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师眼中的理想人居
admin
2004-07-16
来源:
网
“在国外,当你去拜访一位友人,他可能会驱车带你去游览城市,非常自豪地向你展示他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环境。而在国内访问友人,朋友向你展示的往往是他高档舒适的家庭装
“在国外,当你去拜访一位友人,他可能会驱车带你去游览城市,非常自豪地向你展示他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环境。而在国内访问友人,朋友向你展示的往往是他高档舒适的家庭装修,比如豪华的卫生间、按摩浴缸或光滑的木质地板。”——当WI五合中国经理、高级建筑师刘力向我们谈起这个看似有趣的发现时,心情并不轻松。
他说,类似一些现象体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中西文化差异,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欧美一些国家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较大差距。正是因为失去了城市大环境的优势,我们只能把自己的精力和创造力放到微观的小环境中——这是很无奈的。
刘力,出身建筑师世家,从事建筑设计近20年,他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时下颇受关注的人居环境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城市大环境的营造是基础
刘力认为,理想的人居环境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和罗列,更不是简单表象的丰富,应具有更为本质的人本内涵。人居环境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次,一个理想的人居环境首先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大城市环境,其次是合理的居住区、社区的规划设计,最后才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人居环境建设。然而,在我国,由于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推进和城市建设的无序,在宏观层面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城市环境的优势。“举个例子,从我们北京五合工作的腾达大厦向外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北京动物园、紫竹院公园两大块绿地,周边除了这两块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绿肺’之外,到处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再无其它可欣赏之处,而且,在北京能够拥有这种环境质量的项目也几乎是屈指可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刘力认为:一方面是现阶段城市规划失控,建设用力“过猛”,建造了太多过于密集的建筑,没有给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发展商和建筑师大都缺乏一种大环境意识,过于追求单体项目的标新立异,而很少从整个城市肌理的营造来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刘力很尖锐地说:“在我国现阶段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都较低、发展商的素质也不高的情况下,越是炫耀和突出个体项目的地标性,越容易产生建筑垃圾。”“城市一旦失去了原有的肌理,单纯某一个项目的提升已很难改变城市整体的生活质量。”因此,刘力认为,作为一名建筑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艺术负责,对发展商支付的设计费负责,更要对公众负责,对社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负责。
台湾作家柏杨曾经用“鬼的空间”来形容和批评亚洲一些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空间狭小,令人压抑。刘力说,我们应该吸取这些城市的发展教训,通过城市规划控制部门、建筑师、发展商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加强城市的综合协调,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大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居住区设计的根本
我国的居住区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走过了兵营式排列的初级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环境要求的提高,住宅区环境营造以及景观设计近年来逐渐受到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重视。刘力说,我国中观层次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居住区项目的评标,往往一个设计作品不需要告诉我作者是谁,只需要看到方案的平面设计,我就基本可以判断出是不是出之国内设计师之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常常会采用很多城市规划的手法,比如放射性的道路、圆形的广场、中央对称的轴线等等,十分强调城市空间的纪念性和图案性。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城市规划的手法,而不是一个居住小区的手法。”刘力认为,采用规划设计手法来设计居住区项目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刘力说,购房者很可能要倾其一生或半生的积蓄来购置房屋,有些人可能要在其间居住、生活一辈子。因此,住宅首先应该满足的是人的需求,考虑人居住在其间的空间感受,而不是强调这种纪念性和图案性。足够的人情味和舒适度才是社区规划的根本原则之一,而不应是表面上的醒目、显耀或气派。
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分离,缺乏建筑、景观、装修的整合设计。“当我们走进一个小区,往往会看到建筑外观很漂亮,样板间也很高档,但是一进入单元门后就显得非常简陋了,整个建筑没有统一、协调的风格。”刘力认为,这是因为目前许多住宅设计各个环节分离,往往是由建筑师来做建筑设计,规划师做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公司来做室内样板间的装修设计,园林公司来做室外的园林设计,没有将建筑、景观和外装整合在一起,使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
刘力强调,作为人居环境中观层面——居住区建设,关键是要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上来。
高科技含量是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
刘力认为,微观人居环境是建筑师力所能及的范围,现阶段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筑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目前,住宅的价格更多的体现在土地的附加值上,而不是建筑的技术含量上。
什么是建筑技术含量?“当我们在购买手机、汽车等高档商品时,会很自然地关注它的科技含量,但是当我们在购置也许是我们一生当中最为昂贵的消费品——住宅时,我们反倒没有科技方面的意识。”刘力说,当前国内的住宅消费整体上还没有过渡到对高科技、高质量的追求上。消费者并不了解建筑的性能或技术指标,是建筑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开发商由于面对的是供不应求的市场,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但是,刘力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本质性标志,高技术含量始终是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引进新的技术,未来几年内中国建筑在技术领域才可能踏上新的台阶。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