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吴良镛:建筑师要为吾土吾民服务

admin 2005-11-05 来源: 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而立之年的吴良镛作为梁思成的助手,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50年后,老当益壮的吴良镛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而立之年的吴良镛作为梁思成的助手,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50年后,老当益壮的吴良镛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一直对北京市区域规划建设出谋献策。

  “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这是在我国建筑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A. 大北京计划  

  (2008年,北京将迎来奥运会盛事。在未来不到3年的时间里,北京的城市建设不仅要解决燃眉之急的交通问题,而且要为长期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吴良镛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确立的“大北京”发展方向,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1999年提出“大北京”发展规划的,现在已经是2005年了,6年时间,您觉得现在的北京是向着好,还是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呢?芽

  吴良镛(以下简称“吴”):北京的建设发展非常快,可以说来不及总结经验。还有,就是有不同的意见。所以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北京还是走在前面的。

  新的修编跟过去相比没有什么很重大的变化,就是不再以旧城为中心来发展了,我们叫它“走出同心圆”。原来北京就是旧城,然后一个环,两个环,三个环,四个环等等,一直到六环,还有七环,有人就说,你这个环路有完没完呀?所以这个交通问题啊是很难解决的,是个布局上的一个失误,或者说是战略上的失误。所以技术上,修立交桥,搞地下道,等等,只能解决一些局部问题,不解决全局问题。

  (在城市发展规划从构想向实现延伸的过程中,政府、建筑规划师、房地产开发商三者之间,扮演着非常微妙的三角关系。政策导向、理想化的科学论证与经济发展,到底哪一方会成为左右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呢?)

  记:但是这个战略转变,我想大家从理论高度或者说从领导层次高度觉得是应该这样做的,但是对很多发展商或者对一些公司来说,旧城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里有地价的问题,有他建造的东西为他带来的盈利的问题。这样一来,一个大家都知道是正确的城市规划,能不能真的落实下去?

  吴:你问的是一个难点问题。怎么说呢?在回答《望》记者提问时,我说:我客气一点说,是区域的发展积极性很高,不客气一点说,它们就是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必须要控制。适宜的发展必须要,首都嘛,该盖的就盖;不适宜发展的,你不一定要在北京建,或者不一定在旧城中心建。不管开发商怎么样想,这是一个前提、大局,区域仍然要服从大局,不要无规模的发展。

  (“大北京”规划一经采纳实施,必然导致区域性行政权力的重新化分。这自然会给政治家们制造麻烦。然而如果规划落实不下去,北京还将是一块继续摊下去的“大饼”,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古迹保护,没有一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记:但是会不会在改的过程当中又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然后改出的城市还是乱七八糟的?

  吴:对,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是,现在已有的规划,我们尽管做得很多——刚才讲了,规划有很大成就——但是对旧城,这里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全落实,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不是一个总体规划就能解决的,还有很多争论,还有很多不同的力量的斗争,要有一种执着的心态,要让这些意见为大家所接受。一个好的城市不光是当市长要有责任,广大市民也要有责任,要关心,要透明,要理解,要公正,要能够参与。在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 伤心旧城

  (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当然还会发生更坏的情况。某些政府官员可能为了实现自己在职期间管辖范围经济实力的增长,纵容房地产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不按牌理出牌,与城市规划建设背道而驰。)

  记:您觉得您这个建议被采纳的速度,比不比得上开发商去抢这块地的速度?

  吴:所以应该好好工作,努力工作,让很多东西走到前头。所以我也在向媒体呼吁,这是为下一代人。也许这一代人自己还不见得能感觉到问题——其实也已经开始感觉了。我天天注意报纸,游人怎么样大量地往外面跑了,怎么样交通拥挤了。这些很说明问题呀。现在才2005年呐,你以后还得过下去,不是说开完奥运会就完了,日子长远得很呐,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有比较长的眼光。

  北京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代都把最好的东西留在它这城里头了。现在我们到景山去看,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很多东西已经被破坏了。原来在景山上看,你会看到四合院都在绿树底下,很规则,看起来非常开阔,还有城墙围着。那么,城墙拆了,高房子盖出来了,尤其是现在,盖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房子,以后还不断地会出现一些更加不伦不类的房子,如果一直这样,那城市就完蛋了。

  再说太和殿。你过去在太和殿里头,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跟有颜色的瓦相配合,很强烈的,尤其秋天去,非常漂亮。后来高层建筑起来了,我们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就是希望在太和殿的台子上,不要看到旁边有房子,这是最低的要求。人们当初就希望东方广场不要盖,或者再等一等。现在怎么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拿我们搞这行的话来讲,是非常伤心的。

  我是1946年到北京来的,那么样子的一个环境,那么样子的一个境界!你没有看到,你是无法想象的。等到你失去了,很多人就再也看不到了,他连想象都想象不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关于首都发展新城与保存旧都的争执一直持续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这场争执没有胜利者,对此吴良镛称得上是感同身受。)

  吴:在解放初期就有一个决策的错误。这个事情呢,当时并不太暴露,事实上现在暴露得越来越多。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旧城,你要是变成新城,变成中央政府所在地、新中国首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这个内容,你放在一个空间里头,当然有矛盾了。

