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家: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admin 2009-09-07 来源: 网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而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唯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嘉宾: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胡秀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杨富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吴昌华(气候组织中国办事处总裁)

仇保兴

杨富强

俞孔坚

陈秉钊

胡秀莲

吴昌华

■对话背景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而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唯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热情高涨,“低碳”似乎成了一个时尚标签。然而,发展低碳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建设构想?又如何探索出适合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了解我国低碳城市的整体规划构想,以及各个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探寻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之路。

  主动从初级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

  
主持人:据气候专家分析,在排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一些中心城市的“贡献”不小。您们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仇保兴:3年前,联合国宣布人类正式进入城市化进程。而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和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行全球21%的人口城市化。如果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人类的城市化需要3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办到。所以,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而言,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也是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手段,更是推行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点。

  目前国际上城镇化发展有三种模式: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城市低密度蔓延,以私人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1/3以上的能源;第二,塞奇·拉脱谢尔(Serge Latouche)等人的反增长计划,特点是消极看待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张用非增长的社会来代替目前增长的社会;第三,主动从初级的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显然,前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后者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杨富强:据WWF统计,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个和27个增加到54个和85个。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3.6%,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

  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个契机。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探索自己的道路。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低碳对中国的发展是限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中国的契机,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

  城市需要“大脚”革命

  
主持人:这几年,您的设计频频在国际上获得景观设计大奖,如秦皇岛汤河公园绿荫里的“红飘带”、中山岐江公园、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等项目。请谈谈您的心得及秉承的理念是什么?

  俞孔坚:从规划设计角度,我国许多城市一开始走的是“小脚”思路,犹如古时女人裹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小脚文化。于是当代城市为了无用的美丽,扭曲和致残躯体,形成了小脚主义+美国巨物主义消费观的特征。

  例如拔野草种观赏草,人工草坪昂贵且娇弱,使丰产的土地变得无用化;建造美艳无用的巨物,许多城市建造了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建筑如“鸟巢”、国家大剧院或CCTV大楼,让人不知如何维护。我们75%的地表水已经被污染,国土变得枯黄。而大脚是生产、丰产的,所以城市要进行一场为了生存的大脚革命,开展空间战略,提供生态服务,开展反过来的规划,必须从区域开始。

  生态城市必须是生态优先,大脚美学就是让城市和土地回归健康、丰产且美丽。[NextPage]

  推动“紧凑型城市”发展

  主持人:如果一座城市是低碳、生态的,那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呢?

  陈秉钊: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而紧凑型城市是明智的选择。

  美国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郊区化,终于认识到“拥有大块基地的独立式住宅已变得越来越不切合实际。维持两辆小汽车的花费一年多达1万美元”。这种蔓延式的分散布局使得城市必然造成过分依赖小汽车,这十分不利于节省土地、节省能源,是不可持续的。

  以往人们批评“摊大饼”,于是组团式城市备受推崇,让郊野大自然穿割到城市中来,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也往往使城市被人为地划分成若干小城镇,不但增加了彼此交通联系点距离,更重要的是切断了人气,降低了城市的繁华度,不利于第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从简单的几何学原理可知道,同样的面积,同样的周长最短,即最紧凑,也就意味着提高城市的效率。所谓紧凑型的城市并不意味着挤成一团,对于大城市,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公共交通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越近轴心密度越高,越远离轴心密度越低,越融入大自然。各轴间以田园、森林契入。空间距离虽增加了,但在轴线快速交通下,时间距离反而缩短了,城市是紧凑的,能源利用得到整合。从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采用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

  发展适合不同城市的低碳技术

  
主持人: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低碳生态城市?现在启动了哪些低碳生态城市的项目?

  胡秀莲:城市是全球经济中的最活跃的部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和促进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点。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表明,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低碳城市关注的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发展、贸易活动、市民和公务管理层的理念和行为等是否体现为低碳化。不同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寻求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推动碳审计;制定低碳城市战略与计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和未来碳减排方案;提高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效率;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城市间的合作;推动有利于低碳的立法工作;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实施一些示范项目等。目前在北京、保定、南京、无锡和上海等城市均选择了适用自己的措施,进行着迈向低碳城市的实践活动。

  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贵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深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杨富强:2008年1月,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我国首批试点城市。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在未来的几年里,WWF将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然后陆续向全国推广。

  吴昌华:2009年初,气候组织在中国启动了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具体目标是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如德州、贵州等,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网络体系。策略是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城市为基础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能力;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并以此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考察当地的低碳技术水准,建立起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库,因地制宜的向不同的城市推荐低碳技术的解决方案。

  ■ 延伸阅读

  何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专家:“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

  
2009年第35期的《瞭望》发表了该刊记者采访专家后的文章《“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现摘录如下:受访专家分析认为,应抓住有利时机,将低碳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思路一,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制订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创建清晰稳定的政策框架,并逐步建立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思路二,做好低碳经济政策与现有“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思路三,选择市场经济成熟、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抓紧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思路四,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或借助“中间力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及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