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新唐山规划者吴良镛:应该多保留些破坏现场

admin 2006-07-26 来源: 网
吴良镛教授 核心提示   “唐山地震后的10年、20年,我都去了唐山,去年还去过唐山,前些年也去过。不仅我个人关心唐山,就连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关心唐山,全世界人民都关心唐山!”提到


吴良镛教授

核心提示 

  “唐山地震后的10年、20年,我都去了唐山,去年还去过唐山,前些年也去过。不仅我个人关心唐山,就连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关心唐山,全世界人民都关心唐山!”提到震后的新唐山,吴良镛教授十分欣慰。 

  84岁高龄的吴良镛教授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7月21日傍晚时分,几经联系,记者终于来到清华大学建筑馆,在吴良镛教授带着木质镂花窗棂的办公室里,开始了关于新唐山规划的话题。 

  人物简介 

  吴良镛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1922年出生于南京。曾留美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之一,先后主持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扩建方案等国家重大工程,其研究性规划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被授予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赶赴灾区,参加了新唐山的城市规划工作。 

  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 

  记者:吴教授,您好!唐山地震后,您是何时,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赶赴唐山的? 

  吴良镛:我最早是1951年去过唐山,是参加唐山交通大学的校庆。那时的印象是,唐山作为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之一,其生产是蓬蓬勃勃,但整个城市比较脏,到处是污染和灰尘。 

  1976年7月28日凌晨,7.8级强烈地震突袭唐山。10天后,我作为新唐山城市规划的第一批技术人员来到唐山,还有国家建委、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到唐山后,我们在机场搭了几个帐篷,对新唐山的规划工作就开始了。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非常惨,整个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到处是人畜的尸体及其腐烂后发出的臭味。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唐山的百年历史几乎化为乌有。唐山地震中,生产性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80%,生活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94%。 

  24万多人死于唐山大地震,看到这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36年建筑专业的人来说,最大的教育就是——安全,一个建筑失去安全,就失去了一切。人类对自然灾害还不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建筑安全是第一位的,直到现在,这个观点依然影响着我。 

  原基础上重建是正确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对新唐山的规划当时是有争议的,新唐山的规划思路是怎样的,重建新唐山的精神又是什么? 

  吴良镛:对新唐山的建设,当时的确有很多设想,包括搬迁出去、分散唐山工业点、避开活动地震断裂带的威胁等,但这不现实。搬迁一个城市,哪有那么容易?再说,唐山人根本不想走。现在看来,不搬,在原有的基础上整理、重建是正确的。不过,铁路车站、飞机场挪走却得以实现了。 

  经专家们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就地重建新唐山。那年的阴历年前后,国务院讨论定下了重建新唐山的大局。将唐山分成老市区、东矿区、新区三大片。老市区在原来路北区的基础上建设。而老京山铁路以南的小山地区,因大量压煤、震毁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规划放弃不再恢复;开平镇建成区也规划放弃不再恢复;将京山铁路迁出市区,改线建设。同时,城市用地向北、向西适当扩展。 

  此外,在老市区以北的丰润县城东侧,还规划了建设新区,这部分工作是由我来主持的,当时的笔记本还保存着,但现在来不及找了。毛主席逝世以后,我就离开了唐山回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规划和设计。那时关于丰润新城的规划已经确定下来了,就是现在的丰润区。 

  说到新唐山的规划,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唐山规划局的赵振中,我们都叫他“出土文物”,在地震中他被埋了半截,后被人救出来。“出土文物”可帮了大忙,他知道一些资料放在哪里,可以去挖去找,省了很多事,否则,一切数据、材料得重新整理。 

  破坏现场应该多保留些 

  记者:新唐山与您规划中的城市有没有距离?有没有遗憾的地方,能否举例说明,比如这个经历了地震浩劫的城市,是否应该留下些大片废墟,是否应该有一个市民可以纪念、缅怀的公共空间? 

  吴良镛:你说得十分对,地震破坏的现场应该多保留一些,不仅可以作科学研究的标本,也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旅游资源。一定意义上说,唐山因为地震而闻名,到唐山来旅游的人们,更渴望见到的也应该是地震给这个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坏。现在,人们几乎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地震城市,如果有大面积的破坏现场,人们可以从对比中看到新唐山发展、崛起的速度,效果会更好。 

  其实,当初对新唐山的规划中有留下大片废墟的内容,只是后来专家们撤走之后,当地的有关人员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意义。以为迅速地改变破坏现场,将它们掩盖过去就好,其实,恰恰是这样的做法,使唐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经济来源。 

  另外,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也有缺陷,馆内对新唐山的建设成就说得多,对地震说得少。作为一个付出了24万人生命代价的地震城市,应该将地震当时的现场、破坏状况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详细地描述,让人们对那场灾难、浩劫有更多的了解。 

  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教训 

  记者:一座城市在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24万生灵也伴随着那场灾难化为乌有;建设一座新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些怎样的教训? 

  吴良镛:的确,从付出了24万人生命的地震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些教训,绝不能让灾难再次重演。首先,从建筑工程上来说,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那个年代,唐山的建筑大多是用预制板建成,靠板与板之间的钩子实现连接,一旦地震,其工程质量很难保证,以至于后来唐山人将预制板叫做“棺材板”。 

  此外,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十分重要,包括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电讯、广场等公共建筑。在唐山大地震后,首先是城市的“生命线”被摧毁了,交通破坏,救援人员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电讯中断,不能及时与外界联系。 

  还有,城市应该有足够的绿地,绿地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地震中,还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唐山地震时,凤凰山公园大片的绿地救了不少人。地震后,唐山在城市的规划中,很重视绿地,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好多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片的绿地被无情地“吃掉”了。 

  质疑“长不高城市”之说 

  记者:现在对新唐山的评价中,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唐山是一座“长不高的城市”,原因是,市中心区内几乎都是六层以下的多层建筑,其中以三四层居多,抗震八度的墙体,看上去要比普通建筑厚实很多,高层建筑寥寥无几……您怎么看人们的这种说法? 

  吴良镛:这个想法是糊涂想法,没有道理。一个城市规划的成功与否,不能以它的高矮来定论。地震后10年、20年,我都去过唐山,去年还去过唐山,前几年也去过,一直在关注着唐山,总体感觉还是让人很自豪的。不仅中国人关注着唐山,就连国外的专家学者也时刻关注着唐山的建设和发展。 

  震后10年,有人批评新唐山呆板。我当时说“这没关系”,等安顿下来后,再建一些出类拔萃的建筑,将环境搞得好一些,一点都不影响这座城市的整体效果。果然,新唐山建设得很不错,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城山绿化得很不错,创造性地实现了南湖公园的绿化工程,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绩。 

  采访后记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采访结束,记者请吴良镛教授给新唐山说几句话,他脱口而出:“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他说,唐山的重建,表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自强精神。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将来还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只要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自强不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作为“大北京都市圈”发展构架学说的发起人,吴良镛教授对唐山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唐山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并将生产力布局积极地向沿海推进,特别是曹妃甸的开发和建设,这是唐山发展的希望,大有文章可做。 

  送吴良镛教授回家途中,车子穿过环境静谧、幽雅的清华园,他还在向我们讲述着:今年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0周年,俄方邀请他参加一个纪念活动,他不能如约参加,就写了一封信告诉对方,30年前,唐山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24万人丧生,十分让人痛心,他真心地希望所有的悲剧不再重演!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地栖居在我们脚底的这片大地上!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