一居室的house Asama,就是遵循这一理论。轻井泽距离东京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是日本最有名的避暑胜地和别墅区之一。房子的西侧是水田,东侧是高15米的茂密树林。
house Asama内没有一根柱子,一道下垂的墙被用作大梁,从而把屋顶分成5份,也决定了室内的空间分割。根据饮食、起居、学习、睡觉等各种日常行为所需空间的大小,通过组合决定了下垂墙体的位置。house Asama的窗户很有意思,通过窗户可以截取窗外树影斑驳的风景,也可以通过屋顶的天窗将蓝天、树梢、阳光引入房间。这是一栋拥有9个外侧面的房子,每个面上都有窗,经由9扇窗射入室内的光线,随着时间、季节、角度的不同,传达出各种自然的表情。日落时分,在天顶的一部分被染成橘黄色的同时,其余部分却沉落在灰灰的影子里。“随着自然光的移动,生活起居和周围的树建立起了某种关系”。
汉堡包一样的“第四代四合院”
塚本认为,建筑应该一边承袭传统的血脉一边创新。他把这套思路用到了北京。在紫禁城偏西、靠近故宫的一大片四合院集中区,虽然历史悠久,但建筑已经老态龙钟,塚本应邀参与设计新四合院。“我关心的是四合院还有什么进化的可能。如何在保留四合院、胡同的建筑形式的同时,为下一代创造新的生存模式?”塚本说这个项目和GAE house有点像,都面临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在城市不规则的自由状态、新旧状态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作用力。这种自发的状态不是由某人决定的,而是由城市在原有环境中自我形成的。这种作用力会启发我的设计灵感。”
塚本把以往的四合院划分为3个时代:最初有一个内院的时期,是第一代;文革时改造四合院,内院变小,是第二代;现在有的四合院被改造成酒店,是第三代。他称自己的方案是第四代。在他的方案里,四合院像个汉堡包,变成多层,地下设计了停车场,可以容纳800辆车。地上的各层分别是咖啡厅、庭院。屋顶有太阳能发电装置。“我是在四合院的形式基础上,设计了这种围合形的新模式。”塚本还设计了不同空间形式的四合院,其中有动物园、水池、树。另外还有一座鸟笼状、玻璃造的四合院。看到塚本这些设计时,现场一片哗然。塚本承认自己对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了解得未必很透彻,但他希望把不同功能引入四合院,在四合院形成公共空间。
目前该方案还停留在纸上阶段,没有任何付诸实现的消息。
建筑只能解决最单纯的问题
B=《外滩画报》
Y=塚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
B:你特别强调建筑和人之间的和谐感,那么怎样让人在建筑里从容、优雅地生活呢?
Y:人和建筑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协调关系。如果建筑太“跳”,就不协调。我希望住在我设计的房子里的人能安心、舒适、不受干扰地生活。怎样让人们在建筑中更长时间地存在,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时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要素。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一塌糊涂。大家抱着很大的兴趣去了解、设计空间,但却忽视了时间。建筑必须得到时间延续性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同时,时间必须成为人的一部分。土地、房子用钱可以买到,空间可以买到,时间是买不到的。对时间的认识,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B:现在设计外形抢眼的地标建筑似乎成了趋势,而你的建筑非常实用。你的建筑观是什么?
Y:住宅没有必要做得很“跳”。一顿饭如果太过奢华,怎么下咽呢?味道是最重要的,不一定用金刀叉。住宅和吃饭
一样,只要能用,满足人的要求,就是好的。非住宅,如果需要,我一定会把它做得“跳”。
B:你设计的建筑很“贴身”,你如何体会使用者的需求?你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吗?
Y:建筑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处理共性的。比如不同业主的生活方式尽管各有不同,但总有相同点。迎合个性不是建筑师的工作重点。我们关心的是业主为什么要造房子,为什么选这块地造房子,今后怎么使用。其实建筑只是简单的形骸,只能解决最单纯的问题。
B:你的作品往往面临诸多限制,比如面积很小等,你如何理解限制?
Y:限制并不是坏事,看你怎么消解。有的人因为限制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限制就是坏的,而我可以很好地利用限制,实现我的设计,这就是好的。以冲浪为例,浪就是限制,但浪也是推动我前进的力量,如果要滑得更远,就要利用浪。
B:你被认为是“轻建筑”的代表,你如何理解建筑的“新”与“旧”?
