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肖巍:形成卓有成效的环境文化体系

admin 2011-12-08 来源: 网
我国现在提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应该包括环境文化。但是应该看到,相对于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更不容易,文化建设需要更长的过程。从实践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设环境文化,但是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我国现在提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应该包括环境文化。但是应该看到,相对于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更不容易,文化建设需要更长的过程。从实践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设环境文化,但是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和谁对话?
 

  肖巍,1954年出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有关注与研究。著有《环境科学与人文》一书,发表《“环境”:人在中心》、《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环境文化的“滞后”和“适应”》、《环境治理的两个维度》、《没有公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与科技失灵》、《环境安全、社会和谐与道义伸张》等论文。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要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环境文化的繁荣推动环保事业新发展。我们想知道,在现在的国情和环境形势下,推进环境文化繁荣有何必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环境文化繁荣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对话人 肖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的内涵

  关键思路  环境制度与环境观念的组合


  记者:环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包括哪些?

 

  肖巍:关于文化的说法难以胜数,对环境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各有千秋。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文化就是指与人的先天本质相对应的社会遗产。社会遗产包括两大部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的物质特征,即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非物质文化是指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狭义的文化仅指后两者。因此,环境文化可以说是环境制度与环境观念的组合。我们不妨拿其中的环境法律与环境道德来探讨。如果说法律规范是环境文化的硬件,其实施需要依靠强制力,违犯了就要受到惩罚。那么,道德约束就是环境文化的软件,主要是指导人们形成善待环境的价值观,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硬件和软件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比如法律只是一种抑恶的强制,还不能成为扬善的感化,何况任何法律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有成本,当这个成本很高时,就需要道德的力量来补充。与环境法律相比,道德具有3个特点:一是具有防范性,可以减少违规行为,增进社会秩序;二是不道德的行为会受到公众和舆论的谴责,将迫使个人行为遵从集体意向,这就有助于进一步成为内在的约束力,也就是自律;三是道德是一视同仁的,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环境、保护环境,这种公共意识和情感可以抑制对个体利益的过度注重。环境文化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社会有制度来规范,但如果制度的成本太高,就需要有道德力量的约束。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思路 文明往往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形态,文化则更表现为一个过程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您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肖巍:我国提倡的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有很大的交集。不过,文明往往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形态,而文化则更表现为一个过程。恩格斯曾指出,“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是人们面临的两大变革,而要实行这种“和解”单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按现在的说法,这种变革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经指出,生态文明应成为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不可能有物质享受、政治进步和精神愉悦;没有可靠的生态保障,人类的发展将会严重受挫,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不仅仅要比生产力,更要比公平正义,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切都凸显了推进环境文化繁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点击三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
  关键思路 环境文化尚未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记者:目前,我国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是否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肖巍: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四:发明(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积累(有效文化形式的持久沉积)、传播(把文化传入新的地方)和调适(文化的某个部分随着其他部分的相应变化)。一般说来,发明和积累是密切相关的,新发明的文化形式只要有效用,就会保留下来,形成积累。文化积累越大,则发明越多,社会的进化也就越快。传播作为某种文化的源泉亦相当普遍,因为借用或吸收毕竟比发明容易得多。而调适是讨论文化变迁问题必须重视的又一个方面。文化由不同部分所构成,它们是高度整合的,某个部分的改变将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而后者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又带动了文化整体或整个社会的变迁。这就引出了“文化滞后”的问题。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环境文化滞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文化发展了,原有的习俗、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19世纪的美国,由于人口数量增长,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大大增加,大规模开发森林使之成为农田牧场,加上开工厂、修铁路,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的物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关于森林的适应文化仍然停留于开发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变迁了的物质文化。直到若干年后,美国人才意识到必须改变对森林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是指主流社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物质条件和适应文化的脱节未足够重视,没有建立相应有约束力的制度和行为规范。


