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龙赟:在中国过别人的日子

admin 2014-03-11 来源: 网
我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基本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升温,我们的研究集中在升温之后的这十来年时期。在这个扩张的过程之中,就慢慢形成了一些产品系,呈现出策划、营销、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物业服务系列化的趋势。

 


龙赟:景虎国际总经理、设计总监;著有《迈向产品系—地产景观之路》。

 

  您能解释一下“地产景观产品系”这个概念吗?

  龙赟(以下简称龙):
我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基本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升温,我们的研究集中在升温之后的这十来年时期。在这十来年的时间中,开发商的资本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区域性的开发逐渐变成全国性的开发。在这个扩张的过程之中,就慢慢形成了一些产品系,呈现出策划、营销、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物业服务系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就定义了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地产景观产品系。书中入选的这些开发商,他们在最初未必一定要做成系列化的规划,往往是在推出一个产品并获得了市场或某一客户群体的认可之后,再继续加大投入,进而形成了某一种特殊化的景观营造。景观产品系这个主题往往是结合标准化一起进行的。

  您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商、设计师了解到全国目前居住社区的设计有如此众多的风格,再根据这个趋势来做设计吗?是否意味着您所挑选的这些案例可以作为优秀案例在全国任何地方进行复制?

  龙:
我们整个的工作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针对行业的调查与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我们与开发商正在合作进行的工作,基于我们大量的数据和分析,来帮助他们分析他们的产品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应该关注哪些细节。我们希望能够形成对于景观整体品质的控制。景观标准化类似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保证每一个原创作品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上升期,许多相似度很高的作品在不同城市中涌现,但是需要在复制的过程中降低造价、改善细节、提升品质。而景观的标准化与汽车生产线又存在着不同,汽车生产线是完全复制,但景观的标准化是一套控制框架,在不同的场地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它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在可变的前提之下来实现对整体风格的控制。第三个阶段的工作是建设后评价,包括对儿童游戏场地周边的噪声实测、居民是如何使用这些空间的、居民的活动路径以及密度分布等方面。设计师一直都只关注图纸上的工作,很少去关心建成后的反馈。

  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前1/3的工作,相当于行业现状调查与归纳总结。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结论可供任何开发商复制。在建筑排布方式一定的情况下,景观空间关系是固定的,因此景观标准化包括了诸如对车流的控制(包括车行流线、车行与人行道之间关系、门禁、停车场、临时停车等候区等问题)等对于居住区整体空间构成的控制。我们也研究植物用量与景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植物设计、软硬景的比例、居住区需要如何配置的儿童活动场地。标准化除了表现在对于形式的控制外,还包括施工的标准化,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工艺、选择怎样规格的材料,以及相应的造价,从而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控制。景观标准化就是为了将这些具体而细节的经验传播下去。

  景观标准化是否会像肯德基等连锁店的装修风格一样,虽然每一家店的空间布局各不相同,但设计元素都是统一的?这样如何来体现居住区的地域特色?

  龙:
产品系的概念的确与肯德基的装修风格有些类似。但对于一个开发商来说,他不仅仅在做肯德基,也在做麦当劳、做星巴克。但对于某一种风格,在场地、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依旧能辨识出它的特征。

  这其中涉及到两个变量。首先,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商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系列产品。其次是地域的脉络,例如星河湾,在广州、北京、太原,它都是采用标准相同的手法去处理,但会根据当地的条件对植物材料进行了调整。这既能体现出某一系列的特色,又能展现地域化的特征,需要设计师有更强的控制力。

 

 


欧洲风的景观大门在全国各地的居住区中复制(图片版权:龙赟)

 

  饱受设计师诟病的某些风格,例如“地中海风格”、“意大利风格”,却迎合了某些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师该如何去引导市场走向呢?

  龙:
就整体市场而言,大的社会需求必然影响到具体的设计行为。但一些前瞻性的设计能起到以点带面的影响,对社会产生反馈。我考察了这么多居住小区,我发现我们都是在中国过别人的日子,全球的景观都到中国来了。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老百姓的社会需求以及开发商盈利需求的影响下,各种风格纷纷涌现了出来。但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整个社会对于房地产便会降温,当人们真正开始思考我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而不是追求身份象征的时候,居住区的景观才会真正地沉淀下来,才会出现务实的设计。

  我们在不断地将国外的风格贩卖到国内来的同时,国外的居住区究竟在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今年对日本、法国、新加坡和意大利进行了考察,我发现他们的建筑和街区还是按照他们传统模式来建造。中国也有这样的优秀的传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居住模式与现代功能结合起来。我相信,目前的阶段过去之后,国民的审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真正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前,设计师还是处于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有些景观在设计之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例如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但为了销售得好,居住区景观中还是会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水景。这些水景的情况都会变得非常糟糕,要么水质恶化,要么干枯,要么几年之后就被改造了。

  景观设计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它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去积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优秀的人和事务所来对这个行业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在调查了这么多案例之后,您觉得目前中国居住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龙:
商业化是目前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所遇到的关于风格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视觉优先的问题,因为目前还处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阶段。其次,目前可供借鉴的建设后评价经验还太少。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个位于绵阳的项目,我们发现那里的居民会选择小区的一个交叉路口来跳舞,而不会去选择设计师设计的木质平台。因为跳舞的话,两个人之间至少需要3m的间距,加之跳舞的人数众多,所以所需的场地面积会比较大;但设计师设计的场地无法支撑10人以上的活动,而且跳舞需要比较光滑的场地,木质平台并不适宜。但是目前,这种类似的可供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大家都在看图片做设计,看到什么图形漂亮就采用哪些,没有研究过使用者是如何利用的。这也是我们做景观标准化研究的一个方向,希望能够通过使用后评价提供更多的数据。(涂先明、佘依爽 采访,涂先明 整理)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2,(05),总25期:61-62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