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吴良镛:建筑的文化品位
admin
2005-07-07
来源:
网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 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种种现象都反映了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
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
比如,在“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现在因为湖边高楼四起,在湖中只能看到残山剩水,已经失去昔日烟波浩渺的诗情画意。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这类“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
如今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厚的功力,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们却不知从中汲取养料。面对全球强势文化,中国建筑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并且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根据当地条件,针对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与地域优势,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城市建设的步伐使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像过去一样仅仅整理记录历史、就建筑论建筑、局限于局部建筑形式的讨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中国的建筑学家宜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待建筑与城市文化问题。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城市无不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愈来愈多的考古发掘证明,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
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学”与“中学”的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我们的建筑师对当前国际建筑成就的吸收能力并不弱,但如果能有更好的“中学”根基,增强对科学的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更上层楼,在思想感情上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他们方能真正走向成熟。
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寄托于艺术的创造。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功力之深浅一经比较就立即显现。如果我们在建筑文化研究中能以审美的意识发掘遗产,当能另辟蹊径,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与地段俯拾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创造。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游记,立即光彩照人,落花流水皆文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建筑师就会涌现出无穷的想象力,以生花之妙笔勾画出情理兼融的大块文章。
时代在前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高潮必将到来。中国的建筑研究需要放眼世界,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
吴良镛(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
比如,在“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现在因为湖边高楼四起,在湖中只能看到残山剩水,已经失去昔日烟波浩渺的诗情画意。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这类“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
如今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厚的功力,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们却不知从中汲取养料。面对全球强势文化,中国建筑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并且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根据当地条件,针对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与地域优势,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城市建设的步伐使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像过去一样仅仅整理记录历史、就建筑论建筑、局限于局部建筑形式的讨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中国的建筑学家宜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待建筑与城市文化问题。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城市无不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愈来愈多的考古发掘证明,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
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学”与“中学”的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我们的建筑师对当前国际建筑成就的吸收能力并不弱,但如果能有更好的“中学”根基,增强对科学的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更上层楼,在思想感情上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他们方能真正走向成熟。
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寄托于艺术的创造。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功力之深浅一经比较就立即显现。如果我们在建筑文化研究中能以审美的意识发掘遗产,当能另辟蹊径,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与地段俯拾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创造。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游记,立即光彩照人,落花流水皆文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建筑师就会涌现出无穷的想象力,以生花之妙笔勾画出情理兼融的大块文章。
时代在前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高潮必将到来。中国的建筑研究需要放眼世界,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
吴良镛(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