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景观  /  正文

长沙湘江西岸江滩提质工程景观设计 | 奥雅设计

奥雅设计 2020-07-13
原创
  • 项目名称:
    长沙湘江西岸江滩提质工程景观设计
  • 项目地点:
    长沙
  • 项目规模:
    80公顷
  • 设计公司:
  • 委托方:
    湖南湘江新区市政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 建成时间:
    2015年
  • 图片来源:
    林涛

项目基地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江滩,总长度约为10公里,宽度约50到300米,总面积约为154公顷。东与橘子洲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与岳麓山风景区遥遥相对,周边高校云集,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


1.jpg

▲与橘子洲风景区隔江相望


然而作为滩涂地,这里既没有呈现出生态湿地的生机盎然,也没有在雨洪过后的漫长旱季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的场所——生态功能与城市职能亟待开发;粗糙的人工介入使江滩与周边的山水生态产生断裂,其空间也未能与周边城市用地建立有机联系——场地孤立问题需要解决;从景观结构上看,长沙古城、橘子洲到岳麓山是长沙最重要的视线通廊,而此处的江滩是唯一的景观缺口,其破败的外观严重影响了城市观感——江滩景观急需提升。


2.jpg

▲ 改造前的场地

▲ 总平面图


“水没旱出”是场地最大特点

项目场地的水位变化极大,呈现年度循环的特征: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为湘江的低水位时期,这段时间江滩几乎全部露出水面,甚至有的年份场地还会出现干旱的迹象;而六、七、八三个月是湘江的丰水期,江滩则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河水侵蚀。如何在如此不稳定的现状条件下达成设计目标,是此设计的最大挑战。


▲场地水位受到降雨量影响


基于变化的生态基底的多维度设计

面对多变的生态基底,设计团队决定尊重江滩的自然属性和因季节而变化的水文特征,以常水位线、丰水期水位线、行洪期水位线为界限,分层次选择不同的植物策略和场地设计策略。


5.jpg

▲不同水位高度选用不同的植物,提高江滩的物种多样性和抗性


植物的多维设计助力生态修复:现状粗糙的硬质堤岸和单调的植物物种选择是造成东西方向生态通廊和南北方向生态岸线断裂的重要原因。增加植物多样性是疏通生态廊道和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设计团队首先罗列出此物候区的抗涝耐旱植物,又从实地出发先后考察了周边湘江上的兴马洲、月亮岛、巴溪洲等环境相似的洲岛,借鉴长势良好的植物种类,筛选出垂柳、河柳、枫杨、落羽杉、池杉、乌桕、杨树作为骨干树种栽植常水位以上的区域形成风景林带。地被植物则是分为三类:出于雨季行洪的考虑,常水位以下在保持现状植物的前提下穿插种植巴茅,引导场地形成有秩序的大片茅草景观;旱涝过度区域随着地形不断抬高种植细叶芒、矮蒲苇、狼尾草、旱伞草、水生美人蕉、水生鸢尾、千屈菜、鸢尾、萱草等不同程度耐劳抗旱植物。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以上的堤坡表面则是种植细叶美女樱、波斯菊、大花金鸡菊,形成高密度花丛,丰富景观。

植物群落配置搭配微地形塑造,场地为鸟类、鱼类、软体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恢复了健康的生态循环。


6.jpg

▲丰富的植物为鸟类、鱼类、软体类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7.jpg

▲从周边自然环境中筛选适宜的植物种类作为骨干树种

8.jpg

▲植物种类分层设置


人工装置的合理选择:人工装置主要从自身加固和减少干扰两方面进行设计。在丰水期水位线以下,滩地步道采用了混凝土、钢网等耐水材料以对抗河水冲击;深入水中的栅格栈道和观景平台则选择挑高架设,为植物生长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可保障行洪的顺利进行,从而缩短场地被浸泡的时间。


10.jpg

▲观景平台鸟瞰

▲深入水中的栅格栈道和观景平台

13.jpg

▲滩地步道采用了混凝土、钢网等耐水材料以对抗河水冲击


活动空间的分层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活动需求:为适应不同水位的活动及观景功能,设计考虑了堤顶观光步道、堤腰综合慢行道、滩地悠游步道三种不同高程的步道系统。


▲为适应不同水位的活动及观景功能,布置了三种不同高程的步道系统

16.jpg

▲ 设计师用软件模拟了在不同水位场地的淹没情况


公园的出入口位于堤顶,间距700-1000米布置,主入口的布置与潇湘大道人行过街设施位置相结合,保证可达性,增加城市与自然的链接度。堤腰路位于丰水期水位线以上,设计团队将现状道路改造为自行车和步行混行通道,增设座椅、廊架等休憩设施。


17.jpg

▲自行车和步行混行通道


在地势较平坦的场地设计了五个活动空间,保证丰水期大面积被淹没的情况下仍旧可以保证市民活动需求,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的价值。滩地栈道位于常水位线以上,途中延伸出少量观景平台,引导人们以最近的距离感受自然的魅力,“无座位”设计可以缩短人的停留时间,以减小其行为对生态的干扰。


▲滩地栈道位于常水位线以上,途中延伸出少量观景平台

20.jpg

▲游客在栈道上骑行


城市效益的激发

江滩公园建成后,让长达40余公里的湘江风光带长沙城区段建设画上圆满句号。有关监控数据表明,湘江风光带长沙城区段目前每天至少10万人出入,成为长沙最大城市绿色公共空间。

江滩公园使“荒地”变“绿洲”,消除了附近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为游客提供了更健康的与自然亲近的方式。

一城一味,江滩公园的湘文化调动着每一位游人的归属感。设计借用了长沙重要历史文物竹简作为景观构筑物的原型,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了“白沙江滩”的景观风貌,具象了长久以来人们对长沙城的记忆。


21.jpg

▲江滩公园使“荒地”变“绿洲”


湘江的水文形态则是以景观肌理的形式贯穿在活动空间中,湘江蜿蜒曲折的形态、波浪的动感、水面的纹理使江滩公园与环境融为一体,强化了湘江的地域特征;底蕴深厚的麓山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设计团队将其以图文形式融于景观,与文化景观构筑物进行结合,相得益彰,用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文化传输,使游人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放慢脚步,品读独属于这里的精神与气质。


22.jpg

▲小广场平面

23.jpg

▲广场上图文形式的文化输出

24.jpg

▲设计语言中采用了大量的波浪和弧线


平日的傍晚或是周末的午后,走进与高楼大厦一路之隔的江滩公园,置身大自然享受闲暇时光。公园里随处可见市民散步、骑行、休憩观光的身影,树影交织之下,或随便在堤腰路上走一走,或在小广场停下来和熟人寒暄。


25.jpg

▲游客在小广场上放松休闲


再往下走几步台阶,江面便铺在眼前,滩地栈道更是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行走在江面、漫步在绿丛,人们纷纷在观景平台驻足,西望岳麓山,东观橘子洲头,在景区的拼图里,聆听百鸟争鸣,欣赏隔岸风景。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俯瞰这片江滩,但只要走进去,你已经置身于自然。


26.jpg

▲黄昏的江滩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4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