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武荷荏:以历史和根脉为设计的基石

admin 2013-10-21 来源: 网
我对大运河这一大背景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接受大运河沿岸的设计项目前,我的理解比较模糊和宽泛,还停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比较呆板和理想化。但是在开始着手设计,并针对特定地块的历史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其实大运河是一条活生生的河,她不断地随着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历史发展而变迁。

 


武荷荏 杭州筑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针对杭州运河东岸景观设计,以及杭州运河天地项目,您是如何理解京杭大运河这一设计大背景的?两块场地改造前的原状如何?您认为设计中主要的困境和挑战有哪些?

  武荷荏:我对大运河这一大背景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接受大运河沿岸的设计项目前,我的理解比较模糊和宽泛,还停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比较呆板和理想化。但是在开始着手设计,并针对特定地块的历史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其实大运河是一条活生生的河,她不断地随着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历史发展而变迁。可以说大运河整体申遗本身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本身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积极的转化。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已经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治、保护和建设。

  具体从这两个项目来说,同样位于大运河杭州段,但分属东西。东岸在改造前本身就是有传统民居存留,只是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且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里在历史上大有名堂:既是北新关的所在地,又是著名造园专家陈从周的故居。而运河天地LO F T公园改造前是杭州市长征化工厂的旧址,大部分具有我们所熟悉的普通厂房的特征。如何将其转换为既有历史记忆,同时又能焕发出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项目,成为其设计上的挑战。但是,我认为设计中最大的困难是观念层面上的,包括对现场遗存历史价值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历史中那些已经逝去的东西的整理和挖掘。观念上梳理清楚了,实施起来才会变得相对容易。

  作为景观设计师,您认为如何在您的项目中既表达出大运河沿岸设计的整体性(与运河其他河段在规划设计上的统一与融合),又能体现出杭州段自身的地域特色?

  武:作为个别项目的设计师,我们无法试图表达出大运河沿岸设计的整体性,但是如果我们踏踏实实的研究自身小项目的历史和根脉,以此为设计的基石,你就会发觉你在解决了自身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整体性的问题。因为这种整体性和地域特色是千百年逐渐发展形成的。这种整体性来源于大运河南北联通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流动和不断融合;地域性是更长历史的产物,是南北差异的地缘结果,是整体性的基础。

  在您参与的杭州运河东岸景观设计项目中,是如何考虑与运河的“西岸”以及周边其他场地相联系、衔接的?如何考虑场地的渗透性,与场地周边原有的场地风貌相融合?

  武:运河东岸的青莎公园部分的对面,刚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因此在建筑形式上都是统一的杭州民居风格。在北新公园部分的对面则是杭州运河天地LOF T公园,但是基本上被大片的河边绿地遮掩。这些均为河岸边的第一道景观层次。第二道的景观层次是城市背景,基本上是高层楼宇背景轮廓。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所谓与原有场地周边的风貌相融合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我们处理的是更长的历史题材,不太可能去跟城市新建的、文化价值偏低的普通城市背景相融合。运河就像是一条历史廊道,流到城市后用反差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在您参与的两个运河相关项目中,为“以提取历史景观元素来唤醒人们对京杭大运河的记忆”的设计细节比比皆是。您能否具体谈谈这种符号化元素的提取过程?

  武:我们设计中更重要的是以保护现有的历史元素为首要目的。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完全物是人非的情况,我们会去除一些与运河完全没有关联的异物,并且采用提取历史景观元素的设计手段来唤醒人们的记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运河东岸青莎公园部分中,对北新关和著名造园专家陈从周故居—“散花滩”历史元素的提取。

  上述两个项目建成距今已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它们为周边居民、商户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或改变?

  武:这两个项目可以说为周边居民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使他们有公园可以去,有景点可以游,而且周边房价似乎也得到了提升。居住在运河附近已经变成了一件值得向往的事情,大运河正在焕发出她新的生命力。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2,(03),总23期:85

  • 给Ta打个赏

12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