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陈斌:《景观设计学》就“水话题”访设计师陈斌

admin 2010-10-10 来源: 网
L A C:请您用一句话概括介绍设计杭州西溪湿地景观设计项目中“水”元素时候的核心理念。   陈斌:用厉鹗“泛舟河渚”的诗来表述比较贴切:“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

  编者按:第六届欧洲景观双年展—“流动的景观”于9月30日~10月2日于巴塞罗那举行。该展览由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协会、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景观设计研究生课程和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友好联合会)以及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土地政策和公共事务局共同举办。 

  从上一届欧洲景观双年展开始,组委会每届将邀请一个非欧洲国家参与,以使人们更熟悉世界景观设计现状,今年的特邀参展国是中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受组委会委托,作为分展“水之中国”展览的策展人,全权负责作品选取与学术活动事宜。2010年3月31日,海选作品在全国各专家学者的书面推荐中诞生;4月20日参展的最终15件作品由双年展组委会挑选决定;7月8日,中国参展作品悉数寄送至西班牙。 

  为了全面梳理和展示中国参展项目,《景观设计学》特别邀请参展项目设计师畅谈项目中的水设计理念、对当代中国水危机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理水传统的理解等话题,力图以对话的形式深度挖掘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师在中国大地设计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与体会、反思与教训,以飨国内外读者。
 
 


陈斌:汉嘉设计集团副总裁、园林设计院院长

 

  L A C:请您用一句话概括介绍设计杭州西溪湿地景观设计项目中“水”元素时候的核心理念。

  陈斌:用厉鹗“泛舟河渚”的诗来表述比较贴切:“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既自然又人文,既有诗意又有农耕的乡野气息,这就是西溪的水。

  L A C:您如何在设计之中体现西溪的历史与传统?

  陈斌:西溪湿地历经1 700余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之初经过认真调研分析,高度概括提炼了西溪湿地的五大典型特征:1)水形态:河道、港汊、湖漾、鱼鳞状鱼塘构成了西溪独特的水形态,也传承着西溪湿地上千年人类在期间生衍繁息的信息,是西溪所独有的;2)植被形态:西溪湿地是在千余年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演变形成的次生态湿地,西溪湿地的植物群落、植物形态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3)村落及建筑形态:西溪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溪独特的村落布局形态,“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变幻无穷”,是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同时尊重自然地势地貌构筑村落典范;4)隐逸文化: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名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5)民俗文化:西溪湿地内的山水、村、田相结合,不仅具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还因人们的生活劳做而展现出不同于城市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规划阶段通过空间结构传承了以上五大典型特征,6条纵横交错的河道与规划的花蒋堤形成10.08k m2的基本构架,其间散布着纵横阡陌的河网港汊、鱼鳞状鱼塘及大小不一、空间优美的湖漾,如朝天暮漾 、千斤漾等。其间散点式布置着周家村、合建、龙章、三深、王家桥、桑梓漾、董湾等几组沿用原始村落名称的功能建筑群,脉络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涵盖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和人文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人文生态的保护与修复: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原则,挖掘恢复西溪湿地原有风物景观,复建历史景点,恢复民俗活动,如竹林挖笋、茶园采摘、潭塘网鱼、河渠行舟、古街集市、社戏龙舟等。

  L A C:从事设计之初到现在,您对于“水”这一元素的设计理念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什么?如果没有,您坚持的又是什么?

  陈斌:“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湿地内稠密的水网、河道、鱼塘,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景观,“一曲溪流一曲烟”,纵横阡陌的河网、港汊、湖漾,岸线曲折、堤岛交融、旷幽结合,正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水是西溪湿地的命脉,水形态是西溪湿地的灵魂,水质是西溪湿地的未来,这一观点在近10年的设计过程中从未变化。但在20 0 3年~2004年一期工程中,对水形态有个纠结过程,根据生态学专家要求水系沟通,营造大水面,有利于水质改善;但根据文化专家的要求,西溪湿地鱼鳞状鱼塘是西溪湿地近百年来形成的水形态特色,是西溪湿地所特有的,也是文化湿地、农耕湿地真实写照。对水质改善的迫切心情及对有千年积淀的土地的敬畏,迫使设计师必须找到一个结合点,项目才能顺利进行下去。最后在保留湿地大的水肌理形态的基础上,利用拆迁的农居点位置拓展水面,构筑滩地,营建良好的水环境,取得了文化生态双赢的良好结果。

  L A C:中国有俗语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陈斌:前半句基本认可,自然界的真山、现代园林的微地形处理、传统园林的假山,皆可成景入画;后半句不是非常赞同,因为这一说法比较片面。首先,无水也可成景,一片自然林地、一组配植巧妙的植物群落,甚至一片农田、果园皆可成为绝妙的风景;其次,有水也可煞景,像有些所谓中心广场喷水池,没有一点绿色,花岗岩贴面,喷头水管外露,加上五彩的水下灯及昂贵的使用费用和维护成本;或者号称高档小区卖点的水景,钢筋混凝土池底做成蜿蜒的水系,依靠自来水作为补给水源,依靠换水来保证水体不发出异味,水生植物无法种植,鱼类无法在其中存活等等,以上的水皆成不了景。个人认为公共水景两个条件必须具备其一,首先是自然流动的,不在乎规模大小,即使是山间时断时续的溪流,也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会诉说故事的;其次如果是静水,应在一定规模以上,能维持自身生境,其间水体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互相交融。有生命的水才是能成景,尽管这或许有点极端。

  LAC:您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水危机”?

  陈斌:直观理解当代中国的“水危机”是对自然缺乏敬畏,政府的患得患失,以牺牲环境追求G DP,那些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真是触目惊心。水资源是有限的,应珍惜它,每个行业都有责任自律及倡导正确的用水概念,即构筑人与自然,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

  • 给Ta打个赏

12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