  (如果说文革以前,北京的古迹大体还保存完好的话,改革开放以及房地产的开发带给古都的是毁灭性的破坏,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一样集中矗立在长安街两侧,目睹这一切,吴良镛备感忧虑。)

  记: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矛盾,人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

  吴:对。

  记:而且对政府来说,可能也会觉得这样一个旧城的面貌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乃至对一个国家的形象会有问题,会觉得它没有体现一种繁荣的、经济上的发展。

  吴:是这样。一个历史的城市不可能原封不动的,所以在历史的城市里是存在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处理得好的话,是可以解决好的。就是说,原来构成旧城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叫它肌理,你要顺着它的肌理来发展。你如果抓住这个规律,那还是可以得到一种整个的环境协调的,这是可以做到的。

  C. 吾土吾民

  (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试点工程,是吴良镛结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功能于一体的成功范例,1993年它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至今菊儿胡同仍被公认为北京旧城改造最成功的典范。但遗憾的是,北京旧城更新的实践却忽视了吴良镛的努力和探索。)

  记:您说北京作为一个古都,它一直有东西留给我们,我们的老祖宗留了很多东西给我们,但现在的北京还有什么留给我们的?

  吴:你说留了一个大鸡蛋,那个鸡蛋能够常年留念吗?没有这事。所以建设城市要有这个抱负,要有一个整体的城市规划。要发挥中华城市文化的光芒,要有这么一个抱负。现在不是讲中华和平崛起吗?我觉得和平崛起里头,还有文化崛起,应该叫“中华文化崛起”。

  (2001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在一片争论之声中破土动工。在此之前,包括何祚庥、吴良镛等人在内的49名院士的联名上书,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有关建筑的争论。这场争论的余波至今仍无法平息。)

  吴:这个事情呀,还得要吸取经验,因为它是建筑史上的一页。很多人都拿悉尼歌剧院来比,不能比的,艺术水平不能比。那时候有三个方案,一个是现在这个方案,一个是英国方案,一个是清华做的方案。现在还可以拿出来讨论,我认为清华做的方案最好。这个现在不谈,盖完了再说。现在工程院在做一桩事,就是讨论,从国家大剧院的事情来讨论问题,看我们对大型公共建筑应该怎么样来掌握。所以这个事情是逐步会开始倾诉的。

  (吴良镛曾呼吁,世界全球化无论怎样进行,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乃是中国建筑师最根本的职责。然而,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到奥运工程的“鸟巢”方案、中央电视台的新办公大楼,这些工程设计无一例外出自于外国设计师的手笔。为此,国内各界对建筑工程的议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作为当今建筑界的泰斗,吴良镛痛心疾首。)

  吴:很多新一代的人才需要在建设中挑起担子来,在创造中,才能出人才。这么多的机会,不给中国建筑师沾一点边!中国这么大的建设,城市乡村,沿海内地,从南到北,难道不会出中国的建筑大师?没有中国的建筑杰作?为什么我们的建筑在世界上就上不去呢?话又说回头来了,我们现在的水平的确有弱点,我们的教育的确有弱点,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评选制度上面也有弱点,所以这些方面我觉得要当作一个战略,要当作一个文化来做,提高中国建筑文化,使这个问题得到社会上的认识,得到决策层的认识。急躁不得,但是信心必须要有。

  D. 83岁的坚持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国内《人居环境科学》和《广义建筑学》的创始人,吴良镛致力于建筑学研究的同时,将城市规划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他参照西方城市发展过程,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道路。)

  吴:不能拿西方那一套现成的东西替代中国的东西,我们必然要走一条自己的路。这不是一般地说说,或者是喊两句口号,这条道路是很艰苦的,谁也不敢保证谁是对的,那就让历史的长河来检验。

  记:您表达的这些意见,觉得得到的支持和理解足不足够?

  吴:不是完全足够,要靠我们的努力,要靠更多人的努力。我觉得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要把整个城市弄好,还要抵制种种负面的作用。你刚才不是谈到开发商吗?它那个标准是利益最大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呀?还是要解决,不解决不能前进呀。所以政府的职能跟开发商的积极作用,要有一个合理的调整,这是一个最紧急的问题,必须要调整。

  (如果说少年时期,国难当头、背井离乡的经历让吴良镛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作为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为了中国的建筑和规划事业,吴良镛仍然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在奔忙着,在他旺盛的精力背后隐藏着拳拳爱国之心。)

  记:您当时选择建筑这个行业,是因为您看到了战争给城市、给建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让您很受刺激。现在比较一下,您看到我们面前这个杂乱无章的城市的时候,您觉得它给您带来的刺激或无奈和以前相比,哪个更沉重一些?

  吴:是不同的情况。那时候还年轻呀,也比较单纯,比较朴实,现在看到问题,就感觉很沉重,有一种责任感,有时候很着急,当然也很愤怒,但是也鞭策自己,毕竟,我已经83岁了,最辉煌的时候,也许我看不到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信心是有的。我想也只能够如此吧。你有什么好办法?你可以讲。

  记:让更多的人像您一样坚持啊,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吴:谢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