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造船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 荷兰NITA
-
项目名称:芜湖造船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
项目地点:安徽芜湖
-
设计公司:
“长江未来滨江CBD”演绎特色文化 ——荷兰NITA(尼塔)芜湖造船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芜湖造船厂旧址位于芜湖市镜湖区,毗邻芜湖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的核心区,交通条件优越,配套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地块价值可见一斑。
通过镜湖区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集体决策,本地块的开发充分尊重场地的文化,基于芜湖造船厂的历史风貌,引入大数据平台的产业活力,打造以航运文化为基础,互联网产业为支撑的特色的未来滨江CBD。
在芜湖造船厂地块的总体规划中,荷兰NITA(尼塔)充分挖掘了本土化的历史文化,经过整合梳理,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条文化轴线——长江文化、开埠文化、船厂文化。
三条文化轴线 长江文化
长江之歌这样唱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高山大海”。这首歌用形象凝练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母亲河,展现了长江文化。它荡涤着尘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它用“磅礴的力量”,义无反顾的“推动新的时代”。
本项目毗邻长江西岸,位于芜湖滨江公园向北的延伸段。芜湖人民喜爱滨江公园,在滨水平台望江远眺,对长江的依恋之情难以言表。它凝结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情结,也孕育了芜湖人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城市建设旁水而生,城市经济依水而活。长江就是这样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规划引领着三大城市群沿江集聚,它的发展需要荷兰NITA(尼塔)打破行业的壁垒和行政区的限制,站在新的高度诠释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心。通过长江温婉而有力的文化引领,把原来参差不齐的城市经济体串联了起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芜湖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产业要素的统一和基础设施的共享,芜湖将迎来新的经济飞跃。
开埠文化
初来芜湖的游客,除了感叹赭山镜湖精致秀丽的风光以外,一定会对芜湖各种风格的西洋建筑留下深刻影响。这就是芜湖的开埠文化,融合了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要素,在芜湖这座开放的城市,显得自然协调。
芜湖,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于1987年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芜湖正式设立海关,各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播西方文化,日积月累,中西交融成为芜湖地域文化属性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这些开埠后老洋房的梳理,荷兰NITA(尼塔)发现能将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串联在一条空间轴线上,南段包括有中江塔、前英国领事馆、天主教堂、芜湖旧海关、王稼祥纪念馆等。往北,这条开埠文化线穿越本项目基地,连接北侧的弋矶山医院、沈克非、陈翠贞故居等。这条无形的开埠文化线,是芜湖历史文化的重要游线,能够为很多希望体验西方文化的游客,归结出一条重要路径。
船厂文化
基地的开发方向之所以饱受争议,是因为它地处芜湖造船厂旧址。船厂的前身创建于1900年,原为福记恒铸铁厂,解放后,凭着执着和创新精神,在军船车间曾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艘鱼雷快艇。毛泽东、朱德、李鹏等国家领导人都曾造访过这里,赞扬芜湖造船厂为中国造船史做出的特殊贡献。
如今,船厂已经搬迁,而当年3万吨级的船台、1500吨变坡滑道、百万吨级的起重吊车依然静静的矗在原地。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进步,大拆大建显然已不适应于这样一个百年船厂的改造。一个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应当受到保护,同样留存下来的,还有一代人的骄傲和梦想。
基于特色文化的定制规划设计
在规划设计中,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就要充分尊重现状肌理,优化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的使用需求。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在对场地的梳理过程中,发掘其中的文化特色,打造演绎特色文化的主题空间。
文化演绎:展现文化主题的公共空间
以场地的文化历史和工业记忆为主线,在造船厂地块规划中组织了三条文化空间轴,分别展示了不同的文化主题,承载了不同的空间功能。
工业文化记忆轴
东西向的工业文化记忆轴长约800米,连接芜湖的南北向城市干道长江路为主要入口,一直向西延伸至长江边。轴线以船舶工业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开埠文化展示轴