Y:我并不是非得把东西变得很轻,但现代主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建筑越来越轻,现在做重房子挺难的。新房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做,相对容易些。近期我们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把很重的东西用很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我比较喜欢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大海中生物的栖居环境和它们生活的习性、体形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一只躲在石缝里的寄居蟹。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在建筑发展历史上,当然总的趋势可能是变轻的。房子与生物是对应的。房子的轻和重并不是完全可以比较的,而是在某种环境中显得轻还是重。
B:在你的背后,即将建起一幢楼,刷新中国最高楼的记录。你愿意设计这种高大、奢华的建筑吗?
Y:当然。(笑)
B:而你现在设计的都是小型、民用的建筑。
Y:设计方法差不多的。我肯定会做。(笑)
B:你是怎样走上建筑之路的?
Y:小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那时,我哥哥在家里画建筑图纸,我看后以为建筑只是一份画画的工作,我想不用到处跑待在家里画画也不错,于是就开始从事建筑。一开始我只是画画,后来事情多了,不可能总闭门画图,必须出门工作。其实现在我仍然希望只画图,但已经不可能了。
B:怎样形容你和你身处的城市的关系?比如你在街头漫步的感觉,你不开心时会去的地方……
Y:我出生在海边的神奈川县,高中在藤泽市的湘南高中就读。我心情不好时,就去海边;心情好时,喜欢去像东京涩谷那样人多热闹的地方。我特别喜欢涩谷,那里有很多交通线路,有地铁丸之内线、银座线等,地面上还有电车、铁路等各样线路。线路的动感让我兴奋,不同的动感交织在一起,我很喜欢。
B:2002年你在上海双年展上做了一件自行车装置作品,那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上海市民的市井生活。你关心普通上海人的生活,而不是奢华上海。为什么?
Y:我关心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各种要求,而这种活动具有不定性。这种不定性是我关心的。在东京,这种不定性越来越少了。比如在东京的娱乐、交际和商业中心六本木区,那里的商店窗明几净。消费者只要付钱就可以买到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都被准备好。消费者对公共部分没有任何责任。连干预公共空间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意义?
比如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公共场所,在路上随机地发生不同事件,这些事件是因为人而产生、变化、消失。对动态的公共空间的定义,是我最关心的。那些走在路上的人,虽然不是非常有钱,但在我看来,他们定义了道路,定义了某个时间、某个事件的发生。我能够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从容。马路、公共空间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发生在道路上的“时间”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B:你曾经尖锐地批评六本木区的建筑没有生命力。
Y:六本木刚造好时,有一段时间非常有人气,大家觉得新鲜,过了一段时间就门庭冷落了,因为边上又出现了新的热点。像六本木这样的地方,正在韩国、上海不断地出现。相比其他建筑,那些建筑的规模实在太大了。
B:你在上海发现了哪些没有生命力的建筑?
Y:越来越多了。我现在很难判断,还要看上海的发展。但不是把老建筑的外形保留下来就够了,而要用一种新的形式去经营它。
B:你曾说日本大都会建筑存在一种荒谬性,你如何看待这种荒谬性?这种荒谬性在上海等其他地方是否存在?
Y:大都市建筑都有荒谬性。最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我觉得最荒谬的东西。当然,这种荒谬性有时会产生优雅的愉悦感。比如单杠,人在杠上不停地转动,还可能受伤,这很荒谬,但会让人产生愉悦。再比如足球,不懂的人会想,那些人为什么用脚而不用手去碰球。当然,在既定的规则下,在公平的条件下,战胜对手,也会带来愉悦。
B:当你初到上海、北京,你如何去寻找跟陌生城市的关联?
Y:我并不在意那些突发的事物,我更希望看到城市里的家长里短、平常日子,因为这些东西具有城市的基本特质。生活和生命力往往蕴含在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里,而不在昙花一现的东西里。
B:这就是你所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非日常性?
Y:对。非日常性就是我设计的源泉。
B:你正在设计一个新型北京四合院,方案极具颠覆性,让我很吃惊。
Y:为什么感到吃惊?
B:方案的外表虽然勉强有四合院的“形”,但完全没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精神气质。
Y:我对北京四合院的理解究竟能到什么程度,我自己也不清楚。总之,我想做新四合院,也许这是一个好想法,在某些方面让新四合院和老四合院保持一种联系。
B:这个方案会实现吗?
