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广仁寺前区环境整治景观设计 | URBANUS 都市实践
-
项目名称:广仁寺前区环境整治设计
-
项目地点: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西铭村
-
项目规模:3,860 m2
-
设计公司:URBANUS 都市实践 
-
建成时间:2020.8
-
图片来源:刘育麟
位于太原西山脚下的西铭村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商家云集,是太、古、兰公路必经之村。历史上村内庙宇众多,堂阁林立,晨钟暮鼓。寺前有一莲花池,登钟楼可见“月现莲池”,故此村得名“西明村”。随着历史变迁,寺院毁坏,钟鼓楼坍塌,莲池淤淹,胜景消失,村人为铭记此景,改村名为“西铭村”。
▼拆迁前西铭村卫星地图
▼拆迁前西铭村的老市集
西铭村西南部由西向东的土冈高出地面十余米,宛如一条待飞的卧龙,称之为卧龙冈。冈上广仁寺雄踞龙首部位。广仁寺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隋唐时期,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建筑虽然为1980年代后复建,但寺内仍保留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物,例如一通金代大定年间(公元1174年)经幢,明朝永乐六年的“大悲咒”和“小悲咒”石经幢基础,一通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碑。另有三棵珍贵的唐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有祥龙飞腾凌云之势,村民敬仰为神树,为之披红挂彩,敬香许愿,求福免灾,有求必应。
▼肌理
▼广仁寺
2017年,西铭村被万柏林区列为城边村改造村,并于年底开始拆迁。随着全社会对新型城市化有更高的文化诉求,如何在发展路上留住乡愁,让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共存,成为时代的命题。2018年,万柏林区举行西铭城边村改造建设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与万科房地产合作,以西铭村为重点,开发建设具有自然禀赋、民俗风情的特色“文旅小镇”,使之不仅仅成为一个宜居的场所,也是太原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拆迁后西铭村卫星图
在拆迁的废墟中凤凰涅磐的广仁寺周边环境整治,是揭开“西铭文旅小镇”的一个序幕,充分展示了开发者的人文情怀,以及以本土历史为根进行可持续开发的文化自信理念。在现有的场地有限的历史遗存基础上,把时代精神和历史基因相拼接,重新塑造场所精神,让广仁寺及周边保留建筑和当下生活共生与互动,把这份历史遗产有机地传递到未来,需要设计者有前瞻性的设计策略和创意性的设计方法。
▼废墟中的广仁寺
第一 放大古寺基因:周边的房屋拆除后,曾藏身于村落深处的广仁寺应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新的城市环境。
第二 放大地文脉络:通过序列化的空间规划,把地段内不连续的残存物串联成新的城市空间叙事,烘托出古寺地标性的地位,扩大它对整个文旅小镇的能量辐射半径。
第三 放大人文体验:利用植入历史信息的有层次感的空间,吸引人气,使之成为有魅力的市民活动中心,并复活当地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市集。
▼广仁寺环境整治设计图
卧龙岗脚下停车场正中有一行一米见方的字,简述广仁寺的历史,并将客人接引到甬路。甬路,抬头望前看,“广仁”二字被分割刻在甬路台阶的踢面上。
▼从停车场引向入口的广仁寺简介
▼甬路大台阶
枣树是西铭村村民在院子里种得比较多的树种。拆迁之后它们成为散落在废墟里的遗物。新空间序列轴线的起承转合,就是以路径上会遇到的这些树为定位参考点。平面呈三角形的枣园是甬道和下院之间的过渡空间,围墙一头高、一头低,低的一头左右两边各有棵枣树,仿佛是一对门神。高的一头窄,其对景是下一个院子里的另一棵枣树。通过这三棵树的接引,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展开了。
▼枣园
枣园的六边形混凝土地砖,也是循环利用庙前原有的铺地材料。个别地砖用金属代替,铸刻上广仁寺经历过的历史朝代,把游人逐步引入历史之中。