在对基地的梳理中,荷兰NITA(尼塔)的设计师发现一条与周边场地异质化生长的道路。经过与当地居民的访谈,发现原来它是一条长江筑堤前自发堆土形成的长江大堤,是长江岸线变革的印记。当地居民非常希望这份记忆能有所保留,在规划设计中,荷兰NITA(尼塔)依据这条长江历史岸线和现状建筑肌理,在大提西侧将城市网格扭转7度,形成尊重滨水空间肌理的新网格,一方面保留了城市文化的印记,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新旧建筑和城市的布局冲突。
以保留下来的长江大堤为走向,联系芜湖周边地区的西洋建筑, 形成一条长约1公里的开埠文化开放走廊。南接坐落在狮子山上的王稼祥纪念馆(芜湖圣雅各中学旧址),北连弋矶山上的老芜湖医院,为体验芜湖西洋开埠文化提供了标志性的场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最早开埠的是中国沿海城市,而长江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内陆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长江沿岸城市开埠时间的梳理,荷兰NITA(尼塔)讨论选择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开埠城市,并以此为文化背景,通过芜湖传统铁画西方玻璃彩绘相融合的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方式,再现了各大城市具有地标性的西洋建筑。
开埠文化轴通过景观化地形的处理,在步行道两侧采用下凹绿地和植被浅沟,既能在大雨时作为海绵体临时蓄水,还能再现长江大堤的印记和景象,成为场所特征的延续。
城市滨江休闲带
城市滨江休闲带南侧是芜湖滨江公园,向北是连接弋矶山风景区环山滨水步道的重要接口。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体现了芜湖在城市建设中以民为本,将城市最美的空间界面还给百姓的决心。
安全性。坚持安全性是滨水空间的首要原则。每逢长江汛期,长江沿线的各大城市都接受着城市安全的考验。早在芜湖滨江公园的设计中,荷兰NITA(尼塔)就尝试借鉴了许多的荷兰成功经验,用不同的高差解决了亲水活动和江堤大坝之间的空间矛盾,并通过景观化的处理方法创造了“隐形大堤”,既确保了安全,又处理的美观。
生态性。巨轮、大桥、波光、芦苇……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荷兰NITA(尼塔)对长江风光的美好印象。为了避免过度建设带来的硬质化的活动广场,本次设计将驳岸的生态性提到了原则性的高度。除了引入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驳岸的材质上也以石笼替代花岗岩,更能呈现出滨江野趣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文化性。滨江岸线是承载长江文化的重要场所,展现了长江宽广的胸怀和蓬勃的力量。场地保留了原江面上的码头,将其改造为供人们休憩观景的场所,能零距离体验长江之美。堤坝上还设计雕刻了当年毛泽东造访造船厂时候的珍贵影像,向来访者传递当年船厂的恢弘场面
定制建筑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从定制规划到定制建筑,本项目始终将历史和文化的要素保护继承、更新重组,形成代表一个新时代的文化符号。改造完成后,由老船厂蜕变未来滨江CBD,将成为城市更新的样板示范区。
荷兰NITA(尼塔)在设计前对基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逐一进行标号和勘测。建筑设计在充分调研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
1.对场地内历史性建筑、塔吊等构筑最大限度的保留、修复,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忆。
2.芜湖造船厂地块新建的住宅楼、办公楼均采用预制构件现场装配,高效建造、节能环保。
3.大数据交易中心、地标性建筑等,通过生态循环有序转换能源,并采用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高效、低耗的办公环境。
4.在场地内比选出5个重要节点。在对历史文化构筑 “修旧如旧、补新以新”总体原则上,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更新案例的总结,提出“在房子上造房子”、“在房子下造房子”、“在房子外造房子”、“在房子内造房子”、“在房子边造房子”的改造方式。根据规划中产业功能的升级定制建筑改造方式,以体现定制化的个性价值。
标志性建筑对文化的凝练
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所离不开标志性构筑对场地精神的提炼。本项目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工业记忆轴和开埠文化轴的交汇处,从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中,荷兰NITA(尼塔)领会其意境并获得灵感,以视觉传达力极强的“大门”的形态,高度概括了芜湖这座城市敞开大门,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开放姿态。
江轮沿着长江驶过,形态清晰的大门将给来访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场地内高大的龙门吊是这组标志性建筑的前景,相近似的构成语言让芜湖滨江的城市景观界面尤为和谐。建筑立面上折痕,在光线的折射下犹如流动江水,和建筑相连的步行天桥一起,构成了阳光下波光闪耀的长江意象。
结语
芜湖造船厂改造将结合厂区现有布局,建立长江大数据中心、长江航运集聚中心,同时引入金融、研发中心、区域结算、营销中心以及工业、创意设计等企业入驻,成为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园区;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社区功能的综合空间,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地表现场地特色的形式,也是城市更新中原地块内涵和精神的独特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
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
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