Y:如果政府认可,开发的可能性成立,就可能成真。但时间会比较长。
在住宅面积狭小、人口拥挤的日本,怎样为一栋最小的建筑设计出生动、多变的功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塚本由晴是个中高手,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当今民用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最近,他又尝试将自己的建筑理念运用到中国,为北京设计了“第四代四合院”。
这可能是全球大都会中最苗条的民用建筑。在周遭密麻麻全是住宅的缝隙里,它屏气静神地立着,长宽仅为4米、9米,高度16米。走进房子,内部格局完全不同于中国三室两厅式的结构,被楼梯和楼板纵向隔成10个部分,左右各5个,高低错落。于是,吃饭、睡觉、洗澡不是向左转或向右转,而是上楼或下楼。10个部分被分别赋予单一、独立的功能。比如,看书可以去楼梯一侧摆着沙发的休闲区,不用担心有人在身边大声喧哗、走动。人们可以在10个空间里同时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影响别人。
这座打破传统民用建筑空间感的房子,是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2006年在东京都品川区设计的。房子的占地面积仅为18.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5.28平方米。“建筑不论大小,对我来说,建筑的意义就是如何表达人生,这更重要。” 塚本由晴说”
2月29日,应文筑之邀,值国际权威建筑杂志《a+u》中文版3周年之际,塚本由晴来到上海举行讲座。晚上,庆祝酒会在外滩6号举行。塚本在酒会结束后,接受了本报专访。晚间,在霓虹迷离的外滩,塚本临窗而坐,窗外隔江对面,就是云集了好多中国最庞大建筑的陆家嘴,那里还即将诞生新一任“中国最高建筑”。而记者在塚本的履历里,却没有找到一件投资浩大、外表眩目的地标式建筑。他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地设计了许多民用住宅,小到豆腐干,就像上文提到的“House Tower”,大到位于德国的占地面积为5.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
塚本由晴今年43岁,1987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这是他第3次来上海。前两次是为2002年上海双年展设计装置作品“Furnicycle”。Furnicycle是一件融合桌椅和自行车功能的作品,骑上它,在大街上随时可以停下来喝杯茶。塚本制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和他的建筑观是一致的,他强调人在建筑中的适宜度。在一部塚本考察上海时拍的短片里,上海的男男女女穿着睡衣在街上溜达,民工推着黄鱼车慢慢走过。这派市井气息是塚本喜欢的,“上海人与自行车的关系和谐,而在新的开发区,自行车非常少。我想是否能在新城区里,诱发一些行为、一些有趣的事件,让我们的城市更多活力?比如通过自行车和家具结合,诱导城市发生行为,在街道上形成起居室的功能。”
怎么在“兔子窝”里做道场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伯伟教授告诉记者,塚本由晴承袭了东京工业大学关注民用建筑的传统:“东工大几代建筑师致力于民用建筑,该校的前辈、大师级建筑师筱原一男、坂本一成都是民用建筑的倡导者。近几十年来,致力于探求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筱原流’,在日本建筑界举足轻重。他们的作品善于适应不同的地段和生活方式。”王伯伟说,优秀建筑师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民用建筑上,民用建筑麻雀虽小,却综合了各种技术。衡量民用建筑师的价值,不能“以貌取人”。
东工大的民用建筑传统,与日本国情有关。东京没有足够多的空间让建筑师挥霍,这座“全球住房价格最昂贵”的城市,因住宅面积最小、人口最拥挤,被日本人自嘲为“兔子窝”。东京的标志建筑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独门独户的小住宅。小住宅的平均寿命为30年,所以现在日本正在大量翻新老房。另外,日本遗产税非常高,人们宁愿再分割原有的土地,于是城市越来越拥挤。
塚本由晴出示了一张驹泽的俯瞰图,那是东京的一个密集住宅区,重建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驹泽经过了三代住宅的开发,其状态已经非常混杂,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解决办法就是用第四代住宅区重塑城市景观。”塚本由晴说,“东京的城市状态是无秩序、自发性的,乍一看很混乱。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的环境中,与周边邻街的住宅形成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非常重要。”
2003年,塚本在东京都世田谷区设计了一个“GAE house”,他称之为“第四代住宅”。在这幢占地面积79平方米的宅子里,屋顶被最大化,在屋顶下做一个箱子,自然光从它们之间投入屋内,形成住宅的自然生活状态。屋内全是白色,一辆自行车像被杂技演员骑着转圈那样倒挂在头顶上。它的下面是一间封闭的书房。光线经过金属板反射到室内,没有阴影,形成非常柔和的室内光线。
