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风景园林》对话
《风景园林》:有人称您是“园林景观行业的张艺谋”、“国际大奖专业户”。您第一次在国外拿大奖是什么时候?什么项目?能否介绍一下当时参赛的情况?
俞孔坚:实际上,早在1994年,还是在哈佛上学的时候,我就在国际建筑师联盟和美国建筑师学会拿到设计奖,但那时是学生奖。真正以建成的设计项目获奖,是2002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荣誉设计奖(Design Honor Award ),获奖项目是当年建成的中山岐江公园。当年共有120项目参与评奖,包括岐江公园在内,共有5个获得荣誉设计奖,其中3项分别为美国几大著名设计所获得,另外一个由日本设计师获得。这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100多年来第一次将这一美国专业领域里的最高奖项之一颁发给中国设计师。应该说这个项目使国际同行开始认识到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旧中国”模式开始改变,“新中国”的景观开始在世界上展露,这在以后的许多国际评论中都有反映。此后土人的设计又相继有4个项目获得ASLA的规划和设计的荣誉奖,都是从500多份以上参赛作品中评出的。此后,我们的设计项目又两度获得世界青年建筑优秀奖(英国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和建筑学会颁发的Ar+D Commended),首届世界建筑奖(2008),和首届世界建筑节优秀奖(Highly Commended),以及两度获得世界滨水最高奖。今年我们又首度获得ULI(国际城市土地学会)亚太杰出项目奖。“新中国”景观设计的形象不断加强。
《风景园林》:拿奖有“窍门”吗?您如何看待这些荣誉?如何看待别人对您的评价?
俞孔坚:拿奖没有“窍门”,这些奖都是世界权威的学术部门颁发的,更没有后门可走。如果说是有“窍门”的话,那就是我们的设计和规划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面对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等挑战,提出设计对策。这些设计都体现出对生态问题与本土文化特色的彰显。它们既非“旧而中”,也非“新而洋,” 是“新而中”的设计。
至于如何看待这些荣誉,老实讲,我很珍惜这些荣誉,因为它们是在国际平台上、世界同行对“新中国”景观的认可,也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设计师应该在世界上所拥有的、属于当代中国人自己的身影和声音,因此,这些荣誉不光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的肯定。
至于如何看待别人对我的评价。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属于历史。我非常感谢许多人对我工作的认同和赞许,我也非常感谢许多人对我的批评。说实在,就我的作品和工作而言,国际上对我的严肃的评论远远多于国内对我的评论,我的书架上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洲、意大利、墨西哥,甚至哥伦比亚、捷克等等国家不同语言对我们作品的评论,当然,这些评论都是从赞许的方面来谈的。客观讲,批评者总是受其立场、价值观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我只能走自己的路。
让新中国的景观设计走向世界,打破欧美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仅仅是这些作品的一小部分意义,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寻找到了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一种景观策略:那就是节约的、本土的、可持续的当代设计:包括“反规划”途径,白话景观与白话城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生产性的景观,与洪水为友和最少干预的设计。为其如此,它们具有真正的世界意义;为其如此,也才使这些项目能走入世界各国的教科书,成为国际各大景观设计媒体的封面文章,并成为各国学习的案例。
《风景园林》:60年间,中国项目与ASLA、ULI等组织的评奖活动的关系有哪些变化?
俞孔坚:中国设计师参与ASLA和ULI的评奖活动的历史不到10年时间。从岐江公园首次获得ASLA荣誉设计奖算起,中国设计师获得了不凡的成绩,先后共有8个项目获得设计与规划荣誉奖,其中包括土人的5项,王向荣教授的一项规划,朱育帆副教授的一项社区景观,和清华规划院胡洁副教授的一项。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由外国公司包括EDAW、SWA和EDSA在大陆做的项目也获得了同样的奖励。2008年,我本人应邀成为评奖委员会成员,100多年来,在ASLA评委会里第一次有了中国设计师。同时,我们也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就我本人的经历来说,从2003年第40届IFLA全球大会开始,我已经先后应邀在第40届、43届和今年在巴西召开的第46届IFLA全球大会上做主旨演讲,同时于2006年、2007年分别在亚太和美洲IFLA大会上做主旨演讲。并且于2006、2008两度在ASLA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每次听众达6000人。5年时间内连续被邀请回去、在同样的国际大会上做主旨报告,这是非常罕见的,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曾经遇到个几个国际资深景观设计师,他们告诉我,已经听了我5、6次报告了,但他们还是想听,这让我很感动。有一次,一位美国老教授听完我的报告,要让我把他的后花园改造成稻田,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那样。2008年ASLA还为土人开设了“走进土人”(Inside Turenscape)专场。我们的作品出现在国际上所有重要的景观与建筑杂志上,许多是以封面文章介绍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景观设计走向世界的强劲步伐,也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在国际上得到极大的展现。关于这一点,我很感到自豪,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风景园林》:推动您不断探索景观之路的精神动力和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什么?
俞孔坚:对土地的热爱是我为景观设计事业不断探索的动力,我的乡人艾青唱的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看到被蹂躏的土地,被摧残的河流,我常愤怒,我常哭泣,我常与素不相识的人据理力争以至于常常拍案而起。景观便是土地和土地上所有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生态系统,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家园,也是生物的家园,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历史的烙印和故事的载体。景观设计学便是这个复杂综合体的分析、保护、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学问。以土地的名义,让世人回归对土地的尊重,重建人与土地的和谐,是我一生的追求,以至于我将自己称为土人,把我的设计院注册为土人。
《风景园林》:请您预测未来10年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俞孔坚:正本清源,然后有较大变革与发展。
《风景园林》:请用一句话概括您对60年园林发展历程的感受。
俞孔坚:风雨坎坷,始见曙光。
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五次应邀在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世界大会、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做主旨演讲。作品获十多项国际重要设计奖,包括五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二十多项国内重要奖项,包括第十届美展金奖等。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