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晨:为百姓而设计,为自然而设计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设计师专访”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将邀请获评“2022年优秀青年设计师”的25位青年设计师参加,共同讨论如何发挥自身力量,从而作出对行业发展、全人类社会福祉的有益贡献。
本次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景观专项院院长杨凌晨先生,他致力于滨水生态空间的营造,探讨在“人民城市”理念下景观设计于人的公共性、公平性甚至是公益性,于自然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
杨凌晨
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景观专项院院长
滨水生态景观专项化技术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
上海市十大优秀青年风景园林师
CLA: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
杨凌晨:大家好,我是杨凌晨,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包豪斯。现就职于华建集团环境院,是一个资深画图匠,半个教书匠。
2019年洱海生态廊道现场踏勘
除了设计工作之外,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高校教学上,在上海交大参与学生设计课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在东南大学带毕业设计,在同济参加设计课评图。一直努力地想把自己项目实践当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告诉同学们。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课
CLA:请阐述您的从业理念,以及您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有哪些创新?为行业发展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凌晨: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从业以后一直在探寻一条生态技术和空间艺术结合的路,也一直致力于创造一些为人所用、为人所乐用的公共空间。
黄浦江贯通南栈段设计
在浦江贯通南栈段设计中,我们就在尝试结合覆土建筑的生态性和公共性;在郑州梅河项目中我们开始尝试中水的回收利用和河滨带结合梯级海绵的做法;到了洱海项目我们更是把流域治理、水环境提升、生物栖息地营造和低干扰服务进行了综合的空间统筹。
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了我以空间设计整合多专业、从而让设计更加理性科学的思路。
大理洱海生态修复廊道
CLA:您认为青年设计师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您职业生涯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杨凌晨:作为青年设计师,我个人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第一,设计一定为公,为人们创造好的空间,强调空间的公共性和公平性;第二,设计一定要结合自然甚至反哺自然,尊重自然过程、尊重科学。设计是削弱人地矛盾的途径,而不是造成紧张的武器;第三,坚守职业的底线,不要突破生态红线、政策红线和法规。
大理洱海生态修复廊道
其实在我职业过程中,很多人、很多时刻都会触动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19年做洱海生态廊道的时候,初步概念方案出来后去给省里领导汇报,结束后省领导对我们说:“历史是对得起我们的,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接下来就看我们能不能对得起历史,给洱海的保护治理和当地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听完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半是激动、一半是震撼。在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都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扑在这个项目上,那种感觉很棒。
大理洱海生态修复廊道
CLA:您觉得一个设计师应具备多少履职尽责能力?如何判定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杨凌晨:好的设计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我比较看重两点,一个是对于原创的热情,另一个是对于完成度的执着。
原创是设计师一辈子都要投入极大热情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而完成度能够检验你对场地的理解是否正确,对工艺技术和材料的选择是否正确,对施工过程的把控是否到位。这是让设计师得到反馈且不停成长的唯一途径。
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梅河水系景观工程设计
CLA:请谈谈您对设计行业的未来展望。
虽然今年整个设计行业“哀鸿遍野”,也有很多设计师表示迷茫,但是我依然坚定地看好设计行业的未来。如今,整个行业冷静下来、慢下来可以让我们对人地关系思考地更深入、更充分,可以让我们设计师更加从容地去应对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未来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只会更强烈。我们设计师,特别是景观设计师的用武之地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所承担的责任只会越来越重。未来的景观设计行业将聚焦城乡两个大版块,城市里做存量的更新,让城市更具有活力和烟火气。比如我们在南京江北新区做的道路环境更新,在济南历下区做的河道环境更新,在上海逸仙路高架做的城市消极空间的照明更新等。
南京江北新区道路环境更新
济南历下区河道环境更新
上海逸仙路高架城市消极空间照明更新
乡野区域主要聚焦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景观学在区域尺度构建生态基底和缓解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在洱海保护和滇池保护所做的事情,需要和各个专业、各个学科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和融合。
CLA:您对年轻设计师和在校大学生有哪些成长建议?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文章和书籍给他们?
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那个时候条件好太多了,可以通过互联网甚至是旅行了解和感受很多很多的大师作品。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觉得第一要多读。我以前在同济读书的时候,曾经去做过学院图书馆协管员,为的就是逼自己在那里多看书。我本科那个时候很多建筑规划景观的书籍根本买不起,都是靠学院图书馆获取知识打开眼界和启发灵感的。现在各种资料获取很方便,希望同学们多读。
其次是要多看。书上看到的照片和文字描述,和你现场看到感受到的空间和尺度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我到了凡尔赛宫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大轴线、什么是大喷泉、什么是整形树木;我到了网师园才懂了为什么“月到风来”、什么是"小山丛桂"。你在书中看到万神庙的那束光和你在现场感受到的那束光,肯定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多去现场感受。
2018年洱海生物多样性调研
最后是要多做。我们以前是靠多做模型来推敲空间和设计。现在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建模渲染软件来实现各种异形、空间曲面或者参数化的设计。一定要多动手,在模型中把想法立体化,把平面设计变成空间设计。
我推荐几本对我学生时代影响比较大的书吧,可能有点老派: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陈从周先生的《说园》、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以及维勒格的《德国景观设计1、2》,这本书对当时的我冲击很大,也埋下了我研究生去德国留学的种子。
希望同学们像上海的城市精神一样在设计学习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周舟、明 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