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陈喆:建筑人类生活与艺术的伟大结晶

admin 2004-10-26 来源: 网
  建筑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每一个代表性建筑的出现都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建筑永远是伴随人类而发展和进步的,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简陋单一的土屋茅棚
  建筑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每一个代表性建筑的出现都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建筑永远是伴随人类而发展和进步的,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简陋单一的土屋茅棚,到现代文明雄伟壮观的摩天大厦;从少数民族的丛林村寨屋舍,到彰显风格的大型城市公建,建筑体现出人类工程技术的巨大飞跃和建筑艺术的巨大改革。建筑记录着人类对艺术与美的孜孜求索,建筑折射出人类对精神与文化的思考和演变,建筑是人类永不磨灭的生活与艺术的伟大结晶。   [B]建筑艺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B]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1/5以上的人口,56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也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不管是商周到秦汉的萌芽与成长,还是秦汉、隋唐、明清的三个辉煌高峰,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尤其是从80年代起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建筑进入当代发展阶段,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创作数量巨大,建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史,目前还正在总结和研究之中,有人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创作方法以复古主义为主导;第二阶段为50年代至60年代中,是对复古主义的一种不完全恰当的纠正,可称之为简约化时期;第三阶段为60年代中和整个70年代,即所谓“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影响时期,建筑艺术创作被错误地引上了一条“政治化”的道路,可称之为庸俗政治论时期;第四阶段从80年代开始至今,以中国进入新时期为契机,建筑艺术创作才步入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提到建筑和建筑艺术,不免有人会问,谁在搞建筑艺术?政府职能单位?建筑师?发展商?或是这些不同群体的整合力量?建筑艺术的话题在此之前总在过于狭小的范围内流转,那是建筑圈,那是地产圈,可形容的状态是“波澜不惊”。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建筑艺术与自己无甚关联,建筑文化嘛,出于一些目的还可以挂在嘴边说一说,说到真正的关联便远了些。确实,所谓的建筑艺术及其成就和发展阶段,一般是针对大型公共建筑而言的,是在不断描绘一个建筑师的成长史和建筑界的发展史,离大众百姓相对远了些。而在近阶段特别是今年(2004年),政府的拉动支持和民间的渴求与推动逐步融合,建筑艺术也逐渐平民化,和百姓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了。可以说建筑一直是伴随百姓的,而建筑艺术却不是,今天建筑艺术逐渐开始演绎到大众百姓的生活中来,而事物一旦平民化,与百姓关系密切了,那它的意义就远大了……   [B]地产小康时代:建筑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B]   中国,这个历史上曾创造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世界奇迹的东方古国,今天在住房建设上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新的奇迹。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相媲美。   实现小康,这是中国人的世代梦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以来的历程,辉煌的画卷展现于我们面前: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13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成真,实现了由“饥渴”、“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人民生活从“饥渴”、“温饱”跨入“小康”,伴随而来的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人们有40多年是在低质量住房条件下生活的,农村是草屋、“干打垒”和少数的砖瓦房。城市是大杂院、筒子楼和清一色的单元房。今天却变了,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一潭死水。农民住上自己的大瓦房、小别墅,城里人住上了新公寓、Townhouse和独栋别墅,住房从破到新,从小到大,从住房设施简陋到现代化,从污染到环保,可以说中国人的住房巨变,足以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曾经说:“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这便告诉我们伴随全民的“小康”,中国建筑业界也跨过了以筒子楼、大杂院、单元房为建筑语言的“饥渴”和“温饱”时期,迎来了建筑业界自己的“小康时代”,“小康”让设计师有了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去发挥、去升华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时代艺术。而这些也是历史给予的必然责任,人民生活温饱解决了,大众百姓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了,对建筑的要求也便提高了,所以说中国地产的“小康”时代就是一个追求建筑艺术的时代。   [B]见证2004:建筑 & 艺术“比翼齐飞”[/B]   中国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自1992年南巡春风以来10年间修成的一个“正果”,然而,“正果”光鲜的外衣下笼罩的似乎是一堆扭曲的废墟;但是建筑的意义万变不离其宗,一直是人们栖所、身份、梦想的载体,所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探索。有人便开始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说建筑是美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中国建筑有理由充满信心期望出现新的建筑艺术,在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与新的时代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中国北京刚刚落幕,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以“无止境”为主题,承担起社会历史的责任,以中国政府和中国建筑业、建筑市场为依托,呼唤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建筑艺术珍品汇聚北京,呼唤中国建筑文化力量支持这一走向高端的艺术事业。可以说这样一个大的艺术活动和整个业界的形势是相吻合的,现在中国宏大且荟萃精华的建筑业架构拥有了与国际建筑文化交流融合,与顶级建筑艺术同台论剑的资质。我们需要一个足以代表自己和世界的平台,来展示建筑艺术前卫理念、先进模式及优秀案例。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建筑领域里一件承前启后的展览活动,对中国和世界建筑艺术的推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预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开端已然拉开序幕。   中国的建设者正日以继夜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据称已到了世界级现代建筑经典的时代,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世界之最。中国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的大工地”,早已引起世界著名建筑师和建筑商的关注,而中国也日益敞开胸怀,努力从他们的建筑理念与实践中撷取精华。   2004是中国建筑界艺术风潮涌动的一年,除了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中国北京召开外,各种建筑业界的展览、论坛、交流会一直就没有停歇过。2008奥运建筑项目“鸟巢”和“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去年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奖的长城脚下的公社、今年较有影响力的大型装置建筑贺兰山房、余温未息的大山子798工厂和圆明园画家村,这些都在时不时地吸引公众的眼球,而被提升为关注一线的却是随着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而发展起来的住宅建筑项目,如今的社区建设不仅仅是考虑居住功能的设计,而越来越注重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的体现。住宅建筑慢慢在由建筑居住形态向建筑艺术形态转化,粗看2004北京居住建筑市场你会发现这一建筑走向非常明显,不管是北京的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幸福山村、UHN、郦城还是苹果社区,它们都显露出了自身所含有的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艺术风采。   长城脚下公社是建筑家完成的,而贺兰山房是艺术家设计的。 这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建筑和艺术正在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和阶段性一样,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建筑“小康”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定发展和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们无节制地大兴土木,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到来了,它具备了所需的条件与基础,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转型期。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旧有的建筑和城市面貌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而且,这一转型期大众百姓和建筑界都相当积极。同时更是具备了整个社会经济充满活力的良性条件,所以2004年出现这样的建筑艺术热潮也是必然的。我们也已经看到,2004年的中国正迎来她的“地产小康”时代与一个全新的建筑艺术时代。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