“由于房子小,所以设计必须很巧妙,必须考虑到每个开口的部分,还有采光、周边景观。”塚本指着房子上的窗户说,“在室内,从窗户看出去,看不到杂乱的外景,只会享受到柔和的光线。”
近年,塚本一直从事“建筑行为学”的研究。2000年,塚本为一对夫妇在轻井泽设计了一栋一居室的house Asama,就是遵循这一理论。轻井泽距离东京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是日本最有名的避暑胜地和别墅区之一。房子的西侧是水田,东侧是高15米的茂密树林。
house Asama内没有一根柱子,一道下垂的墙被用作大梁,从而把屋顶分成5份,也决定了室内的空间分割。根据饮食、起居、学习、睡觉等各种日常行为所需空间的大小,通过组合决定了下垂墙体的位置。house Asama的窗户很有意思,通过窗户可以截取窗外树影斑驳的风景,也可以通过屋顶的天窗将蓝天、树梢、阳光引入房间。这是一栋拥有9个外侧面的房子,每个面上都有窗,经由9扇窗射入室内的光线,随着时间、季节、角度的不同,传达出各种自然的表情。日落时分,在天顶的一部分被染成橘黄色的同时,其余部分却沉落在灰灰的影子里。“随着自然光的移动,生活起居和周围的树建立起了某种关系”。
汉堡包一样的“第四代四合院”
塚本认为,建筑应该一边承袭传统的血脉一边创新。他把这套思路用到了北京。在紫禁城偏西、靠近故宫的一大片四合院集中区,虽然历史悠久,但建筑已经老态龙钟,塚本应邀参与设计新四合院。“我关心的是四合院还有什么进化的可能。如何在保留四合院、胡同的建筑形式的同时,为下一代创造新的生存模式?”塚本说这个项目和GAE house有点像,都面临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在城市不规则的自由状态、新旧状态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作用力。这种自发的状态不是由某人决定的,而是由城市在原有环境中自我形成的。这种作用力会启发我的设计灵感。”
塚本把以往的四合院划分为3个时代:最初有一个内院的时期,是第一代;文革时改造四合院,内院变小,是第二代;现在有的四合院被改造成酒店,是第三代。他称自己的方案是第四代。在他的方案里,四合院像个汉堡包,变成多层,地下设计了停车场,可以容纳800辆车。地上的各层分别是咖啡厅、庭院。屋顶有太阳能发电装置。“我是在四合院的形式基础上,设计了这种围合形的新模式。”塚本还设计了不同空间形式的四合院,其中有动物园、水池、树。另外还有一座鸟笼状、玻璃造的四合院。看到塚本这些设计时,现场一片哗然。塚本承认自己对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了解得未必很透彻,但他希望把不同功能引入四合院,在四合院形成公共空间。
目前该方案还停留在纸上阶段,没有任何付诸实现的消息。
建筑只能解决最单纯的问题
B=《外滩画报》
Y=塚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
B:你特别强调建筑和人之间的和谐感,那么怎样让人在建筑里从容、优雅地生活呢?
Y:人和建筑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协调关系。如果建筑太“跳”,就不协调。我希望住在我设计的房子里的人能安心、舒适、不受干扰地生活。怎样让人们在建筑中更长时间地存在,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时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要素。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一塌糊涂。大家抱着很大的兴趣去了解、设计空间,但却忽视了时间。建筑必须得到时间延续性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同时,时间必须成为人的一部分。土地、房子用钱可以买到,空间可以买到,时间是买不到的。对时间的认识,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B:现在设计外形抢眼的地标建筑似乎成了趋势,而你的建筑非常实用。你的建筑观是什么?
Y:住宅没有必要做得很“跳”。一顿饭如果太过奢华,怎么下咽呢?味道是最重要的,不一定用金刀叉。住宅和吃饭
一样,只要能用,满足人的要求,就是好的。非住宅,如果需要,我一定会把它做得“跳”。
B:你设计的建筑很“贴身”,你如何体会使用者的需求?你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吗?
Y:建筑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处理共性的。比如不同业主的生活方式尽管各有不同,但总有相同点。迎合个性不是建筑师的工作重点。我们关心的是业主为什么要造房子,为什么选这块地造房子,今后怎么使用。其实建筑只是简单的形骸,只能解决最单纯的问题。
B:你的作品往往面临诸多限制,比如面积很小等,你如何理解限制?
Y:限制并不是坏事,看你怎么消解。有的人因为限制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限制就是坏的,而我可以很好地利用限制,实现我的设计,这就是好的。以冲浪为例,浪就是限制,但浪也是推动我前进的力量,如果要滑得更远,就要利用浪。
B:你被认为是“轻建筑”的代表,你如何理解建筑的“新”与“旧”?