  工业化大规模开发了自然力,使生产的受控程度不断提高,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在物质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观念并没有形成。人们不遵守生态环境的平衡法则,超越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使用自然,地球上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建设新环境的速度。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幅由云彩、海洋、绿色和土壤组成的美妙图案,但工业却在以不协调的颜色涂抹它。


  我国同样存在环境文化滞后问题。现在我国物质很丰富了,但文化却成了国家建设的短板,文化缺失已影响到国家形象。可以说,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很好的生态思想,比如顺天应人、量入为出等被很多人遗忘了;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摒弃的东西,比如穷奢极欲等却在这里大行其道。我国现在提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应该包括环境文化。但是应该看到,相对于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更不容易,文化建设需要更长的过程。从实践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设环境文化,但是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记者:不丹并不是很富有的国家,却拥有美丽的生存环境,更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您认为,在不丹,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

 

  肖巍:不丹最吸引眼球的是他们的幸福观,是对幸福的独特理解。他们不但提出了一个“国民幸福总值”(GNH),还有一个“全民幸福计划”。他们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但向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和住房供给制,而且为了保护环境,严格限制入境观光人数。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环境文化已经成为其主流文化。

 

  记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文化似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这是否与我们宣传的环境文化背道而驰?一方面要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又希望能尽可能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是否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肖巍:奢侈品文化追求的是以高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往往与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有足够大的消费群体来实现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繁荣就是不断创造需求、促进消费。伴随着我国的开放,原来我们不熟悉的广告、促销、信贷、分期付款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家庭汽车、电子产品、方便用品也助长了奢侈、攀比和用过即扔的消费时尚。


  奢侈品文化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特点,就是它的不可逆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者不断被引诱去进行更多、更高档、更标新立异的消费。消费得越多,胃口就越大,越变本加厉地向自然索取和排放,这样的消费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愈演愈烈的透支,但地球只有一个,它不可能无限透支下去。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鼓励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抵制奢侈消费和透支消费。这也是环境文化的一个命题。人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的生产者。人力既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它可以提高自然的质量,促进环境良性循环,也可以破坏自然的平衡,引起环境的严重退化。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人自己。正如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所说:“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不是征服外部自然,月球,和外层空间,而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现成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能力的社会制度。”人必须以征服者的姿态,遏制惟利是图的扩张主义、享乐主义,大力补救对环境已经造成的危害。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实现环境文化繁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思路 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记者:在现在的国情和环境形势下,实现环境文化繁荣有何必要性和紧迫性?


  肖巍:一是有利于大力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这几十年集中出现了。经济规模高度扩张,资源瓶颈日益显现,各种灾害和事故频繁发生。环境保护事业除了强化污染治理之外,还需要通过制度保障、社会舆论、伦理规范等共同构成良好的社会机制来推进。因此,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要借环境文化一臂之力。环保事业做得好不好,也取决于环境文化的水平和繁荣程度。


  二是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保八”成功,赢得国际社会赞扬。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国民财富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90%以上,文化软实力、影响力还较弱。据介绍,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推进环境文化繁荣,促进环境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是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水平。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客观发展规律。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精神文明水平也需要相应地提高,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文化需要。环境文化作为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的一种文化形态,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点击五
  焦点关注 
推动环境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具体途径
  关键思路 强化政策制定,加强环境教育,发展环境媒体


  记者:推动环境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肖巍:一是强化政策制定。政府应有为公众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感,更加积极地制定好的环境政策和环境制度,在宏观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微观上努力修补市场可能出现的失灵现象。同时,制订一个更全面更可行的计划来调查和监督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还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环境宣教。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对全民进行环境教育。比如,在每年“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集中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绿色环境伦理观。


  三是发展环境媒体。环境媒体是环境文化的主要载体,要发展环境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媒体。我国的媒体业虽然目前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是专业的环境媒体并不多。因此,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环境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通过环境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环境文化产业闯荡市场的实力与能力,激发环境文化的动力和活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