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设计:寻找缺失的主题

admin 2004-07-09 来源: 网
  [B]设计首先要注重人性化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要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尊重普通人的需要;设计还要尊重土地,北京的景观就应该是北京的,不能任意种植南方的植物,这也是尊重科学和自
  [B]设计首先要注重人性化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要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尊重普通人的需要;设计还要尊重土地,北京的景观就应该是北京的,不能任意种植南方的植物,这也是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B]   中国房地产的高温,让建筑设计市场跟着红火起来,随便到中国的各大城市走走,很容易会发现设计风格“各领风骚”,欧美的、香港的、新加坡的、岭南的……南来北往,然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谁都不知道什么地方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造成设计风格主题的欠缺。   [B]症结所在:形式主义的泛滥[/B]   对于日益改变的中国本来应有的城市面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俞孔坚认为,可以将目前设计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盲目崇拜西方古典的设计手法,比如巴洛克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试图复兴古罗马辉煌的欧洲君主风格,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的城市广场、罗马柱廊等,都属于西方古典的巴洛克风格。目前,有不少面积较大的公寓或别墅的室内设计,往往会使用这种古典的巴洛克风格。   其二,古典的中国。这种古典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国的封建帝国。人们把中国的大屋顶,琉璃瓦、帝王装饰,误认为是代表中国的东西,实际上它代表的是封建的帝王景观,而不是现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的问题。人们一谈到中国的建筑,就是四台院或者大屋顶,这就是把清代或者封建帝王的设计当成了现代中国的设计,然后又把这种古典中国的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认同,而没有找到中国设计真正的本质。   第三,帝国的西方现代建筑。这种设计认同的是现代西方的帝国建筑,或者是新殖民主义,把西方豪华的建筑错误地认为是西方的现代建筑。例如中央电视塔的新楼和北京国家大剧院,尽管这些建筑看上去很现代.但从本质卜讲,它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现代理念。现代理念强调实用、生态和地方性,强调用最经济的手段去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需要,包括应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生态理念,环保理念,特别是民主理念,人性理念,而在这两个建筑里,这些理念都没有得到体现。这种建筑只注重建筑的展示功能,仍在追求帝国的雄伟、巨大,陷入一种现代帝国建筑的误区,却没有包含现代建筑的精神。   上述三种建筑形式实际上都在走形式主义的路线。   [B]真正的创新应关注什么[/B]   正如土人景观一直追求“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俞孔坚认为,现在住宅设计走形式主义,追求帝国式的雄伟的居多,真正的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实用性、生态性、民主性、亲人性,把这些因素作为首先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古典主义中巴洛克风格,古典的中国,西方帝国或者叫新殖民文化,都没有把真正的使用、功能、生态、人性的东西放在第一位,而是强调形式主义,这是目前需要批判的东西。创新的解决方案:就是要形成现代中国的设计,从而形成现代中国的建筑和景观。首先,它不是古典中国的封建形态,不是张扬的、形式主义的;其次,也不是西方古典的;再次,更不是西方中国的帝国主义,这都是要回避的东西。要创新就要重新认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 脚下的土地,回到“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足下的文化就是日常的、平常人的文化,野草之美就是自然之美,重新认识中国的土地之美。国内的设计要创新还要产生新的中国建筑语言,俞孔坚把它叫做城市与景观的“白话文”,当代的“白话文”。这种新的语言来源于足下的自然文化,来源于土地,来源于平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设计要尊重人、尊重土地、尊重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即“天地-人-神”的理念,协调自然关系,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设计。   [B]作为民族身份证的中国建筑文化今天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包括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下的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等等。[/B]   比如建筑设计,可以用最省的结构、最少的投入来建一个建筑,而无需去做可以花一倍的价格进行的建造却付出十倍的代价。环境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将海南的植物生搬到北京来,这是违背自然生态和科学理念的。土人曾设计了北京的一个高档住宅项目——塞纳维拉·董 事官邸,整个社区采用自由式的布局方式,在保持充分空间自由度的前提下,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园林通过大面积流动的水系,把杜区住户连接起来,每户门前都流淌着潺潺的溪水,营造出社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社区里面种的都是些乡土树种,特别是大量的杨树,造价很便宜,结果景观效果非常漂亮,市场反馈的效果也非常好,这就是属于北京的景观。还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设计,所遵循的也是这样的一种理念。   设计首先要注重人性化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要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尊重普通人的需要,设计还要尊重土地,北京的景观就应该是北京的,不能任意种植南方的植物,这也是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   俞孔坚强调:评价当代中国的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必须基于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是针对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两大危机:一个是民族身份的危机,另一个是人地关系的危机。   首先要解决中华民族身份问题,这个身份不是中国古典的身份,而是现代中国人的身份。从罗马柱到客厅的清朝式设计,都不属于目前我们现代人的身份,准确的身份应该是当代中国人的身份。任何创新的设计如果没有把中国当代人的身份体现出来,这样的设计就不应该看作是创新的。   创新还要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地关系的危机,中国的人地关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创新的设计加剧了人地关系的危机,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技术在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动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建筑认同于土地及其过程的方式。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建筑和景观本身是特定技术的体现。技术使建筑和景观具有特色。而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有可能使人们摆脱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现代技术用空调替代对自然空气的利用,用强壮的地基和墙体来阻抗风与水流的过程,用电灯来取代自然光的利用、用外来的水泥和瓷砖替代当地的上、石和生物材料。从而使建筑失去了对土地的认同,因而失去了设计的地域特色。再比如园林的建设,园林里有水、有山,有自然的群落,结果把它砍掉了,或者在湿地上盖上房子,这都是在加剧环境危机和人地关系的危机,永远不可能成为创新的标准。   所以,创新的标准一个是当代中国民族身份的彰显,另外—个就是不同程度地解决人地关系的危机。这两个前提下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俞孔坚还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后者需要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模式,使设计与这种心理模式相和谐。尽管十分困难,但也是今后设计创新中的一个重点。入世以后,人们价值观所发生的改变,就是在逐渐接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同时,失去了我们本来的面貌,这意味着我们将会逐步地彻底地失去自己的文化。规划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我们在接受国外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把科学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结合起来。   作为民族身份证的中国建筑文化今天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包括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下的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等等。这种建筑文化危机正是又一次文化认同危机的结果,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贪大求洋、欧陆风的兴起无不是这种危机的表现。   而作为非再生资源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来的城市建筑及对应的景观,最终还是应该将设计创新的着眼点放在自然、人性上来。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