Y:我并不是非得把东西变得很轻,但现代主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建筑越来越轻,现在做重房子挺难的。新房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做,相对容易些。近期我们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把很重的东西用很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我比较喜欢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大海中生物的栖居环境和它们生活的习性、体形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一只躲在石缝里的寄居蟹。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在建筑发展历史上,当然总的趋势可能是变轻的。房子与生物是对应的。房子的轻和重并不是完全可以比较的,而是在某种环境中显得轻还是重。
B:在你的背后,即将建起一幢楼,刷新中国最高楼的记录。你愿意设计这种高大、奢华的建筑吗?
Y:当然。(笑)
B:而你现在设计的都是小型、民用的建筑。
Y:设计方法差不多的。我肯定会做。(笑)
B:你是怎样走上建筑之路的?
Y:小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那时,我哥哥在家里画建筑图纸,我看后以为建筑只是一份画画的工作,我想不用到处跑待在家里画画也不错,于是就开始从事建筑。一开始我只是画画,后来事情多了,不可能总闭门画图,必须出门工作。其实现在我仍然希望只画图,但已经不可能了。
B:怎样形容你和你身处的城市的关系?比如你在街头漫步的感觉,你不开心时会去的地方……
Y:我出生在海边的神奈川县,高中在藤泽市的湘南高中就读。我心情不好时,就去海边;心情好时,喜欢去像东京涩谷那样人多热闹的地方。我特别喜欢涩谷,那里有很多交通线路,有地铁丸之内线、银座线等,地面上还有电车、铁路等各样线路。线路的动感让我兴奋,不同的动感交织在一起,我很喜欢。
B:2002年你在上海双年展上做了一件自行车装置作品,那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上海市民的市井生活。你关心普通上海人的生活,而不是奢华上海。为什么?
Y:我关心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各种要求,而这种活动具有不定性。这种不定性是我关心的。在东京,这种不定性越来越少了。比如在东京的娱乐、交际和商业中心六本木区,那里的商店窗明几净。消费者只要付钱就可以买到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都被准备好。消费者对公共部分没有任何责任。连干预公共空间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意义?
比如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公共场所,在路上随机地发生不同事件,这些事件是因为人而产生、变化、消失。对动态的公共空间的定义,是我最关心的。那些走在路上的人,虽然不是非常有钱,但在我看来,他们定义了道路,定义了某个时间、某个事件的发生。我能够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从容。马路、公共空间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发生在道路上的“时间”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B:你曾经尖锐地批评六本木区的建筑没有生命力。
Y:六本木刚造好时,有一段时间非常有人气,大家觉得新鲜,过了一段时间就门庭冷落了,因为边上又出现了新的热点。像六本木这样的地方,正在韩国、上海不断地出现。相比其他建筑,那些建筑的规模实在太大了。
B:你在上海发现了哪些没有生命力的建筑?
Y:越来越多了。我现在很难判断,还要看上海的发展。但不是把老建筑的外形保留下来就够了,而要用一种新的形式去经营它。
B:你曾说日本大都会建筑存在一种荒谬性,你如何看待这种荒谬性?这种荒谬性在上海等其他地方是否存在?
Y:大都市建筑都有荒谬性。最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我觉得最荒谬的东西。当然,这种荒谬性有时会产生优雅的愉悦感。比如单杠,人在杠上不停地转动,还可能受伤,这很荒谬,但会让人产生愉悦。再比如足球,不懂的人会想,那些人为什么用脚而不用手去碰球。当然,在既定的规则下,在公平的条件下,战胜对手,也会带来愉悦。
B:当你初到上海、北京,你如何去寻找跟陌生城市的关联?
Y:我并不在意那些突发的事物,我更希望看到城市里的家长里短、平常日子,因为这些东西具有城市的基本特质。生活和生命力往往蕴含在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里,而不在昙花一现的东西里。
B:这就是你所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非日常性?
Y:对。非日常性就是我设计的源泉。
B:你正在设计一个新型北京四合院,方案极具颠覆性,让我很吃惊。
Y:为什么感到吃惊?
B:方案的外表虽然勉强有四合院的“形”,但完全没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精神气质。
Y:我对北京四合院的理解究竟能到什么程度,我自己也不清楚。总之,我想做新四合院,也许这是一个好想法,在某些方面让新四合院和老四合院保持一种联系。
B:这个方案会实现吗?
Y:如果政府认可,开发的可能性成立,就可能成真。但时间会比较长。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