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规划专家吕斌:我们这代人只能忍受城市病了
admin
2010-11-11
来源:
网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大城市病越来越为人所诟病。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大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和诸多机遇让人向往,而诸多不便又让人却步。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大城市病越来越为人所诟病。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大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和诸多机遇让人向往,而诸多不便又让人却步。
我们是否要继续扩大城市的规模?如何治理大城市病?中小城镇如何发挥自己的特殊区位优势和独特传统?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规划专家吕斌教授。
以再生治理大城市病
记者:关于城市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历史上有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之争,现在主流的说法则是提倡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规模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和人口的自然聚散来形成呢,还是需要人为地规划和设计?
吕斌: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曾经几次反复,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央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固定下来,那就是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主张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也就是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集聚和扩散双向结合的过程,是大集中、小分散,集中就是要把各种要素往一个本身具有区位和传统优势的地区集中,但是集聚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它还需要向周边扩散,也就是把它的一些功能外溢到周边地区。
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个新的提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至于说城市的规模,原则上当然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模和人口的集散来发展,但是考虑我们国家有政府管理的传统,再加上市场本身有一些盲目性,所以政府适当引导也是需要的。
记者:有人认为北京、上海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规划?
吕斌:是不是饱和需要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城市的承载力,包括自然、基础设施和就业三方面。前两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最制约城市发展的是就业的承载力。
北京、上海确实出现了很多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已经影响了城市的效率和竞争力。这方面城市基础设施要跟上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就只能忍受这些城市病了。
记者: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多起来,往往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扩城,但是交通问题来了;一是内城改造,但是拆迁问题来了,社会矛盾来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吕斌:我一向主张城市的可持续再生。现在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要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一个途径是扩张,这也是很多地方在做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城市再生,也就是存量的东西如何延续和更生。
城市过度扩张会引发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肯定不是长远之计。扩到一定程度,只能通过存量部分的重新整合。目前有三种办法,一是再开发,也就是拆了重建;一是更新,强调文脉的继承,小规模循序渐进;最后一种就是再生,或者说可持续再生,它关注功能的再生,赋予老城区和街区以活力,北京的南锣鼓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再生还有一个重要点,即基于社区的营造,让老城区的原住民尤其中低收入者能够从城区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就业和好处。这样就能很好地化解目前普遍存在的拆迁矛盾。
中小城市规划应找准自身定位
记者: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不是人为控制的,它需要吸纳人口,需要有产业支撑,大、中、小城镇该如何定位它的功能?
吕斌:按照城市群的概念,中小城市应该在自己的圈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中小城市应该依托自己独特的区位和文化打出自己的特色牌,而不是盲目跟风。
小城市发展一定要冷静,找准自己的特色,例如宜居的环境、独特的文化、交通的优势等。而不是上来就发展三高产业,开矿、挖煤。
记者:中国很多地方在搞规划,其中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现在也在上马一些大的项目,如西北的咸阳天水开发区。规划如何做到综合考虑,与地域的区位、地理条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吕斌:浦东、滨海因为区位和政策的优势,也有产业的基础,所以发展得很好,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采用这种大规模投入的发展模式呢?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关注发展的质量,关注民生。中西部地区一些地域的规划还是要慎重,要理性。筑巢引凤也要看有没有凤来,万一凤不来,或者来少了,巢成了空巢,原来巢里的鸟被赶出去后也没法生存了。
我们是否要继续扩大城市的规模?如何治理大城市病?中小城镇如何发挥自己的特殊区位优势和独特传统?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规划专家吕斌教授。
以再生治理大城市病
记者:关于城市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历史上有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之争,现在主流的说法则是提倡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规模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和人口的自然聚散来形成呢,还是需要人为地规划和设计?
吕斌: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曾经几次反复,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央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固定下来,那就是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主张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也就是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集聚和扩散双向结合的过程,是大集中、小分散,集中就是要把各种要素往一个本身具有区位和传统优势的地区集中,但是集聚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它还需要向周边扩散,也就是把它的一些功能外溢到周边地区。
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个新的提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至于说城市的规模,原则上当然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模和人口的集散来发展,但是考虑我们国家有政府管理的传统,再加上市场本身有一些盲目性,所以政府适当引导也是需要的。
记者:有人认为北京、上海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规划?
吕斌:是不是饱和需要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城市的承载力,包括自然、基础设施和就业三方面。前两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最制约城市发展的是就业的承载力。
北京、上海确实出现了很多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已经影响了城市的效率和竞争力。这方面城市基础设施要跟上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就只能忍受这些城市病了。
记者: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多起来,往往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扩城,但是交通问题来了;一是内城改造,但是拆迁问题来了,社会矛盾来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吕斌:我一向主张城市的可持续再生。现在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要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一个途径是扩张,这也是很多地方在做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城市再生,也就是存量的东西如何延续和更生。
城市过度扩张会引发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肯定不是长远之计。扩到一定程度,只能通过存量部分的重新整合。目前有三种办法,一是再开发,也就是拆了重建;一是更新,强调文脉的继承,小规模循序渐进;最后一种就是再生,或者说可持续再生,它关注功能的再生,赋予老城区和街区以活力,北京的南锣鼓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再生还有一个重要点,即基于社区的营造,让老城区的原住民尤其中低收入者能够从城区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就业和好处。这样就能很好地化解目前普遍存在的拆迁矛盾。
中小城市规划应找准自身定位
记者: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不是人为控制的,它需要吸纳人口,需要有产业支撑,大、中、小城镇该如何定位它的功能?
吕斌:按照城市群的概念,中小城市应该在自己的圈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中小城市应该依托自己独特的区位和文化打出自己的特色牌,而不是盲目跟风。
小城市发展一定要冷静,找准自己的特色,例如宜居的环境、独特的文化、交通的优势等。而不是上来就发展三高产业,开矿、挖煤。
记者:中国很多地方在搞规划,其中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现在也在上马一些大的项目,如西北的咸阳天水开发区。规划如何做到综合考虑,与地域的区位、地理条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吕斌:浦东、滨海因为区位和政策的优势,也有产业的基础,所以发展得很好,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采用这种大规模投入的发展模式呢?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关注发展的质量,关注民生。中西部地区一些地域的规划还是要慎重,要理性。筑巢引凤也要看有没有凤来,万一凤不来,或者来少了,巢成了空巢,原来巢里的鸟被赶出去后也没法生存了。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