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遗产教育十分必要
admin
2004-07-14
来源:
网
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曾任《东南文化》编辑部主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过多项考古发 掘和研究课
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曾任《东南文化》编辑部主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过多项考古发
掘和研究课题,其中主持的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项目获中国200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有百余篇论著发表。
一个崭新的教育内容——“世界遗产教育”正在中国悄然兴起。2002年8月,在苏州“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诞生了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青少年保卫者”。今年5月2日至5日,由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承办的中国首届“世界遗产青少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有29个代表队160名代表参加。据了解,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会同教育部计划把世界遗产教育纳入部分重点中学教学课程之中,并对教育内容做出了设想。在中学的世界遗产教育正在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同时,大学在这方面又有哪些动作?为此,记者于“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论坛”在苏州召开之际,就教于与会的南京大学文化自然研究所贺云翱副教授。
记者:世界遗产教育这一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贺云翱:在世界遗产问题提出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遗产教育”一直就是一个倍受重视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2年通过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就专门列有“公共教育”一项,并具体提出“教育活动应在校内外进行,以激发与培养公众对景观和遗址的尊重,宣传为确保对名胜和古迹的保护所制订的规章”。1972年诞生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也强调“本公约的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也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等等。
记者:为什么要在大学进行“世界遗产教育”?
贺云翱:众所周知,保障世界遗产事业持续发展有许多支撑条件,如机制、法律、科技、资金、教育等等,但教育是贯穿各方面的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保护、利用、传播等等,都要靠有理念、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去完成,也要靠对世界遗产有全面理解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而这些主要靠教育途径才能实现。可以这样说,“世界遗产教育”是世界遗产事业健康、永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和条件。
记者:我国有关部门已计划在部分重点中学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在大学是否也有这种必要?
贺云翱:应该说更有必要。大学聚集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青年,他们毕业后大多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的还会进入各级教育机构和政府的管理决策部门,大学生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对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文教育,大学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门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世界遗产”的概念和行动,正是在现代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同时并存的时代趋势下,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尊重历史文化意识、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与学习意识全面觉醒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和新理念的一项重要成就。在大学教育中,首先向青年学子传递由“世界遗产”事业所体现的这种先进理念,是提高青年知识分子综合素质、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记者:据我所知,您所在的南京大学在世界遗产教育方面已有所行动,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贺云翱:南京大学依托古都南京和文化发达的江苏省,在“世界遗产教育”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南京大学把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事业,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科研职能、信息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和文化创新作用看作是应尽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之一。近几年,南京大学的师生在校内外开展了多项有关世界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例如成立专业协会;开设有关“世界遗产”的讲座;设立有关“世界遗产”的研究课题;招收以“世界遗产”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生。在校外,与中山陵管理局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在电视、报刊或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厂矿机关宣传世界遗产知识,与孝陵博物馆及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举办“世界遗产论坛”等等,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在世界遗产教育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大学的“世界遗产教育”目前是否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贺云翱:对中国的大学来说,“世界遗产教育”是个崭新的课题,因为“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本身就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课程设置、学科及学术资源整合、教材编写、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尽管中国有20多所大学设有文物考古等与“文化遗产”相近的专业,但是,“文物考古”与“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学科体系、理论、方法、概念、话语及学科目的上的较大差异,其他如博物馆学、古建筑、古代美术等专业也无法取代“文化遗产”这一知识体系和学术理念。甚至在我们目前的大学学科分类目录中,还根本没有“文化遗产”及“世界遗产”的字样。而大学的“世界遗产”教育和科研的落后,不能不影响到“世界遗产”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记者:当前大学“世界遗产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贺云翱:根据初步的实践,我们以为,大学的“世界遗产教育”,至少应当承担以下任务: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输送经过系统培养的中、高级青年专业人才 包括向中小学输送的师范教育人才 ;设置与世界遗产事业发展相关的科研课题并向社会提供有关世界遗产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专业出版和大众传媒,利用讲习班、座谈会、研究会、展览会等不同形式,向社会传播有关世界遗产的正确理念和准确知识,通过参与政府决策和理性科学的社会行为规范,推进世界遗产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总之,大学的“世界遗产教育”任重道远,全国高校应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主动与“世界遗产”单位携手合作,对迅速发展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承担起高校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