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分园景观设计 | 未相景观
-
项目名称:八分园
-
项目地点:上海嘉定
-
项目规模:1500平方米(内园530㎡)
-
设计公司:未相景观 
-
委托方:史惠娟
-
建成时间:2017年3月
背 景
上海嘉定江桥海蓝路,走过嘉怡路的城市转角,茂密的树冠背后躲着一座白色表皮的圆形房子,穿过一片不起眼的竹林,就可以来到另一个世界——八分园。
八分园占地不足一亩,约略八分,巧合寓意凡事留有余地,十分过满,八分即可,不极致,不需要面面俱到,反映契合了园主的人生态度,设计师留下了生活的空白,供园主把玩。
八分园原是小区售楼处,建筑被改造成现代的设计,园主和建筑师都想要做一个传统园林,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园林并置在一个中式的语境里,并改造成一个集园林、美术馆、餐厅、茶室、图书馆、办公、会议和民宿的微型文化综合体。
造 园
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经营布局,场地是由三角形的两层建筑与一栋嵌在其中的四层圆型大厅围合而成的一个不规则空间,建筑南侧是居委会,东侧的是沿街商铺。中国造园如同绘画一般——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我们设定了一个中间大面水体,游园及精致围绕水体的布局。这布局的策略来自于网师园,把正对着圆形大厅的一片场地设定成了水体,把人的活动和景致往水的周边安排。原因是在于从中央大厅到对面墙体的距离本来便不大,若是人行于其中必定是真切的体验到这一缺陷,以水相隔,从行为上便造成了一个距离感,水挤压到一侧的室外空间就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而背景是一片简单的黑色格栅幕墙,它遮蔽了原有破败的建筑立面,这种简洁的背景正如网师园正对着月到风来亭的白色大山墙。在水池的另一侧则是圆形大厅,空间来回自由,此岸可看山看水,彼岸也可游山玩水。
主景假山刻意安排在靠近园子末尾的地方,使得游园者能远看峦头山势,近看山谷跌瀑,远观近赏两种不同的体验,其意象则取自于宋代郭熙的《早春图》,细水长流的水量,既符合空间的体量,同时也成为园中最核心的意境。
从入园开始,人就成了画中的景致,一直到园子最深处的主景假山,人皆在画中游,一切都是在造园之初就被似导演了,甚至坐在假山前折桥上看跌瀑的身体姿态都是被刻意设计的。由于空间尺度受限,只能设一侧桥栏,我们把桥栏选择在靠近山的一侧,预想一位貌美的女子坐在桥栏,扭身抬眼观望叠瀑的时候,最能充分展现从脖颈到胸部再到蛮腰的动人线条,与这园子呢喃私语。在这里,物我两忘,可以观赏它,同时自己也成为了园子景致的一部分。
园里的朴树是原有的,和三棵棕榈一起被保留了下来。棕榈其实是不适合留在这个园子的,但园主说这三棵棕榈是她在此地工作十多年的见证,反而是最有感情的植物。我们就尽量保留下来,利用竹林和棕榈的高度差,在园内的人行视角看竹林,在二楼看棕榈,用片段感保留体验的相对完整。
日 常
园林,我们称之为是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质呈现。我们试图通过这次造园实践去寻找传统园林在当今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也希望扭转他们对园林的固有认识——它固然是以雅入世的,但也并不是单纯的阳春白雪不食烟火、遥不可及的,它是有血有肉有情趣的;也不应该是博物馆式的展陈,而是典雅生活的日常。
园子最重要的是亭台楼阁,掇石理水么?它们只是生活的载体,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表象画面。比这些表象画面更重要的则是内里的场景,这种场景又是基于生活的,生活成就园林。之所以没有用“藏与露”,“看与被看”,“步移景异”之类惯用于描述园林空间特征的词汇来阐述造园是因为我认为在园林里“场景”远比“空间”更重要。而那条看不见的行为脉络才是串起园林里一个一个生活场景的重要线索。
我们会设想在这个园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可以在水畔抚琴,那就是《听琴图》。我们可以在池边宴客,就是《文会图》。我们可以在山前望瀑,也可以在竹林后事茗。当青烟焚起,园子深处传来一段“山桃红”时,仿佛又看到了柳梦梅在湖山石边转身。这才是园林应该提供给人们的生活状态。而非仅限于一池,一树,一山的视觉观赏。更重要的是传达了园主人在把玩这个如画空间的过程中所隐藏的人生态度。
作为园主人,拥有了一座园林只是开始,剩下的便是在这诗意空间里继续着优雅细腻的日常。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 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 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