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访单霁翔:关注我们的“20世纪遗产”

admin 2008-05-13 来源: 网
上海外滩2007年,悉尼歌剧院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它们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风雨   它们承载着20世纪中国的记忆   问:20世纪遗产保护是当前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


上海外滩

2007年,悉尼歌剧院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它们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风雨

  它们承载着20世纪中国的记忆

  问:20世纪遗产保护是当前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2008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这是国内首个关于20世纪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20世纪遗产已经纳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视野。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的相关情况。

  单霁翔:在我国,针对20世纪遗产实施保护的观念形成较早,最初以保护“革命文物”起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要求“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调查工作”。随后,一批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相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反映我国近代革命进程的纪念馆得以兴建,大量革命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1961年,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并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将“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作为第一类别,共33处,其中绝大部分为20世纪遗产,特别是建成仅4年的中苏友谊纪念塔(1957年)和建成仅3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也列入其中。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总则中规定的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即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为以20世纪遗产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采用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类别名称。在已经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代表20世纪文化、史实和文明内容的文化遗产,占近现代类型中的绝大多数。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20世纪遗产的保护理念进一步明确,并积极通过地方立法推动工作实践。200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列入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时间标准,由原规定的“1949年以前”,扩展至“建成使用30年以上”的建筑。上海市政府先后分三批公布了398处市级优秀近代建筑,包括大量1949年以后竣工的现代建筑。此后,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相继开展了20世纪遗产保护工作,一大批20世纪遗产被纳入保护范围。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也将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遗址、代表性建筑和工业遗产等项目,列入重要的普查内容。

  问:20世纪遗产保护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课题。如果把20世纪遗产保护放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大背景下,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背景的?

  单霁翔:这个问题,还要从20多年前谈起。1981年,第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了悉尼歌剧院、悉尼港大桥及周边的悉尼港航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大会认为,作为一座竣工时间不足10年,建筑设计者尚且健在的建筑作品,悉尼歌剧院还无法证明其自身具有杰出价值。虽然该项目此次申报未果,但却引发了人们对20世纪人类创造的审视和思考。

  1986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当代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内容包括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定义和如何运用已有的世界遗产标准评述近现代建筑遗产。随后,一系列关于20世纪遗产的会议相继召开。1995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合作举行了20世纪遗产会议。会议确立了三个目标:一是认识国际环境下的20世纪遗产前沿状态;二是探索各种评估方式和方法;三是总结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法。

  在国际社会的带动下,一些国家也纷纷作出积极反应,开始从战略角度强调20世纪遗产的保护问题。法国、加拿大、美国、挪威、墨西哥、德国等国家先后召开了以20世纪遗产保护为题的学术会议。20世纪遗产的概念也从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一些存在仅数十年的城市园林、体育场、飞机场、纪念碑、雕塑、工业中心、供水系统、港口码头、海上石油钻探平台以及粮仓、铁路、生产线等也同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20世纪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战略加以推动。2001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工作会议,促使一项以保护20世纪遗产为核心的为期一年的“蒙特利尔行动计划”出台,进一步推进20世纪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问:您刚才提到了将20世纪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问题,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前世界上有哪些代表性的20世纪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单霁翔:近10年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20世纪遗产数量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20世纪遗产30余处,其中包括出类拔萃的建筑物(歌剧院、音乐厅、市政厅、医院、广播电台、住宅、城堡、别墅、公墓等),独具特色的城镇,布局合理的大学校园,著名艺术流派的诞生地以及昔日举足轻重的工业厂房和景观等。如巴塞罗那20世纪初由高迪创作的奇异的建筑作品,融汇了诸多设计风格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个性,早在1984年就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特拉维夫创建于1909年,城中4000多座建筑大多建于1931-1956年间,由在欧洲培训的建筑师设计而成,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悉尼歌剧院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问:顾名思义,20世纪遗产是根据时间阶段进行划分的文化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请您谈一下,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相比,20世纪遗产有什么特点?

  单霁翔:20世纪遗产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种类繁多。20世纪遗产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遗迹为背景的物质载体,也有反映不同流派特点、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为特征的建筑载体。包括各种风格和功能的建筑(新建筑、乡土建筑、再利用建筑),城市聚落(社群、新城镇),城市公园、花园和景观,艺术作品,家具,室内设计或综合工业设计,工程作品(路桥、水利设施、港口、大型工业中心),以及考古或纪念场所等等。

  二是风格迥异。我国的20世纪遗产,植根于近现代中国的百年风云。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侵占了大片租界,集中建设了领事馆、海关、洋行、银行、商场、教堂、饭店、俱乐部和公寓等具有一定规模和风格的近代建筑物群。如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民国建筑具有自己的风格,政治性建筑、公共性建筑相对集中,是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在全国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至2006年底,南京市共有248处、320幢重要民国建筑纳入保护范围。

  三是功能延续。由于20世纪遗产形成年代较晚,未经历过多的自然侵蚀,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维护,因此许多20世纪建造的房屋、厂矿、商铺、道路、桥梁以及各类纪念物等,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继续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遗存不同,20世纪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

  四是内涵丰富。20世纪遗产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体现了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着各个时期爱国志士、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们的崇高理想、信念、品德和情操,形象而直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例如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南泥湾军垦区,1938年在359旅的垦殖下,除了一望无际的农田、菜地、果园和林场外,还有包括机械、食品、造币等数十个工厂以及数百间房屋和千余窑洞。

  问:听了您的介绍可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请您谈谈20世纪遗产保护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加强20世纪遗产保护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单霁翔: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使20世纪遗产在世界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使20世纪遗产保护充满了挑战;同时,20世纪遗产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特别是一些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应用,使20世纪遗产更加易于受损。

  同时,在受法律保护的文化遗产中,20世纪遗产所占比例很小,在多数城市和地区,这一保护行动尚未开始。实际上,留存至今的20世纪遗产数量,与曾经拥有的和已经遭到破坏的20世纪遗产数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公众的支持,20世纪遗产必然会面临比早期文化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局面。相对于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文化遗产来说,20世纪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去认识,去解决。

  开展20世纪遗产的科学评估。面对数量庞大的20世纪遗产,正确加以选择,进行价值判别,确定保护对象,建立保护和修复体系,既是20世纪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也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现存的20世纪遗产进行科学评估,以免因为判断失误而造成不应有的损毁或流失。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应将20世纪遗产作为重要的普查对象,不但要考虑它们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要考虑它们对于今天社区生活的意义,以避免片面地、狭窄地理解20世纪遗产的多重价值。

  探索20世纪遗产的保护方法。20世纪遗产保护不仅面对大量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对象,而且各种行业类、专业类和专题类文化遗产的大量涌现,必然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体系和格局,为保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保护实践中,如果保护理念方面出现偏差,必然造成实施方法和技术的千差万别,甚至导致“建设性破坏”或“保护性破坏”。因此,寻求与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20世纪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实施20世纪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20世纪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同样,对20世纪建筑的合理利用,也会避免因为闲置而加速损毁,让旧载体孵生新功能,既有利于节省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