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面向未来营造中国住宅
admin
2004-10-21
来源:
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马国馨) 所谓欧陆风、北美风、中国风,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虽然形式对建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马国馨)
所谓欧陆风、北美风、中国风,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虽然形式对建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从人居空间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我认为,面向未来的、适宜中国人的建筑和生活空间,首先要符合国情,符合老百姓的经济水准,使用方便。好用又好看最理想,如果不可兼得,应首先保证好用。
[B]中国风也是一种时尚[/B]
欧陆风、北美风或者中国风,实际就是一种时尚。现在已经进入多样化的社会,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多元化,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判断人居空间优劣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从居住者、从市民的角度,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良好的性价比,良好的使用价值,良好的物业管理。前一段时间,开发商也好,主管部门也好,常常在精力投入和营造卖点上不得要领。在住宅中搞许多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或不中看也不中用的东西,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无论开发建设还是买房,看起来可能是集团行为或者个人行为,但是总的来说要服从国情。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稀缺,按照科学发展观,不能透支和过度占用社会资源,包括土地、材料、能源乃至空间资源。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从面积、体积、耗能、成本等各个方面,衡量住宅开发是否符合国情。现在是我们城市化对住宅建筑影响很大,发展很快的时候,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等局面不可控制时再反过头 来解决就很困难了。
建筑师应该考虑得更多。目前房地产市场上,正是从过去的单一产品供应发展到多样化供应。现在有选择余地了,但这种选择余地现在还不能满足我们社会的需求,因为现在还是商品房比较多,廉租房比较少,经济适用房比较少,大多数要改善居住条件的人还是可望不可及,对很多年轻人还是负担。目前我们国家大量的还是买房,这本身不正常,因为居民进行居住消费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租房而不是买房。
[B]多样化才可能满足居住需求[/B]
探讨如何营造适宜中国人居住的空间,首先应该研究如何营造适宜人居住的环境。
首先要看城市是否适宜居住,现在有些超大城市就很部适于居住。另外,一个城市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经营过程,需要几十年上百年。而现在的情况是,在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中常常有一种大跃进的情绪,地方领导常常希望在任期内,3到5年就发生一个大的发展,出现大变样。当然只要有财力,靠行政手段这种大变样也能实现,但后患无穷。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逐渐完善的,不能不尊重。我看到有些地方为了绿化从外地移植大树甚至古树,成活率极低,损人不利己,这是典型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畸形心态。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人,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中理想的君子国,大家都是礼尚往来,相敬如宾。但是现实中又如何呢?常常很注重私利,自私短视。
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住宅产品,不是要回到传统,也不是要西化,而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样化。
[B]居住方式与时俱进 [/B]
居住方式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近日,有记者问我,如果买房,会选择集合住宅还是独立住宅。我选集合住宅。第一有安全感;第二具备与邻居交往、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第三,有利于节能、节地,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当然也便宜。过去说传统建筑,就理解为大屋顶、木结构、四合院等等,这也只是过去传统的一个表象。
首先,传统是发展的。人的生活发展,人的思想发展,传统也在发展,会不断形成新的传统。时代不同,传统也有新的内涵。
其次,就建筑而言,更多的还是要面向未来。因为它要为现在和未来服务,即便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是以此为出发点。中国文化和文明传统更主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内容,它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汽车够新,但这么新的东西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各种区别,这是过去等级制度传统在汽车上的体现。
实际上,建筑师是一个协调者,是一个组织者,是一个生活的组织和创造者。
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表面化的道路,譬如屋顶用琉璃瓦,或者用一些特别的构件或比较形象的东西。这是不是继承?我觉得不完全是。很多外国建筑师到中国来,为投中国所好,也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可能注意到很多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借用二龙戏珠、大鹏展翅、步步高等意象,还有什么周易的六十四卦等。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对自己的传统,世界的传统,需要很好的了解、消化、吃透,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拿出来,而不是生吞活剥,拿出来就使上了。对现代中国建筑师来说,恐怕责任更重,虽然处于比较浮躁的环境,这样做存在一定困难。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