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王建国:城市设计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Cecile 2018-04-02 来源: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2018年4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老师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开展了题为《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的讲座。

2018年4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老师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开展了题为《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的讲座。


20180412_105147_000.jpg


王院士首先以聚落的发展为切入点,村庄作为最早出现的聚落形态,与自然界关系密切,并且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中的人类聚居点逐渐扩大,发展为城市。而这一过程正是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的过程。

受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中提出的宇宙城市模式、有机城市模型和机器城市模型的启发,王院士将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1.有机秩序的载体——自然中的城市

20180412_105147_001.jpg


王院士以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Siena山城的发展过程为例,说明最初的城市布局和建设是对于自然要素和生物气候条件的敏感回应,因此,有机且复杂多变的城市空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此看来,城市中各机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彼此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有机体”的特征,构成了另一种“自然”。王院士介绍道,不论是江苏的常熟,还是遥远的英国伦敦,前工业社会中的大部分城镇建设均遵循着大自然规律和法则,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起“理想中的家园”。至今,当中很多城市村庄仍保留着其最初的原型。

王院士强调道,现代城市建设虽讲求效率,但城市布局、结构、肌理仍需向“天人合一”传统营城智慧学习。特别是在城市及乡村的建设中,要为大自然留有空间和余地。


2.宇宙模型的载体——自然秩序与人为驾驭等量齐观的城市

20180412_105147_002.jpg


针对这一阶段,王院士解读道,自然中的城市与宇宙模型实际反映的是人工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的关联及层级关系,象征着人类为了巩固自身在地球上的社会关系与层级所做出的尝试。然而,城市规划设计仅仅是人为设定的一种秩序,不应当被无限放大,更不应该成为某种僵硬不变的“教条”。在谈及传统营城规则时,王院士以隋朝水淹大兴城为例,阐述受人为禁忌与宗教信仰的桎梏,古人因一味遵循传统营城规则,而导致对于自然条件的忽视。

王院士呼吁,城市作为复合功能的载体,在面临现代城市的问题和挑战下,其建设不能是简单的“人定胜天”。更需要设计师们对于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富有情怀”的研究。


1523501598756247.jpg



3.功能机器的载体——城市中的自然

20180412_105147_004.jpg


在谈及“城市中的自然”时,王院士说道:由于工业生产引发出功能区划、物流仓储、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城市功能虽在不断完善,但如何在城市功能愈发多元复杂的情况下,保证城市运行中的“公平、效率”,是城市设计、城市规划需要理性应对的。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人们对城市中的景观绿地一度掉以轻心,直到以奥姆斯特德的中央公园和波士顿翡翠项链为主要代表的美国“公园运动”出现,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城市中的自然”的重要性。

王院士认为,在城市化率飞速增长的当代,现代城市对于密度和集聚效应的要求高居不下,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停滞,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增加对于自然禀赋的敏感度,让人与自然间保持好的张力,是当下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0180412_105147_005.jpg

1523501617773925.jpg


针对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王院士结合自身实践和国内外知名案例提出:(1)“城市中的自然”需要最大可能地表达出生态、景观、场地的自然特性,改善甚至重新开启生态过程;(2)在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自然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达到“自然中的城市”;(3)在当下国家助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不应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更需营造出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报告的最后,王院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其一,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宿命;其二,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中“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时至今日依旧具有深远意义,当下城市发展需倡导绿色城市、生态优先、逆向规划的场所营造准则;其三,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应按照生态游憩景观要求,在既有的建成空间中合理规划“城市中的自然”。而较小规模的城镇,因建成空间面积相对较小,则应更侧重对于自然的保护与维系。通过对“山水城市”、“蔓藤城市”等绿色城市概念的适时应用,力图创造出基于东方自然特性,多样且有机的城市发展模式。

讲座后,王院士对现场观众的提问予以了解答。并向在场的景观设计者提出了美好寄愿:在“人、社会、自然”三者当中,需重点关注自然社会里人的角色和责任,并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80412_105147_007.jpg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设计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协办, 承办。2018年系列讲座还将继续,敬请期待。




供稿:土人设计新媒体中心

编辑:卢玉洁  张潇

设计:李飞鸿

策划:马哲


  • 给Ta打个赏

3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