▼枣园地砖
围墙采用石笼墙,有粗厉之美,仿佛从废墟中生长出来,加强了寺庙前古朴的气氛。游客还可以在石笼之中,偶然发现一些老物件,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对历史的记忆。
▼石笼墙
广仁寺坐落在卧龙岗之上,地势高出周边环境十余米。虽然如此,由于原先村落建筑体量小而密集,通达广仁寺的道路是蜿蜒的山路,所以寺庙完全隐没在村子之中,很难被发现。拆迁之后,岗北侧山脚拟建一大马路,使寺前广场有条件向北侧开放。
▼新旧对比
新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个拆迁的意外收获,采取了“在地化”(site specific)的设计方法,从已有的广场北墙的一排树出发,选取其中四棵树作为设计基准点,四棵树配以雄壮的树池,使之成为“迎宾树阵”,并把这段北墙打开,形成从下层空间迈入上层广场的大门。上下层之间的高差正好形成气宇轩昂的大台阶,加强了进入广仁寺的礼仪感。台阶的坡度和宽度也是经过反复推敲,以寺前千年唐槐河山门能够在未来的马路上被看到为准,让广仁寺终于有一个体面地面向城市的展示面。
▼下院
台阶所面对的下院轴线略偏东有一现场遗留的枣树。该树体量不够大,无以和大院相配。于是将这棵树和一方绿地相结合,绿地上的石笼里装满了废墟的遗存,其旁蒿草亭亭玉立,郁郁葱葱,象征着废墟再生。
▼从下院往上层接引的台阶
▼重新利用场地原有的废石狮造景
上院本是与村子的陡巷相连的一个小广场,再通过牌楼往上走几步进入寺前广场。由于大台阶的设置,这里变成了一个拜完庙后可以休憩的公共空间。以前庙前虽然有广阔的开放空间,但并没有人聚集,游人只是匆匆地走进走出山门,不在这里停留。在新的设计中,这个空间从穿过式变成停留式,充分利用原有墙边的树木,建起廊架,形成宜人的驻留场所,人少时可以是安静的休憩空间,有市集的日子里则是活跃的社区空间。
▼上院新旧对比
廊架形成的C字形空间,把原有孤零零的牌坊有机地组合到院落之中,加强了寺院前的气场,也形成了西望山门的画框。
▼利用原有树木形成上院廊下休息空间
天台原是一座砖砌建筑,上有一座重檐六角亭。其实这座建筑的核心是个土丘,可用面积只是周边一小圈进深极小的空间。这个亭子是个制高点,也是当地的一个地标,所幸没有被拆除,但如何被更合理地再利用则需要新的精神高度。在新设计中,亭子四面筑起了台阶,把亭子包围在中间,使之成为了能够俯瞰四周的观景台。这种用四面台阶筑起中央建筑的作法,又契合和佛教中“坛城”的图式,是西方净土的象征,使原来普通的亭子又获得了新的涅磐。
▼做成坛城意向的天台
四面的台阶又围合成亭子内部静谧的空间,可以感受到的拂面而来的穿堂风,使这里格外清凉。这个空间是个极好的冥思和修行的场所,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文化维度。
▼改造后亭子内部空间
通过对拆迁场地的初步整治,广仁寺前的开放空间在废墟中焕发出活力,并自然引伸出近期将对废墟中保留的几幢古民居前的环境整治,以期在全面展开西铭文旅小镇的建设之前,已经给城市展示了一个对基地文脉延生的态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愿景。这个废墟重生的故事主角,只是个文物等级不高、但却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村庙。随着村庄的城市化,类似于此的寺庙祠堂虽然能被保留下来,但也会与现代都市生活渐行渐远。这个村庙废墟重生的实践,也是一种用当下生活来活化身边的历史遗产的尝试,让城市的升级与历史的延生同步。
▼改造后广仁王寺鸟瞰
▼村民生活新场景
项目名称:广仁寺前区环境整治设计
项目地点: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西铭村
建设单位:太原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URBANUS都市实践
建筑及景观设计:王辉 | 胡海波、李刚、黄声鸣、汪蕾、豆勇辉 | 姚咏梅(技术总监)
结构设计:山西多特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平面设计:北京天树视觉设计有限公司 | 肖忠桥,彭青青,郝梦媛,张小敏,岳曲
设计时间:2019.8 -2019.12
建设时间:2020.3 -2020.8
用地面积:3,860 m2
摄影师: 刘育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